答鄔麗麗的三個問題
鄔麗麗:
你好。前些時日我在紹興做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工作很緊張,每天都是早出晚歸。對你提出的三個問題,不能很好思索與作答。前兩日回到北京,今天試著回答你的問題,但未必是嚴謹的,好在我們將來還可以繼續討論,甚至由你們完成最佳答案。
你提出的三個問題是:
第一個問題是于光遠先生提出要建立“中國休閑學派”,這對于國內學者來說是一件非常振奮人心的創舉。但是會議期間大家從各自學科出發,爭議很大。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體系,沒有確定一定的研究方法論和研究范式,這似乎不利于學派的形成以及學科的建立。特別是對于我們這些學生而言,沒有一定的統一,很難進行教育和學習。
第二個問題是我之前已經請教過馬老師的,就是關于東北的二人轉這種文化現象。我現在想問您的是,“東北的二人轉”、成都正在形成的“慢文化”、以及其他地區比較特殊的文化現象,它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符號象征意義”,如果從休閑的角度出發,不知道是否可以用“區域休閑文化”這個詞語來表示?
第三個問題是關于假期調整,我有些想法,也想向您求教。首先,將“黃金周”這一名詞取消,我認為是國家的價值中心的轉變。它表明國家對于假期制度的價值趨向由原先的“經濟本位”轉向為現在的“休閑本位”,更加注重的是人們在假期里的休閑行為及其帶來的幸福感。其次,增加一系列的傳統節日使之制度化,也是控制休閑西化,保護和發展本土休閑文化的積極措施。但是,縮減“五一”、“十一”的時間,以規避交通和旅游的壓力,我覺得是一種消極的措施。它縮減了休閑的時間,也許會限制人們的休閑行為。并且,我個人認為,休假制度其實是一種福利,而福利是具有剛性的,它要求只能增加而不能減少,否則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
我想概括為這樣幾個問題回答與你:
- 區域文化休閑成立否;
- 構成學科的要素問題;
- 為什么休假,和如何休假的問題。
關于“區域文化休閑”
當然成立。過去我們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地域文化對人性的塑造。也正因為如此,在世界中,有歐美文化、東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地中海文化、桑巴文化等;在中國,有吳越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嶺南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關東文化、香港文化、臺灣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多樣性與唯一性、個性與共性、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才使構成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僅以戲曲和曲藝來說,在全中國戲曲多達幾百種,而曲藝多達上千種。二人轉產生在東北,有它的地域性特點。二人轉本身是東北人的性格造化成的,也是一年多有半年閑的生存狀況造成的,更與落后的經濟形態有密切的關系。但不論哪個地域的文化休閑,都表達了人們對于游戲和娛樂的向往,表達了人們對滿足物質之外的精神產品的需求,表達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得到幽默、嬉戲、戲謔、快樂等元素的調劑。既然有了這種需要,就一定有人民大眾對各種文化娛樂形式的創造。
地域文化休閑,往往是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因此大眾的、科學的、民族的、通俗的娛樂內容應得到反映。而低級趣味、庸俗甚至惡俗的東西應得到遏制。不然,人們的文化品格很難提高。而在二人轉中以及各類地方小品中所傳遞的內容大多格調不高。所以人們要學會培養自己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你的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提出“構成學科要素的問題”
我們知道,構成一門學科,基本的要素是:客觀對象、研究方法、科學共同體。再說得清楚些,其一客觀對象具有普遍性,即與其他屬性的事物發生聯系,可以從中發現相互之間的關系、演進的規律等。其二可借用其他成熟的方法論原則,并產生自組織系統的定律、理論、模型、方法、技術等。其三有共同認可和遵守的“范式”,形成科學共同體。科學共同體,即科學家的群體及其成員共享相同的或近似的價值、傳統文化和目標。按照庫恩的說法,科學共同體遵守同樣的“范式”(paradigm) 。庫恩認為每一個科學發展階段都有特殊的內在結構,而體現這種結構的模型即“范式”。另外,這個研究對象還應提供給研究者豐富的、多層次的內涵,并隨著研究的深化而對研究對象有更深入的揭示,不斷探索到這一領域內部事物的運動規律。
休閑研究當然可以成為一門學科,而且這在西方和美國已經成型,只不過歐美之間的研究方法各有側重。
在中國,休閑研究剛剛起步,大多數是濫竽充數,或者是只為發一兩篇文章而已,再有就是剽竊,甚至是博導也這樣做,或者是沒有任何創新,這個領域的學風很不好。而真正在這個領域做學問的人不是很多。社會學與人的休閑現象關系最密切。我記得有人問我,如果在大學開課,你首選哪個專業?我答:“應該是社會學”。
休閑研究必須有中國特色也是成立的,因為,雖然休閑是人類共有的行為方式,但是它受文化傳統、經濟發展階段、社會體制、管理機制、人種特有屬性等多方面的制約。所以應當形成休閑研究的中國學派。
當然,休閑研究在中國剛剛起步,與一個學科要求的要素還有距離,但是正在形成中。比如我們成立了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就是形成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而且還有大家的熱情,各學科的參與等積極因素正在形成中。
第三關于休假和如何休假
選取《走向人文關懷的休閑經濟》一書中的一段作答,另附我新近完成的一篇文章,算對你提出問題的回答。
近年來,有關假日經濟的局限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有人建議“旅游黃金周能否淡出!” “黃金周”過頻的負面影響有六條:一是一年3次“黃金周”,加上各省市組織的大大小小的節會活動,扯動了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與精力,干擾了政府抓大事、重服務的主旨和正常工作秩序,窮于應付而難以脫身。二是安全問題的壓力日益增加,這不是說前幾年的事故比現在少,而是現在更意識到安全的嚴峻性,事故的報道更加公開迅速,而這種壓力的增加,不僅不利于促進安全工作,更多的表現卻是各級檢查成災,推諉風日盛。三是改變了旅游業的正常發展規律,人為的提升,加上缺乏科學合理的旅游導覽預報系統,在許多情況下造成景點冷熱不均。而出行時間的過于集中,也造成景點和交通的超負荷運轉,極易引發不安全事故和法律糾紛,影響旅游的有序運作和出行質量。四是某種程度上鼓勵了地方的急功近利思想,盲目開發景點,既易造成資源浪費,又易破壞整體環境,造成有限資源的虛耗和損失。五是不切實際的強調全員上崗,加上各級政府大量人員的投入,造成實際成本的上升,表面上看來轟轟烈烈,事實上不少地方實際收入在減少,同時國民的經濟條件的改善畢竟有限,原本正常的淡旺季被不規則的波動率所替代,游客的逐年下降和收入的遞減不可避免。六是浮夸風盛行,重復計算在公布的收入和游人的數字上屢見不鮮,自欺欺人,令人不齒。
也有人指出“集中休假弊大于利”。在“黃金周”內集中出游,無論是國內游還是出境游,景點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導致旅游質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如按照“黃金周”的需求量建設交通、住宿等設施,勢必造成常年性的過剩;如不能滿足“黃金周”的集中需求,又形成客房爆滿、車船擁塞。“黃金周”期間旅游、娛樂、餐飲、購物的集中花費,盡管使消費市場火暴一時,但是社會的總消費量在一定時段內基本上是不變的。節日期間消費的火速升溫總是伴隨著節后的急劇降溫,出現了“平時吃不飽,假日吃不了”的尷尬局面。失望心情的逐漸積累使人們對長假由期待轉為冷淡,甚至有的單位職工“五一”期間爭著值班,“過節不休節后休”成為一些人對假期的新期待。
盡管假日經濟婦孺皆知,但人們(包括主管部門的領導與專家,包括各級官員和商家)對假日的理解太片面。國慶節、勞動節、春節是假日,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婦女節、兒童節等也是假日,最多的假日是星期天。所以,假日經濟不能僅局限于黃金周,如果從經濟的角度講,各類節假日都孕育著商機,都可能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從大眾的生活方式講,各行各業就更應該關心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狀態和生存狀態,不但是滿足大家的物質需求,也應關心他們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現在的市場和商家大有在假日經濟中“撈一把”的思想。
所以有人建議,將“五一”和“十一”的七天長假改為法定帶薪的、半薪的或沒薪的年假,也許沒有了旅游和銷售的大會戰,沒有了商場的紅火勁,但也許會有商家錢袋的細水長流。假期的分散還會提高消費者的效用水平,因為旅游不僅是到過了、看過了,更地道的應該是感覺到和享受到。看的是山和水,聽的是鳥鳴,而不是相互欣賞后腦勺。假期的分散還可以減少由于擁擠而產生的“擠出效應”,一部分中高收入者因為旅游休閑的質量提高了,就不會選擇停留在家,而愿意為假日經濟捧個場。假期的分散還會提高GDP的總量,因為工廠的生產可以不中斷,家裝公司可以不停工。假期的分散也會使人們在長假時旅游,在短假時聚會,實際上可以增加其他的消費支出。當然,這個建議還是從經濟角度考慮的。
改變“假日經濟”的現狀,其實質應是著眼于人,著眼于人的體驗生活過程,著眼于在這個體驗過程中人的素質和價值的提升,著眼于文化傳播和清新文化思想的形成,著眼于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理念的形成。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假日才有了存在的必要,經濟才能真正繁榮和可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