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城市文脈 綻放人性之美
——馬惠娣接受《小康》雜志專訪
(2008年9月19日)
《小康》:現階段,城市紛紛提出休閑發展戰略,爭打休閑品牌,您怎么看這一現象?
馬惠娣:近些年,許多城市提出打造“休閑之都”的口號,爭先打出休閑品牌。這一現象,既有政府對城市管理與服務的目標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也有制造商業噱頭、營銷城市的目的在其中。當然,也要看到的確有一個城市功能的轉向問題。
但是,什么是休閑城市?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休閑?城市與休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恕我直言,絕大多數人對這些概念與關系還十分模糊。就在這樣茫然的情況下,大家還是紛紛拋出一個“休閑城市”的概念來。從目前的情況看,其實更多的策劃有“商業噱頭”之嫌。
《小康》:您一直對世界各國的休閑有比較深入的研究,那么,目前國外城市休閑發展如何?有哪些經驗可供我們借鑒?
馬惠娣:記得1998年我在訪問美國賓州大學時,那里的人們不無驕傲地告訴我,Penn State(賓州大學區域)是美國當年僅評出來的三個幸福谷(happiness Village)之一,即相當于我們所說的休閑之都。我問他,“幸福谷”的標準是什么?他們告訴我:“潔凈的空氣、無污染的水、交通便利且不擁堵、社區寧靜度、良好的游憩空間設施、便利的生活服務、秩序、效率、安全、人際關系的和諧等等”。說到底,是最適合人居的城市,才可能配得上休閑的城市。
2007年暑季正當我在美國訪問時,看到了MONEY雜志評選出了美國國內50個Best Place。其評選標準并不復雜,首先是城市人口不超過10萬人,接下來是潔凈的空氣、飲潔凈的水、社區寧靜度、就業率(包括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效率)、普遍的受教育程度、游憩空間的合理布局(行走2公里必須有社區游憩中心)、植被覆蓋面積等。由此看來,休閑城市的標準不言而喻了。
在地中海沿岸的國家(西班牙、法國、意大利、摩納哥)幾乎成了整個歐洲人的后花園,勞累了一年的人們在這里停歇、休閑,沐浴陽光、親近自然、放飛心情、釋放壓力、享受寧馨。由此帶動休閑產業異常火爆。我剛剛從歐洲回來,據我了解到的是,僅來巴塞羅那海岸休閑度假的游客每年就達700萬。
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城鎮中,大多仍保留千年歷史街區,保持著原有的教堂,保持著鑲嵌在綠蔭下紅尖頂房子的建筑風格,石子小路,清澈見底的河水,城市空間與鄉村空間有機、錯落地交織在一起。城市的品質為人的養精蓄銳、厚積勃發創造了條件。
雷打不動的帶薪休假制度帶動了城市的休閑氛圍,張揚了城市的人性光輝。也正因為人性的光輝,才使城市變得具有親和力。城市的休閑首先應體現在人文關懷上。城市中的休閑經濟和休閑產業才會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對于一個城市的管理者來講,如果不去細心揣摩這些東西,怎么可能成功?僅用概念嘩眾取寵,到頭來只是曇花一現。一個城市的風格與品位是逐漸形成的——那里除了上蒼賜予的自然美景外,還靠居住在那里的民眾所形成與自然同美的秉性。例如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天府之國”的地方,那里不僅有自然美景,也有美好的人間歷史故事,代代相傳、延展。現代人,怎么就說割斷歷史就割斷歷史了呢!由此不能不從中看到價值觀的顛倒。
《小康》:與西方國家的休閑發展相比,我們還存在哪些差距?如何縮短這種差距?
馬惠娣:確實要看到我們與西方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自在世界范圍內開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以來,其實每個階段我們都在照抄照搬西方人的發展模式。然而,現在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城市化進程中付出的慘痛代價后,已開始向簡單、質樸與自然回歸了。特別是在現代化對人性異化與扭曲的情況下,西方國家的城市開始為城市規劃與發展賦予新的內涵——給人以舒緩、溫馨、安寧的城市品質。然而,這些恰恰是我們國家城市規劃與發展中所缺乏的、忽視的。因此,休閑經濟一波三折,休閑產業所占份額始終不高。按目前一些所謂的“休閑城市”樣本,將會給未來城市功能的轉型帶來新一輪的重復建設。
盡管人們對城市與休閑可以做出各種理解和解釋,但是,如果忽視,甚至忽略對城市與休閑本質的理解,那么,將來以“休閑”命名的城市將無法可依、無共同標準可依,最終我們的城市將進入新的困頓與混亂之中。
《小康》:在您看來,目前中國城市發展休閑產業最主要的障礙是什么?
馬惠娣:各級政府不要太急功近利了,尤其不能做面子工程。休閑,在當今是一個新的社會文化現象。我們要弄清楚休閑的真諦是什么。休閑是什么?休閑是沉思、是反省、是自由、是欣賞、是節欲、是讓你的腳步慢下來——欣賞自然,欣賞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欣賞城市帶給我們的美好,然后你才有智慧創造新生活。這才是休閑的本質。休閑城市應當充滿這樣的理念!
1933年在《雅典憲章》中提出,城市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個方面。甚至把“游憩空間”當成城市建設重要的原則。建設足夠的游憩空間是城市管理與服務最重要的職能,也是折射城市的人性化、人文化的重要方面。游憩空間的建設,也是休閑產業的助推器。前幾年杭州西湖風景區全面免費開放,不僅沒有影響原來的收入水平,而且翻番地增長了,這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但是在中國的許多城市中游憩空間發展得很不夠,而有的城市雖然發展了游憩空間,但是太唯利是圖,太服務低劣,太童叟皆欺,太價格高昂。
另外,經營城市的觀念操控了許多政府官員,要把一個城市包裝成商品向人推銷,因此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到處都是的交通馬路,到處都是大商場等等。而忘記了城市要考慮人的生活舒適與便捷,忘記了城市的靈魂體現在人的生活細節中。
《小康》:您認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出臺哪些政策來促進休閑產業的發展?
馬惠娣:要建立一個很好的社會機制,來保證公民的休假制度。在對待休假問題上,中央政府要帶頭。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各級官員也不應當是工作機器。目前,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當形成一個好的社會氛圍、社會保障、社會建制,由此才能促進國民的消費熱情,休閑產業才能發展起來。當然,許多東西我們正在改進,比如去年年底,帶薪休假制度的確定,對切保所有勞動者的休閑權利做出了切實的努力。
我們正在倡導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因此,有必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休閑智慧。我們的祖先幾千年前就懂得“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的道理。享受簡單生活,不僅可以抑制人的無限貪婪的欲望,擺脫物對人的奴役,而且還能讓人騰出時間來品味自然與生活中的樂趣。因為簡單,讓生命和諧,讓人性平實,讓心靈歡快與自由。社會和諧了、人與人的關系和諧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了,我們對地球資源占有的東西、消耗的東西就會愈來愈少,那么將會從另一個方面促進文化經濟的發展。政府應考慮相關的政策,以提升這種價值觀。復興城市文脈,綻放人性之美是未來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要義。
我希望,城市的管理者,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休閑,休閑和城市、城市與人是什么關系。只有這樣,才可能對這個城市的產業和經濟結構的改變有一個清晰思路。我想發展休閑的城市,重點應該放在以人為本、人文關懷這樣一個視角,而不是注重更多商業噱頭和概念制造。否則歷史已形成的城市格局和風格就被破壞了。而這樣的代價我們付出得太多。建議政府出臺城市破壞問責制,盡快出臺城市風格保護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