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求真、宗教求善、藝術求美、哲學求智”互為依存
——“科學·哲學·藝術相互關系”系列研討會紀要
馬惠娣
(2009年12月12日)
由中國科協立項,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承擔的“科學、哲學、藝術相互關系” 系列研討會項目日前完成,并已提交中國科協學術會務部參加審查。
本項目涉及的議題有:科學為什么離不開哲學、藝術與信仰?我們需要怎樣的科學和怎樣的科學精神?科學的人文內核是什么?激發科學創新的元素是什么?人才評價的標準如何制定?科學、藝術、哲學在創新過程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成功之路給了我們哪些啟事?休閑是科學、哲學、藝術是創新思想的本源嗎?等若干問題。
系列研討會以多種形式,有多個領域的學者、專家的參與對話和討論,對中國現有的科學體制、建制、評價機制、人才標準、創新機制做了認真的反思。
將科學、哲學、藝術融為一體,是科學誕生的歷史傳統和學術傳統。巴黎左岸(咖啡沙龍)、劍橋大學下午茶(沙龍)都有幾百年的歷史,都是激蕩科學思想的地方。這里不僅孕育了眾多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而且一大批諾貝爾獎獲得者在這里脫穎而出。
本系列研討會基于科學的歷史傳統,探索科學的人文內核,尋求科學發展的自身邏輯,探討科學、哲學、藝術之間的相互關系,一方面,弘揚科學技術的人文精神內涵,另一方面,傳遞出一個重要的聲音——創新是中國未來幾十年科學技術長遠規劃的核心思想,而創新的基礎當然需要管理、制度、知識、方法、資金等條件的支持,但是來自哲學、藝術以及人本的力量同為重要。這樣的沙龍、激辯、講座、博客、BBS等形式的討論可以吸引多學科人的參與,并能撞擊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大家一致認為:創新的基礎當然需要管理、制度、知識、方法、資金等條件的支持,但是來自哲學、藝術以及人文精神的力量同為重要。而中國創新能力較低和人才培養機制的缺陷恰恰表現在我們對哲學、藝術、信仰、人文精神的疏忽。
原科技部部長朱麗蘭 、中國藝術研究院范曾教授、中國科協科技與人文特別委員會主席張開遜、科技導報總編輯蘇青、中國科技情報所總工程師武夷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秘書長王玉平、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張明國、哈工大威海分校教授劉耳、清華大學肖?教授、山西大學馬文佳、山西社會科學院路強、中國文化研究所秦燕春博士等參加了討論。本討論還有幸邀請到美國休閑科學院主席琳達·考德威爾教授,西班牙社會文化藝術協會主席阿圖羅博士,國際休閑社會休閑學委員會主席穆迪教授,紐約州立大學柏切斯學院人文學院院長瑪嘉瑞·米勒等學者的書面參與。
研討會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就科學為什么離不開哲學、藝術與信仰,科學的人文內核是什么,對科學主義的反思等論題進行了探討。
第二階段,中國科學史中“基因缺損”在哪里?歐美國家科學創造的社會支持條件在哪里?為什么西方國家往往將科學與藝術置于同一個機構?。特別是錢學森逝世后留下的“我的未盡心愿”,引起了大家的思想共鳴,深深的思慮。
第三階段,2009年10月,在北京舉辦了一系列座談會,對前期學術沙龍成果進行了總結。?
通過中外學者們思想的碰撞達成了幾個共識:
科學與哲學、藝術從來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相輔相成,互為依存,社會應該樹立這樣的理念;休閑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是科學、藝術、哲學相融的場域,是創新的搖籃,不管是哪種創新方式都離不開休閑的滋養;科學、藝術、哲學必將走向人們的創造世界,科技與人文的融合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科技部原部長朱麗蘭特別強調培養具有“五識人才”即:知識、學識、見識、膽識、賞識的極端重要性。
中國科協科技與人文特別委員會主任張開遜指出:“貫通中西、匯通文理,融通古今”是我們培養創新型人才面臨的挑戰。一個缺少“三通”的人才,難以在科學發現、技術發明過程中有所作為。
在眾多發言和主題論文中精選了朱麗蘭:創新人才與“五識”;張開遜:科技與人文的融合是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范曾:休閑的哲學;馬惠娣:“休閑、游戲和創造性”和“科學精神是科學的靈魂”、等10篇主題稿件,并匯編了7萬余字的會議紀實。
系列研討會順利舉行,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預期目標基本完成,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然而,我們發現史上科學界、哲學界、藝術界鴻溝較深的狀況和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兩張皮”現象仍很嚴重。當這三個領域的學者坐在一起的時候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更重要的共識是:這樣的對話與討論太重要了!“即使現在得不到大家的認可,我們也還要發出聲音,鍥而不舍。”朱麗蘭說。
本次研討會的主要成果包括:
研討會綜述(4萬字),相關議題的資料(3萬字),另精選10篇主題稿件,包括:1、朱麗蘭:創新人才與“五識”;2、張開遜:科技與人文的融合是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3、范曾:休閑的哲學;4、馬惠娣:休閑、游戲和創造性;5、琳達:休閑是發展青少年創造力和興趣的一種方式;6、張明國:休閑與技術發明——一種技術哲學的研究視角;7、劉耳:休閑與創造性;8、張晚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當代休閑文化批判;9、張東輝:休閑的哲學內涵;10、馬惠娣:科學精神是科學的靈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