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賢畢至 把脈未來
——第十七屆國際社會學大會紀要
馬惠娣
(2010年7月30日)
(一)
每四年一屆的國際社會學大會于2010年7月11-17日在瑞典哥德堡市展覽中心舉行。大會主題:"變動中的社會學"(Sociology on the Move). 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4800人出席了大會,所屬55個專業研究委員會(RC)共提交論文摘要3032篇(截至5月30日)。
大會開幕式場景
在大會開幕式上,國際社會學協會主席Michel Wieviorko, 副主席Hans Joas, 瑞典組委會主席Ulla Bjornberg分別致辭。
他們在致辭中指出:我們正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這個變化是全方位的、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不僅包括人類自身、社會系統,也包括科學技術、自然界,甚至宇宙、太空。因此,社會學正面臨著一個全面、全新的挑戰。我們試圖探尋變化中提出的各類新問題,借助社會科學本身以及涉及社會學之外的知識,尤其關注文化和政策層面的變化,因為社會模式的轉變更加豐富多樣。
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社會學在人類重大事件中的聲音日漸衰微,在許多大學、研究機構中被忽視。
但是,當今"暴力與戰爭"、"可持續發展"、"多樣性的世界"、"行動與想象力"、"宗教與權力"、"全球化"等問題,仍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話題。這是第17屆國際社會學大會召開的背景,同時也是一個強大的推動力促進世界各國社會學學者之間在社會、經濟、政策、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對話與交流。
無論如何,社會學正在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在探尋解決這些問題中為世界做出最好的努力,并且不是在這個會場上,而是在具體的國際、國家、人類面對的危機中展示社會學所能做的。
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就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談到了社會學研究面臨的挑戰,他認為,科學技術與社會學不應是各自獨立的體系,它們必須相互關照,特別是社會學研究必須看到科學技術發展變化所提出的問題。
另外,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Craig Calhoun主講了"可能的未來",西班牙奧貝爾塔卡塔倫亞大學Manuel Castells主講了"網絡世界中的網絡戰爭",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培林主講了"中國可持續發展了望",巴西瑞德簡奈羅大學Elisa Reis主講了"歷史的變化與社會學的挑戰"等精彩的大會演講。
開幕式的舞臺很大,但只矗立一個演講桌,背景只是投影屏幕,上面投射著大會的標識、會議主題。舞臺沒有主席臺、沒有與學術無關的達官顯貴、沒有擺放盛大的鮮花。即使是大會特別邀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就坐于臺下。幾件瑞典民間打擊樂器突出地放置舞臺中央,待大會致辭結束后,六位瑞典民間藝人表演了熱烈而歡快的歌舞,表達了主辦城市對所有來客的熱誠歡迎。開幕式可謂別具一格,體現了瑞典人樸實、務實的一貫風格。
大會期間,大會還組織了社會學圖書展賣會,絕大部分圖書雜志來自歐洲國家。同時作為一個窗口展示了近些年來國際社會學研究領域的新成果。
(二)
本次大會上,有關休閑社會學研究委員會收到論文大約200余篇,涉及:
Session 1: Mapping leisure and life through the ages
Session 2: Leisure and tourism: Harbinger of peace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ession 3: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ession 4: Leisure and education
Session 5: Migration, leisure and community cohesion
Session 6: Leisure and the famil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Session 7: Leisure: Future perspectives
Session 8: Leisure in times of economic crisis
Session 9 : Social transformations and changing leisure patterns
Session 10: Leisure and tourism: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Session 11: Ageing populations and leisure
Session 12: Urbanizing societies and leisure
Session 13: Leisure time: Women, work and family
Session 14: Changes in work and leisure - Media and the public space
Session 15: Leisure: A pathway to health and happiness
Session 16: Growing up in 21century: Leisure, lifestyles and unequal chances of children and the youth
Session 17: Body and nature in leisure: A gender perspective
Session 18: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leisure
Session 19: Business Meeting
有關涉及城市規劃、旅游等學科的文章與城市社會學會場合并。大約有一百余位學者被安排做專題發言。諸如中國學者:清華大學曹南燕,北京大學吳必虎,中國婦女研究中心賈云竹,上海大學鄧偉志,上海體育大學衛志強,《小康》雜志舒富民,中國藝術研究院馬惠娣、楊耐等先后宣讀了論文。一些論文為大會參與論文。
會議期間,國際休閑社會學研究委員會召開了工作會議(Business Meeting),改選了理事會,伊薩瓦o穆迪先生仍擔任新一屆主席,馬惠娣當選新一屆理事會成員。會上商定下一屆中期會議將在意大利舉行。理事會鼓勵開展多邊、雙邊的國際對話與交流,拓展休閑社會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理事會還決定出版不定期的《會刊》,目的是交流信息、將不同國家的學者連在一起。
新一屆理事會成員合影
中國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在2009年國際休閑社會學委員會中期會議期間向國內休閑研究學者發布了此次會議的信息,并做了征文組織工作。大約有近20人向大會提交了論文摘要。內容包括: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歷史文化研究,涉及中國傳統休閑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休閑與老年問題、休閑與城市移民問題、休閑與城市建設、休閑與旅游、休閑與體育、休閑與女性等方面的內容。
(三)
每四年一屆的國際社會學大會旨在發展全世界社會學家之間的合作關系,組織國際社會學研究成果的交流,促進國際社會學發展。
社會學起源于19世紀末,主要為回應日趨加劇的社會矛盾問題應運而生。因為世界開始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成為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整體。傳統與個人的知識、經驗越來越分散和微不足道。
社會學的作用是希望了解什么因素可使社會團體凝聚起來;也希望了解什么因素可致社會分裂與離散,從而對此作出"校正"。在一個多世紀的社會變遷中,關于社會學的各種學說與流派不斷地被建立起來。在這個背景下,1949年成立了國際社會學協會,與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有了正式的關系,同時成為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的一員,還是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特別顧問。該組織的宗旨是:"代表各地不同學校、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意識形態的社會學家,在全世界推廣社會學知識。"
毋庸置疑,"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它橫跨經濟、政治、人類學、歷史及心理學。"它的意義在于尋找混合了人類知識及哲學的源頭。"因此,社會學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了現代社會中的各種生活實態,或是當代社會如何形成演進以至今日的過程,不但注重描述現況,也不忽略社會變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
"國際社會學大會"自1953年在比利時列日召開的第一屆大會的100余人規模,到今天的4800人,表明了社會學的日益壯大,表明了社會對社會學的強大需求。
此次哥德堡大會,突出了上述宗旨與理念,同時更強調社會學在變動中的洞察力、預見性、校正能力,以及學科、學者的社會責任。
單就休閑社會學來說,雖然,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地區的研究視野、角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差異,但對這一問題的"人文關懷"的認識還是一致的,表明社會學參與休閑研究所具有的獨到之處。同時也表明,休閑研究的核心是人的問題,人與社會關系問題,人與自然關系問題。而處于"變動中"的自然與社會給人的處境、休閑理念、休閑行為、休閑心理、休閑消費、城市規劃與建設等等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并期待著包括社會學在內的諸多學科的認知與解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伴隨經濟的崛起,各國都更加注重文化實力的積累與培養。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被譽為“金磚四國”,在發展經濟方面有比翼齊飛之勢。但在發展文化實力方面卻有優勢不足之虞。從這次會議的參與者數量,便可窺見一斑。大會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與會者31人(另有香港31人,臺灣37人),印度與會者120人,巴西與會者185人,俄羅斯與會者111人。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美國參與者514人,英國399人,西班牙203人,葡萄牙151人,德國424人,日本205人,加拿大186人, 東道主瑞典343人。毫無疑問,在大會論題、論點、論辯、討論、思考、提出問題等方面也有著明顯的優勢。據我對大會編輯的兩本資料的不完全統計,來自中國高校、研究院所的學者總共30余人(有些人雖提交了論文但沒有出席會議)而來自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則鳳毛麟角。就此,建議中國政府在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投入與人才培養方面,不能太“軟”,應向經濟一樣做“大”做“強”。讓更多的學者走出去,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然而,學者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事業——學者要強,教育必須先行。
與其他國家學者合影
(四)
第18屆國際社會學大會已定于四年后在日本橫濱舉行,(即2014年7月13-19日),由日本社會學協會主辦。第二輪通知將在2012年夏季發出。目前沒有主題與相關論題發布。
希望中國學者關注本次會議的進展情況,及早做好論文材料積累工作,準備提交上乘的論文,到我們的鄰國參與交流與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