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老年休閑學研究述評
——兼及中國老齡化社會進程中的休閑問題
馬惠娣
(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休閑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摘要:在西方,老年休閑學的興起得益于休閑學和老年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休閑學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再詮釋,凸現了老年階段生命的獨特意義,為老年休閑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老年休閑學是休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它關注老年人休閑方式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關注老年人對家庭、社會所產生的價值,關注休閑帶給老年人的附加值,關注個體生命全過程的“成為”規律。本文介紹了西方老年休閑學興起的背景、研究中的幾種理論模式、老年休閑社會價值等,同時對中國老齡化社會進程中休閑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思考。
關鍵詞:老年休閑學;休閑學;老年價值
中圖分類號:NO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收稿日期:2010-10-20
作者簡介:馬惠娣,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休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引 言
老年休閑學,準確地說是從休閑研究的視閾,探索老年階段的生命價值與生活質量問題。老年休閑學構筑于老年學研究的基礎上,而真正形成從休閑研究的角度關注老年問題則起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從目前查閱到的文獻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老年休閑研究越來越成為西方社會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大量的學術論著不斷面世,形成的研究維度越來越密集,如:老年休閑研究、老年休閑社會研究、女性休閑研究、退休者休閑研究、老年休閑技能教育、老年休閑教育、老年社區休閑研究、老年休閑環境與政策、老年休閑服務等等。
老年休閑學的突出特點是:從單純的身體健康長壽的研究,轉向老年階段人生價值的研究;從自我“獨善其身”的研究,轉向仍與社會保持聯系的研究;從“脫離”社會的研究,轉向仍承擔社會責任的研究;從老年教育的研究,轉向終生教育的研究。
那么,老年休閑學是如何興起的?休閑學視閾如何研究老年問題?未來的研究趨勢怎樣?本文做嘗試性的評述。
一 老齡化進程與老年學研究
眾所周知,19世紀以前,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很小,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人口中不過3%~4%。(鄔滄萍,《社會老年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5頁)而到了20世紀,科學技術惠及人類社會最突出的業績是人的壽命的延長,導致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社會中老年人口比重越來越大,老年人問題已從過去的一個家庭問題逐漸演變成社會問題。
以美國為例,1943年紐約市威廉姆哈德森社區成立了美國第一個“老年中心”。四年以后,即1947年在加里福尼亞的三藩市成立了第二個“老年中心”。( Joseph D. Teaff. Leisure Services with the Elderly, Waveland Press, Inc. 1990 reissued. P75)標志著老年問題開始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據美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00年美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的6.8%,1940年占9.8%,而到了1970年此比例達到了14.8%。(Joseph D. Teaff. Leisure Services with the Elderly, Waveland Press, Inc. 1990 reissued. P5)老年問題成為重要的學術研究領域。
1956年,法國國立人口所所長皮撤代聯合國執筆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是最權威也最早的一本系統研究世界人口老齡化的著作。(鄔滄萍 ,《社會老年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6頁)隨后,有關“老化生物學”、“衰老生物學”、“老年人口學”、“老年心理學”、“老年社會學”的研究成果紛紛問世。一方面,老年階段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老年研究的價值在多方面得到體現。
1965年,美國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美國老年人法》。
1973年,法國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老人大學,招生對象為各行各業的退休人員。到1990年,這類學校已發展到了50多所,大多數由國家和政府興辦。(鄔滄萍 ,《社會老年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5-8頁)
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的“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提出“老年人是社會財富,因為他們可以以其積累的豐富知識和經驗作出無價的貢獻。”
1991年,聯合國通過了《聯合國老年人原則——愿長壽者頤養天年》的文件。
1995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啟動《國際老年人年的報告》中強調:“建立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
伴隨全球老齡化步伐的加快,老年學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據鄔滄萍主編的《社會老年學》闡釋說:“老年學研究人類老齡化的現狀與過程,研究人類個體老齡化和群體老齡化的規律性,研究老齡化與人類生活的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本質聯系,以及人類社會和個人如何適應老齡化。”老年學的歷史任務:研究社會如何在養老負擔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繼續保持活力(包括兩個“生產”的正常進行,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等);研究如何使勞動年齡人口老齡化不妨礙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研究如何使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不下降;研究代際矛盾問題。(鄔滄萍,《社會老年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5-16頁)
當今,老年問題研究在西方國家受到普遍的重視。美國是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20世紀70年代,美國許多大學開設了各種類型的老年學課程,既有本科學歷,也有研究生學歷。“據1976年美國高等教育老年學學會調查,開設老年學課程的學校已達到1275所,其中27%是大學,29%是四年制的學院,33%是社區大專學院,其余的由函授或職業學校開設。80年代以后開設老年學課程的學校又大大增加。在近一半的美國社區學院中開設一門或數門老年學課程。”(鄔滄萍 ,《社會老年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6頁)
二 休閑學視閾的老年研究
老年休閑學的興起,得益于休閑學和老年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特別是休閑學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再詮釋,凸現了老年階段生命的獨特意義,為老年休閑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先了解一下休閑學研究什么?休閑學研究在西方大概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休閑學更多地關注人的閑暇時間的合理利用;關注個體生命質量與生活質量;關注人“成為人”( 約翰·凱利,《走向自由》,趙冉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頁)的全過程;關注個體生命與社會發展的和諧;關注擺脫“必需”后的自由;關注和諧與美的生活原則,等等。
受古希臘文化傳統的影響,西方學者把人的休閑看作思想與精神態度的體現,看成是提升人的附加值的途徑,看成是積累文化資本的方法。因而休閑的價值不在于消費物質財富或使用某種工具與技術,而是為人類構建一個價值的世界,守護一個精神的家園,使人類的心靈有所安頓、有所歸依。(馬惠娣,《人類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閑》,《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第1期)這些理念是休閑研究的核心思想。
休閑研究的獨特性,使這一學科更多地依賴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從各個層面揭示休閑的哲學價值、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實踐價值、生命價值。正如凱利教授所說:“沒有哪一種現有的理論視角是獨具慧眼的,我們必須用不同的理論方法研究休閑現象,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她。”(約翰·凱利,《走向自由》,趙冉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老年休閑學便是以老年人及老年現象為對象,觀察與研究老年人休閑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及其發展規律。
老年休閑學關注老年階段的生命過程,關注老年人休閑方式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關注休閑賦予老年人的生命價值,關注老年人對家庭、社會所產生的新的價值,關注休閑帶給老年人的附加值,關注個體生命全過程的“成為”規律,等等。它是休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并形成了老年休閑學的研究特色,并與老年學研究形成互補關系。
目前,在西方休閑教學與研究領域中都有老年休閑的課程和研究項目,而政府各種決策與政策中所議定的決議和權利,都有維護和提升老年休閑問題的條款。近幾十年,有關老年休閑學的研究已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果實。
三 老年休閑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經濟進入了持續快速的增長期。普遍的“有閑”與“有錢”成為社會的生活常態。但對老年群體而言,在兩個方面又與以往有所不同,一是個體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二是壽命得到普遍的延長。同時,兩大問題日益突出:一是在閑暇時間中,以看電視作為主要休閑方式的現象十分普遍;二是在國民消費的支出中用于醫療保健的費用高昂。
據調查表明,自1965年以來,人們在非正式的社會活動上花費的時間減少了大約25%,在俱樂部及各種組織活動中花費的時間減少了近50%。電視在很大程度上使社會資本發生衰退。(見下表)
電視產生的后果
可能程度 后 果 |
第一位 人們在家里有了一種娛樂或信息的新來源。
第二位 人們呆在家里,更缺少社會性了。
第三位 社團的居民不再經常聚會,因而也就不能互相了解。
第四位 社團居民是陌生人,相互隔離而又疏遠,難以處理共同問題。
第五位 與鄰居隔絕,家庭成員只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需要而相互依賴。
第六位 配偶無法滿足對方強烈的心理需求,致使情感受挫或關系破裂。 |
摘自《世界未來社會》(1991) |
盡管有很多人對看電視持批評態度,但人們看電視所花費的時間卻仍然有增無減,大量的可用于其他活動的時間被擠占,而用于社交生活,諸如志愿組織和宗教方面的時間減少了許多。一項對美國人的調查顯示,宗教信仰在他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他們花在宗教活動中的時間每周僅為42分鐘。(杰弗瑞·戈比,《21世紀休閑與休閑服務》,張春波等譯,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78-179頁)
老年休閑狀況的不盡如意,很快成了一種社會問題,也為老年休閑學者提出的“脫離”理論找到了口實。脫離理論認為,當人變老的時候,他們脫離了社會,社會也脫離了他們,(老年階段)為最后的脫離—死亡—做準備。(Cumming, C. and Henry, W. (1961). Growning Old.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P14)這給進入老年階段的人群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在這種狀況下,另外一項指標卻不斷攀升,那就是人們用于醫療保健的費用。據調查顯示:人們用于醫療保健的支出占國民消費總量的11%,而用于教育學習的費用只占2%。自1957年到1989年,美國人出現的“行動限制”的情況增長了43%。癌癥發病率居高不下。除了工作壓力的原因,部分地也由于老齡社會的來臨。一方面,工作壓力造成的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損失估計高達10%。這種高度壓力常會導致健康問題并引發疾病,如腫瘤、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同時它還會導致人們酗酒和吸毒。(Rifkin, J. (1987). Time Wars-The Primary Conflict in Human History. New York, NY: Henry Holt )另一方面,“坐觀”這種被動的娛樂方式常導致種種社會問題。在這種娛樂中,個人的智力獲得和身體狀況都得不到任何的鍛煉。(杰弗瑞·戈比,《21世紀休閑與休閑服務》,張春波等譯,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45-148頁)
在此背景下,老年休閑問題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休閑學者認為:“未來”不僅屬于受過教育的人,更屬于那些學過怎樣聰明地利用閑暇的人。休閑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一種文化教養,并伴隨人的一生。(馬惠娣,《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64頁)
如何讓擁有大量閑暇時間的老年人享有高質量的休閑生活?如何自始至終讓人們自由地去試圖“做自己”?如何維護老年人與社會上其他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老年人應該如何運用和分配閑暇時間等等問題,都亟待得到理論研究的關注。
四 老年休閑學研究中的幾種理論模式
休閑學者說,如果認為年輕階段要比中年和老年階段更加幸福,那可能是錯誤的,而以“問題”和“損失”為基本出發點來考察中、老年人更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當生命越來越長,生命就會越來越獨特,個體間就越來越不相同。并且所有的年齡階段都有它的回報。(Neugarten, B. (1979). Time, Age, and Life Cycle. American Psychiatric Journal, 136(7), p891)
1)延長老年人參與社會的時間是有可能的,即使在生命的后期仍然有“成為”的空間。如果要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必須首先認識到老年群體所處的不同的年齡段。有學者把老年分為三個階段——退休前、退休和晚年。一些老年病醫學家提出了“年輕老年”(65歲到74歲),和“老老年”(75歲以后)——這么兩個概念。(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康箏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226頁)在休閑學者看來,退休生活使人專注于重新安排的責任,而不是退出責任。生活在這個階段,帶來的是變化,而不是退休生活。
學者們反對那些不是嚴肅認真地對待老年群體,而只是想用一些幼稚的不重要的娛樂活動來“填充”他們的空閑時間的做法。認為這種做法就等于說“老年人對于社會已經沒有什么價值了。”(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康箏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227頁)
2)有價值的休閑活動仍有可能重新成為老年人生活的中心。有價值的休閑活動是指參加一些社區服務、公益事業、助老幫殘、奉獻愛心等活動。大量研究發現,參與休閑活動是成功地改變退休生活的主要因素,除了有助于健康之外,沒有什么能比參加休閑活動更加重要。總體上說,人們更愿意參與到更廣泛的休閑活動中去。對于有足夠收入和良好健康的人來說,退離職業可能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愉快的生活階段的開始。甚至許多老年人開始認為,工作階段是人們不得不做的事,而退休生活則有條件做自己喜愛做的事,人性的光芒由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放射。
盡管大多數研究表明,許多休閑形式的參與率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不過,仍有大量的事實說明在老年人和社會系統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避免的疏離。
3)成功的退休者必須具有休閑技能,并像工作技能一樣重要。
在古希臘文化傳統中,認為休閑生活是需要做大量準備的,退休也是如此。既然那些擁有廣泛的娛樂和休閑技能的人能更好地適應退休生活,那么,缺少休閑興趣和技能的人就需要在退休前學會新的休閑技能。
人們也常認為老年人對于某些類型的休閑活動,尤其是需要很強體力的休閑活動的參與呈減少趨勢。不過,在某些情況下,也很難判定這種參與的減少是由于老年所發生的身體變化,還是由于他們年輕時沒有接受過休閑教育。無論如何,休閑學者認為,如果人們年輕時就經常性地參與各種類型的休閑活動,那么,當他們變老時,就能夠繼續參與各種休閑活動的。
4)休閑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體驗過程,使人確信個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健康。
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休閑都能將頭腦、身體和精神在運動中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活力,使人在體質、情感和社會等方面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應該看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是多樣的,延長參與生活和社會的時間也是有可能的,且參與社會的空間十分廣闊。美國密執安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發現,定期參與一些志愿活動,與參加其他活動相比,能大幅度地延長壽命。人們會因自己的善行感到欣慰,這種感覺可能是由于內啡呔,這種大腦分泌的自然麻醉物質能使人獲得高潮體驗。(杰弗瑞·戈比著,《你生命中的休閑》,康箏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27頁)所以,老年人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參加一些社區服務、公益事業等活動,使老年階段仍然煥發光彩。
5)老年是一個多維的人生進程,它發生在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個層面上,這些多層面變化的速率在個體間有差異。具體到個人,老齡化并沒有統一的時間表。不同的基因配置、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品行趣味,以及對待生活變故(如喪偶、生活拮據)的個性差異等因素,造就不同的老齡化道路和老齡化經歷。由此可以看出,貫穿個體的生命周期,既呈現出持續的發展方式,又呈現出不持續的發展方式,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雖然老齡化通常與功能退化有關,但在個人全面發展中,仍然具備其他方面的人生優勢。因此,人在老年時期仍有進一步變化和學習新事物的潛力。
6)老年人仍潛在地有“可塑性”的空間。老年休閑學學者認為,個性差異現象同樣存在于老年群體中,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行為和發展潛力,因此,不能把所有的個人都局限在單一的發展軌道上。事實上,各種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間的交叉作用造就了不同的個人發展途徑。(Baltes, P. (1987).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of Life-Spa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Dynamics On the between grown and declin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5). pp611-626)
有理由相信,老年人尤其是身體健康并且收入頗豐的老年人,將在不同程度上成為多種休閑活動的行家。今后的每一代人都會表現出更高的休閑技能水平,因為他們年輕時更多地參與了各種休閑社會活動,并具有更高的正規教育水平。要滿足老年人的休閑需要,必須更新老齡化的概念——“可塑性”在老年階段仍有很大的空間。因此,政府決策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須首先認識到老年人口構成的多樣性,在幫助老年人保持生活品位和畢生趣味的同時,也促進他們發展新的趣味。(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康箏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232頁)
7)老年人擁有的閑暇時間是寶貴的社會財富。所有老年人在擁有閑暇時間方面都是富有者。聰明地用“閑”對其身心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都會產生重要影響。而既能享受生活樂趣,又不浪費閑暇時間的人,才會感到他們的生活是一個整體,才會感到生命的價值。雖然,閑暇時間的一個最重要的屬性是“自由支配”,但是這“自由”中蘊藏著責任與義務、知識與創造、文化與品德、藝術與欣賞、團結與友善、美好與真誠、他助與助他、修心與養性等等極其豐富的內涵。當然,志愿者、樂施好善、簡單生活、生態保護、動物保護、環境保護亦屬閑暇活動中最有價值的內容。(馬惠娣,《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64頁)
五、休閑賦予老年人以新的價值
老年是人生必經的階段,老年休閑生活具有獨特的特征與社會價值。在西方休閑學者的研究中,首先關注到的是老年休閑生活的具體問題,諸如:在幾代人共同參與的活動中哪些休閑方式會更受老年人的歡迎?老年游憩中心設置的密度多少為宜?老年志愿者參與哪些活動更好?老年人如何通過休閑活動參與社會?在哪里能找到安全的停車場?退休社團組織如何安排老年人的休閑活動?休閑場所的休息室和飲水處如何設置能便利老年人?公園管理如何適應老年人的休閑需要?游樂園應發生什么變化?哪些休閑活動將步入低谷,而哪些則會更受歡迎等等。(Joseph D. Teaff. Leisure Services with the Elderly, Waveland Press, INC. 1990 reissued. P106-111)
毫無疑問,當今任何形式的休閑活動,都將在某些方面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但是,最應關注的問題是對老年人社會價值的認識。
在老年休閑學研究過程中,人們注意到許多志愿者本身就是老年人。“退休和老年志愿者活動計劃”(Retired and Senior Volunteer Program)是美國龐大的志愿者組織,而且其中大多數人的年齡都在70歲以上。他們在數百個非營利組織中從事義務勞動,包括醫院、休閑中心、養老院、社區、教堂等,他們也負責社會治安、公益服務、教授計算機課程等等,有的人甚至一周工作40個小時。對老年志愿者來說,這樣的活動使他們的休閑生活更顯充實和富有意義,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對老年人身心治療的作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人總計將205億個小時用于志愿者服務,這些時間相當于900萬個專業雇員做出的經濟貢獻,相當于創造了1760億美元的產值。(馬惠娣,《走向人文關懷的休閑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9頁)
老年的社會價值在老年人各種休閑活動中得到了體現。“建立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和“老年人是社會財富,他們以其積累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做出無價的貢獻”的社會目標正朝我們走來。
六、中國老齡化社會進程中的休閑問題
歷史地看,人口老齡化是人類文明成熟后必然伴隨的一種社會現象。但是,中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又有其特殊性:其一,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是在經濟不十分發達的狀況下出現的;其二,中國老齡化只用了25~26年的時間(在發達國家,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由7%增長到14%,法國經歷了115年,瑞典85年,英國45年)。
中國老年人口發展趨勢預測 2000-2050年
年份 |
人數(億人) |
比例(%) |
總人口 |
60歲以上 |
65歲以上 |
80歲以上 |
60歲以上 |
65歲以上 |
80+/60+ |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
12.60
13.05
13.47
13.89
14.24
14.47
14.58
14.61.
14.56
14.44
14.23 |
1.26
1.40
1.63
2.02
2.34
2.79
3.36
3.79
3.93
4.03
4.23 |
0.86
0.97
1.07
1.27
1.61
1.87
2.25
2.73
3.07
3.14
3.19 |
0.12
0.15
0.18
0.21
0.24
0.27
0.35
0.49
0.55
0.69
0.88 |
10.0
10.7
12.1
14.6
16.4
19.3
23.0
25.9
27.0
27.9
29.8 |
6.8
7.4
8.0
9.1
11.3
12.9
15.5
18.7
21.1
21.8
22.4 |
9.56
10.55
10.86
10.52
10.36
9.79
10.44
12.84
13.94
17.18
20.76 |
(資料來源:鄔滄萍主編,《社會老年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95頁)
無疑,老齡化、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意味著養老問題對社會介入的需求加大,特別是富有閑暇時間的老年人的休閑問題,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日益突出且急待解決的問題。
1.家庭結構的變化使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日益增多,這將導致老人與兒女、親屬之間見面機會減少、交流減少,給老年人的休閑生活留出一大空缺。由于缺乏溝通和交流,老年人心理障礙和精神疾患相當普遍,加劇了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個體與精神生態環境之間的疏離,給家庭和社會安定與和諧造成危害。事實已經表明,雖然老年人壽命延長,但生活質量并不高,孤獨情緒導致許多老年人精神紊亂、喪失判斷力、暴躁易怒。目前老年抑郁癥、癡呆癥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據北京城區老年癡呆問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度和重度癡呆的患病率,60歲以上的人口中為1.28%,80歲以上的人口患病率更高達10%。(馬惠娣主編,《中國人休閑狀況調查》,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146頁)
2.老年休閑內容庸俗化、休閑行為被動化。報刊雜志、文學作品、影視、舞蹈、戲曲等文化藝術形式遠離老年人,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食糧極度匱乏。這個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反映老年人生活、符合老年人欣賞習慣的文學作品很少,即使偶然有合他們口味的演出,又因為價格太高、演出場次少、演出地域的限制而無法如愿。整體上,老年休閑生活的質量較低。另外,中國電視的普及率只是近些年的事,對電視的理解還只限于感性階段,對其負面影響缺乏足夠的認識。調查顯示,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看電視約為4小時16分。老年人高發的心血管疾病、“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偏癱、肥胖、癌癥等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整日坐在電視機前,缺少體育運動和精神活動而導致的。(馬惠娣主編,《中國人休閑狀況調查》,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42頁)
3.社區建設不能充分地適應老年人休閑生活、尤其是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從整體水平上看,社區缺少專業的管理人員,尤其在組織老年人的休閑生活方面,更是捉襟見肘。近年來,社區建設雖然已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對社區管理人員的培訓、對社會工作者的培養、社區老年休閑教育等方面的工作還沒有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另外,以社區為主的文化設施數量十分有限。特別是文化廣場、露天演出、科普畫廊、街頭報亭、社區圖書館、志愿者活動等,既有意義又方便可行的休閑形式較少,而普遍缺乏各類設施。雖然,近年來,此情況有所改善,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經濟、便利的公共娛樂健身設施已經較多地出現在街頭巷間,許多公園開始免費開放。但是在經濟落后地區,老年人休閑活動的設施還十分有限。
4.老年人休閑觀念落后。首先,老年人自身觀念保守。中國當前的老年人群成長于舊中國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中,潛在的老年人群也是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人。特定的歷史條件使他們把工作看得高于一切,任何閑情逸致都被視為資產階級情調。因而,到了晚年既沒有休閑的觀念,又缺乏休閑的技能,造成這一群體在對休閑時間的利用方面出現真空地帶。
另外,政府、社會及非老年群體誤以為人的晚年生活就是吃好、喝好、不生病足矣,而缺乏對老年價值的考慮,使得社會支持條件相當薄弱。
5.老年大學教育發展滯后。老年人一旦退出“單位”,就會感覺生命的一半已經沒有了。他們缺乏社群感,在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這是一種精神的貧窮。我國自1983年開始創辦老年大學,而目前擁有的學校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以上海為例,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全市擁有各類各級老年大學(包括辦學點)計4539個,學員總數為29.35萬人,入學率只占老年人口的1/7。(鄭令德主編,《和諧社會與老年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頁)人們又普遍認為老年大學,“充其量是個高級俱樂部,哄著老頭、老太太玩玩兒罷了。”而老年教育目的無非是娛樂康健之類的活動。在教育體系中,國家還沒有將老年教育納入大教育系統之中,目前大多是各地老齡委、老干局自己創辦的。老年學校如何發展、如何管理?因為缺乏對老年學和老年休閑學的研究,大家都感到茫然。
6.對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的不同社會需求關注不夠。隨著人的壽命的不斷延長,高齡人數也急劇增長。于是,老年人群意味著由60-90歲以上的不同年齡段的人組成,年齡跨度達30-40年。但是,我們卻常常把60歲的老人和90歲的老人混為一談。這樣的認識勢必影響政府決策、社會服務機構的安排、社區休閑設施的建設、休閑政策的制定以及休閑組織的活動形式,無法顧及各年齡段老年人不同的休閑需求,也無法發揮各年齡段老年人的積極作用。目前我國“退休年齡一刀切”的現狀,表明了國家政策對年輕老年人作用的輕視。
總而言之,中國社會老齡化進程有其特殊性、迅猛性、復雜性、艱巨性,尤其是“未富先老”、“未休先閑”的老齡化社會現狀,這給老年學和老年休閑學的研究帶來新的課題。
七、結 語
在未來的幾十年,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將越來越快,老年休閑的問題將日益突出。如何認識休閑在老年階段的價值?如何展示老年人的價值?老年人通過什么獲得價值?老年人群體對促進人文文化發展、調整社會人際關系能作出什么貢獻?這也許是理論層面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在實踐層面也有許多問題亟待思考,諸如,政府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面向老齡人口的服務中如何得到切實的體現?老年的文化政策、教育體系、公共服務設施、老年人參與社會的平臺如何搭建?以及老年人休閑度假產品與市場的開拓等等,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同樣,如何從西方老年休閑學的研究成果中獲得有益的經驗與啟示,也值得認真的探索。
毫無疑問,老年休閑應作為一個重要問題盡快納入中國各級政府和組織的議程,老年休閑問題也當成為休閑學和老年學研究的重點領域。
(本文是在2006年8月16日中國老齡協會第20屆學術大會主題演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作者說明。)
[參考文獻]
[1] Josef Pieper,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Random House, Inc., 1963.
[2] Mortimer J. Adler, How to Think about the Great Ideas,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3] Charles K. Brightbill, Educating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66.
[4] Edgar L. Jackson Q. Thomas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999.
[5] Csikszentmihalyi, M. Toward a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3).
[6] Csikszentmihalyi, M.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1990.
[7] Csikszentmihalyi, M.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the experience of play in work and gam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Inc. 1975.
[8] Iso-Ahola, 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B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1980.
[9] Schreyer, R. & Driver, B.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E. Jackson & T. Burton 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pp.385-419). Sta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989.
[10] Driver, B., Brown, P. & Peterson, G.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991.
[11] Cicchetti, C. J. Forecasting Recre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973.
[12] Stynes, D.J. Outdoor Recreation Forecasting Methods. In S. R. Lieber & D. R. Fesenmaier, eds., Recre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p.87-18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983.
[13] Savas, E. S.? Privatization: The Key to Better Government. Chatham, NJ: Chatham House. 1987.
[14] Pierson, C. Beyond the Welfare State?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of Welfare. London, UK: Polity. 1991.
[15] Self, P. Government by the Market? ThePolitics of Public Choice. London, UK: Macmillan Publishing. 1993.
[16] Burton, T. L.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in the Leisure Services Devlivery System", Recreation. 1982,( 4).
[17] Glover, T. D. & Burton, T. L. "A Model of Alternative Forms of Public Leisure Services Delivery". In M. F. Collins & I. S. Cooper (Eds.), Leisure Manage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Wallingford, UK: CAB International. 1998.
[責任編輯 尚東濤]
馬惠娣
100029 北京 惠新北里甲1號
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研究中心
電話:64813408,83117612
電子郵箱:mahuidi@china.com
網 站:www.818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