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旅游發展·北京對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1年11月27日
中國旅游缺什么?
馬惠娣
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研究中心
(2011年11月27日)
旅游作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的選擇,對中國人來說已有30年的歷史。從業態的角度看,旅游對拉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收入二次分配都做出了顯赫的貢獻。
但是,在連續30年的旅游收入和出游人數每年以兩位數字增長今天,我們是否有必要做一個反思:中國旅游缺什么?現歸納12個缺少,希冀引起學界的關注。
第一,缺少對旅游發展極限的反思。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極限,這是一條顛覆不破的客觀規律。那么,旅游收入和出游人數繼續增長將意味著什么?或眾多人對旅游的厭倦,或失去旅游調節身心的功能,或對環境產生更大的破壞,或對安全帶來更大的隱患,或對社會成本付出高昂的代價,或對國民生活秩序產生破壞,或對國家制度法規的尊嚴做出負面影響,或……,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兆頭顯現。 如果真的還有發展的空間,我們是否應從數量向質量提升,從粗放向精細轉化,從傷害自然向愛護自然扭轉,從忽視人之感受向提升人的教養發展。
第二,缺少對旅游價值的全面詮釋,僅限于狹隘、委瑣的理解,把旅游僅當成消費行為,而忽略其他方面。“黃金周”是政府對此最直白的表達。事實上,現在的“黃金周”變成游客“最傷心的時段”、“最郁悶的時光”、“最后悔不該做的一件事”。“黃金周”收了經濟,丟了文化;收了鈔票,丟了良心;收了奢華,丟了憐憫;收了速度,丟了誠信;收了物質,丟了人性。在完全意義上消解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旅游文化理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忘卻了“游謂閑暇無事之游,然者游者不迫遽之意”。“故君子之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且“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并“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的傳統古訓。
第三,缺少政府導向的創新,對發達國家的藝術之旅、休學之旅、環保之旅、和平之旅、學術之旅、慈善之旅、低碳之旅、欣賞之旅等等旅行形式缺少介紹,更缺少我們自己的規劃,甚至中國的中產階級對此也是視而不見,卻成為在國外進行奢侈品消費的主力軍,成為西方人的笑柄,盡管他們一方面偷著樂中國游客來救市,另一方面恥笑中國人的暴發戶形象。
第四,缺少對游客教養的培育,致使丟盡了“禮儀之邦”的臉面。外國人給中國游客概括了7種陋習“臟、吵、搶、粗、俗、窘、潑”。甚至有些國家不歡迎中國游客的到來。事實上,旅游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播最重要的渠道,如果人們表現的文明有序、禮貌謙讓、溫良恭儉,那便是國家形象、國家文化、國家精神,反之亦然。據西方學者研究,當旅游者對旅游的理解過于膚淺甚至遭到歪曲時,當由于糟糕的組織導致了消費態度而不是創造態度的形成時,當旅游中允許不道德的行為,或者沒有創造出有利于感情體驗的條件時,旅游就會成為一種教育(教養)機能的障礙。
第五,缺少來自政府對國民“為什么休假”和“怎樣休假”的啟蒙教育和正確引導。沒有休假是對人權的蔑視;休假不當是對時間和生命的浪費;有假不休是對生理、心理、情感的踐踏。當前,國家領導人應當首先帶頭休假,并為國民樹立休假形象。工作與休閑是一對范疇,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良好的休閑是創造的源泉。“息”便是以養心為目的,調勻自己的“一呼一息”。難怪“息”字是由“自己”和“心”組成。毫無疑問,自我心安是一切和諧之基礎。每個自我都不和諧,家庭、社區、社會、國家安能和諧?
第六,缺少旅游項目拓展能力,以為有了休假制度,就只有旅游、購物兩種方式,好像只有旅游、購物才能創造新的經濟財富。其實旅游的價值恰恰在于提升每個出游者的學識、眼界,并在潛移默化中把人蘊育成一個合格的勞動者,然后再投入到新的生活創造中去。旅游也是一次很好的社會化與個性化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融入讀一本好書、加入一次科學考察、參加一項體育活動、做一件公益事、關愛一下動植物等等有益的活動,不僅會使旅游形態多樣化,而且會使游客得到切實的教益。而對這些項目旅游主管部門、市場開發、旅游項目設計,甚至旅游教育都是相當匱乏的。
第七,缺少科學合理的統計指標體系,我們常常滿足于每次黃金周的出游人數和旅游收入的統計,注意力放在了對數量的描述上,而將社會心理和資源成本指標都排除在外,諸如:旅游對旅游者所產生的影響,對旅游者良好心態的培養,對創造性的激勵,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欣賞能力,對在交往中交際能力的提升,對自然與文化遺產遭到的損害和付出的成本等等缺少統計。這種一成不變的統計既不符合科學發展觀,也不利于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第八,缺少國際市場競爭實力。有人說,世界旅游強國的標志應該包括:培養享譽世界的旅游品牌,擁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企業,建立相關的現代科技教育體系,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旅游經營管理機制等等。按照這樣的標準,我們容易知道,中國距離旅游強國的差距。眼下,也許需要我們細細地盤點:有多少享譽世界的旅游品牌?擁有多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企業?建立了多少相關的專業教育體系?形成了哪些與國際接軌的旅游經營管理機制?
第九,缺少高質量的服務。旅游休閑業的服務質量在整體上處于一個靠后的位置。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們往往把從事休閑旅游服務的人譽為“親善大使”,因為他們既運用智慧,又付出愛心,以一種特殊的品質和技巧傳遞愛的精神,幫助人們找到真正值得參與的活動,使人在旅游休閑中既豐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豐富多彩,又獲得價值的提升。那么“親善大使”的服務在中國有多少呢?
第十,缺少各級旅游主管部門的自我反省能力。中國普遍流行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對旅游業界有多大影響?統計數字的瞞報、虛報、假報又有多少呢?難道對我們沒有影響?難道我們是入污泥而不染?大家也許都心知肚明。
第十一,缺少對歷史文化遺存與遺產的敬畏之情。時下,很多旅游項目(景點)被“制造新的未來景觀遺跡”所誘導,其惡果是處處生長出“以次充好”、“以新排舊”、“以假亂真”的“造假景點”。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資金,而且犧牲了生態環境、破壞了文化資源。目前許多地方政府至今尚不清醒,還在大興土木。透過這個現象,不難看出旅游規劃監管的不力,旅游規劃導向的不力,旅游規劃策劃者的不利。
第十二,缺少民眾文化認同的“旅游節”。近些年來,各地紛紛創辦各種旅游節,什么民間的、民俗的、民族的,土的、洋的,丑的、怪的,新的、舊的,滑稽的、幽默的,一應俱全。老百姓的評價是:“五花八門,熱鬧非凡,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收效微薄”。根本問題在于,各種節日缺少民眾參與,缺少人文理念,缺少文化認同。
無論如何,中國旅游業正在從大國向強國邁進,世界對我們仍然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的前景光明,道路卻會曲折。我們期待著中國未來旅游出現一個精神與物質雙雙而至,文明與教養款款而來的嶄新局面。如何改變這12個“缺少”的現狀,考驗和挑戰著中國旅游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規劃設計者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