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你做主
——中國文明休閑沙龍第二期紀要
紀娟麗
樂活族、低碳族、背包族……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一個個新鮮的名詞充斥著人們的眼球,也豐富著人們的生活。你喜歡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哪些因素決定了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將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什么?
4月18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與本刊共同舉辦的中國文明休閑沙龍第二期,其主題正是"你喜歡的生活方式"。
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惠娣說,生活方式包含生活時間、工作時間、休閑時間三大結構,前兩者相對固定,而休閑時間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因此,關注休閑方式,實質是關注生活方式;關注生活方式,必然不能脫離休閑方式。她表示,休閑方式快速變化,10年前,也許人們更多的是關注"我要去玩"、"上哪兒玩"、"跟誰玩"。如今,則變得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成為生活方式的指示器。
我的生活我做主
一個人,一種生活方式。
"以欣然之態做心愛之事",這是馬惠娣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在中國休閑研究領域被奉為名言。馬惠娣自己則表示,其實,這就是她的生活方式。她解釋說,心愛之事既包括休閑研究,也包括周末看看戲曲。
曾有一篇《像豬一樣生活》的文章讓北京聯合大學現代休閑方式與旅游發展研究所所長寧澤群印象深刻,講的大致是一種拒絕思考、知足常樂、得過且過的生活。寧澤群認為,在這個多元的社會,人們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符合自身的價值標準,都無可厚非。
來自中國知識產權報的劉瑞升認為生活方式的選擇要尋找自我,體現生命,一直以來,他都在踐行自己的這種認識,有夢想就趕緊行動。他曾騎自行車千里宣傳中國知識產權法,又開車重走徐霞客之路。在他看來,上路就好,在路上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正在自己創業的徐焰已連續八年在上海與廣州之間穿梭,朋友都叫她"空中飛人",忙是不言而喻的,但她很會生活,閑時親近自然,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聽著叮叮咚咚的泉水,很快進入"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佳境。她還建了"智慧婦人家園群",與朋友分享音樂、國畫、新聞等等。她說:"從那里,我找到了自由、溫暖和智慧!"
作為年輕人的代表,自稱"自由藝術家"的朱陽也選擇著自己的生活。從英國倫敦大學藝術系碩士畢業后,他并沒有像一般人那樣選擇一份穩定的職業,而是用兩年的時間嘗試了不同的工作以增長見識。兩年過去,他表示很有收獲。
什么改變了生活
時間帶走了歲月,帶來了改變。
最近,一部名為《AA制生活》的電視劇熱播,引發了人們對于生活方式的關注與討論。也許,每一個新名詞的出現在讓你眼前一亮之后,繼而思索自己的生活,什么時候,我們也成了這種生活的一份子?有一天,我們習慣了網絡購物,而不再去商店;有一天,我們認識了一種叫微博的東西,于是有了"微博控"……這些,都悄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中國女子學院教師李云霞正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博士,她的研究方向正是生活方式。她表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是第一因素。她以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事舉例。那是在她考碩士復試的時候,同時參加考試的還有一個來自山東諸城的男生。一聽說"諸城",考官都來了興趣,各自表達著他們眼中的諸城。其中一位老師的形容讓李云霞久久難忘。他說:"諸城是孔孟之鄉,那里的人們拿了鋤頭下地干活,放下鋤頭就提筆寫詩。"
對此,臺灣師范大學運動與休閑學院博士李明宗十分贊同。他說,顯而易見的,住在紐約市、喜馬拉雅山區、亞馬遜叢林、撒哈拉沙漠、北極圈的居民,其生活方式千差萬別。不同環境的人為了在其所處的大環境生存與繁衍,在歷史進程中逐漸發展出與環境共存的生活方式,并代代相傳成為其生活文化的基礎。
此外,李明宗認為,時代風潮的影響以及個人特質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比如全球化、現代化、都市化、網絡化、影像化等,在不同的文化與社會里,對人們生活方式會產生獨特的影響,而個人的價值觀、認知、偏好以及本身所具備的社會經濟條件等,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所產生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事實上,朱陽的選擇證明了李明宗的說法。畢業前,朱陽一直愛好旅游,曾到過很多地方,甚至騎游五省,現在反而再沒有當初的心境。"現在搞藝術,看似自由,實際上已經離自由很遠了。"朱陽感慨說。
美好生活 共同創造
選擇不同,結果也會迥異。
李明宗從小在臺北長大,有一次碰到一個在嘉義大學任教的朋友,由于當地土地價格相對低廉,朋友買了一大片農地,不僅種了農作物,還利用假日蓋樹屋、風車、養馬。朋友頗有點自豪地對他說:"真不知道你們在臺北怎么住得慣?"面對朋友的話,當時,李明宗有點無言以對。
現在,李明宗似乎想明白了。他說,住在臺北確實有很多缺點,比如房價貴、物價高、人口密集、空氣較差等,但也有很多優點,如交通便利、生活設施完善、文化場所及活動豐富等。特別是文化場所及活動豐富突出,在臺灣獨占鰲頭。"正好我對文化也極感興趣,因此參加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就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李明宗主張住在臺北的居民一定要多多利用此優勢,才不枉在此承受諸多不利。
"生活方式雖可小至個人衣食住行,但也大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與創造。"李明宗舉例說,比如觀光旅游,就能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包容。他也曾來大陸旅游將近20次,與不同省份的居民都有接觸,因此更能理解兩岸人民不同的生活方式。
誠如李明宗所說,生活方式是個人的選擇,但卻不僅僅是個人的事。馬惠娣也表示,不同的生活方式對社會帶來不同的影響。比如,隨著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一方面出現低碳生活、環境友好、公益事業等,另一方面也出現專享奢侈、過度消費、精神抑郁等,這些都折射出社會和個體的生活萬花筒。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演員濮存昕騎車上兩會,并號召讓學雷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慈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低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對生活方式選擇的呼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大媒體上。(轉載《人民政協報》2012年4月20日報導)
書面發言鏈接>>>
沙龍記錄 李云霞
生活方式之我見 李明宗
徜徉在精神的海洋中 徐焰
你最喜歡的生活方式是那種類型? 楊耐
李享生活方式感言 李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