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日:集體的精神洗禮
馬惠娣
當今,節慶日很多,除了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還吸收了許多國外的節慶活動。過節變得習以為常。人們對待節慶日的態度多了隨意、多了熱鬧、多了市儈。而節慶的莊嚴與神圣正被人們所忘記。
不信,你問一問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節慶、我們為什么要有節慶?其實,每次新聞媒體的報導已經告訴了答案:旅游、購物、農家樂、餐飲推高的“黃金周”,幾乎是近20年中國人對節慶日的解讀與共識。
何為節慶?節慶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探索中,為期盼豐衣足食,為有上蒼佑護,為有多彩的生活,為有共同的理想而創造出來的活動。幾千年綿延不絕,是因為人們擁有共同的民族心理、精神氣質、價值理想和審美情趣。人們之所以能沉浸在每一個節日的氣氛中,是因為它對人的精神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它能滋養心靈,增強認同感。
我國是節慶日最多的國家之一,其歷史也最悠久。有以農業生產習俗為主題的農事節日,如二十四節氣;有以祭祀神靈、紀念祖先為主題的祭祀節日,如春節、元宵、端午、仲秋;有以追念崇拜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題的紀念節日,如紀念黃帝、孔子、老子、屈原;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題的慶祝節日,如勞動節、國慶節;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題的社交娛樂節日,如各民間社戲、廟會。
這些節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共同性”。沒有“共同性”就沒有節日。在這樣的場合,每個人心靈中感知的不是正參與節日狂歡的自己或其它個人,而是感知到共同性中所固有的精神。
傳統節慶日不僅有豐厚的歷史淵源,還有趣味盎然的民族個性,既有衣、食、住、行和游戲,也有禮、樂、書、數、射、御折射出的生活品味,這些都體現了親和力、凝聚力、向心力。正因為如此,才能世代相傳。節慶是文化精神的載體,是一次集體的精神洗禮。沒了節慶的精神內核,節慶不過成了商業機器中的“潤滑劑”。
2012年的6月,整個世界為“歐錦賽”所瘋狂。網上的一篇文章說:“人們的心門都被那疾飛的足球,撞得是咚咚作響,撞得熱血沸騰;人們的心靈也同樣被那足球的力量之美,撩撥的如醉如癡;人們的心海也一樣被撩撥得如潮似涌。”是一種什么精神力量能使全世界數十億人在同一時刻沉浸其中?正如那位網友所說:“那億萬雙眼睛所真正渴望欣賞到的是:那一個個球員如脫韁的野馬在綠茵場上的馳騁,那一個個球員如捕食的雄鷹撲向足球的搏擊,那一個個球員如迅猛的閃電把球射向對方球門的果敢……。人生的奮斗,也像足球一樣,那是一場永遠都沒有輸贏的拚搏,只有生命的精彩和卓越的展示!”這就是足球精神力量,足球帶來的震撼心靈之美。
“歐錦賽”歷史不過五十余年,每次都成了世界數十億人共同歡度的節慶,因為它詮釋了生命之美,激發了人類對生活的熱情,凝聚了人類共同的精神,同時也讓生命有了休閑與狂歡。
我不是一個球迷,然而,我被球迷們的真誠所打動,從他們身上我感知了這種休閑生活的力量。此刻,我也陷入對中國節慶日的思考:何時中國的各種節慶日能讓人如此瀟灑、陶醉、由衷、自發地沉浸其中?同時,也被一種精神所洗禮?!
(201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