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探討生活方式之異化問題
——2012年-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學術年會紀要
馬 野 馬惠娣
我們已進入普遍有閑的社會,閑暇時間正成為生活方式的核心問題。關注和研究生活方式和閑暇時間分配,不僅是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時空”,而且也是推進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須關注的領域。龔育之同志曾概括說:“休閑,從少數人的消磨光陰,到多數人的生活方式,進而變為一種研究對象,形成一門休閑科學。”
然而,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國民生活方式在強大的國家經濟發展面前日趨委瑣,并盲目地進入高消費、超前消費與高淘汰、高報廢的行為模式中。“錢途”的牽引,使人以蟻族的生活方式“忙于富起來”,以為“壓力三大”換取來的大房、大車,然后進入消費主義的“自由區”,在貌似自由自在中忘卻了生活的信仰,忘卻了家庭、責任、友善、良知、審美、優雅等等。更為遺憾的是:近些年來生活方式也遠離了學界的視域。
正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和學術背景下,“2012年-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學術年會選擇了“生活方式與閑暇時間分配”這個主題,以其喚起人們對“發展的目的”、“經濟的歸宿”、“尊嚴優雅的生活方式”、“閑暇時間孕育怎樣的資源和財富”、“人從哪里來,又將到何處去”等問題的思考。
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于光遠曾說:“要關注時代問題、社會重大問題。我們的研究工作不應該限于一般的、抽象的思辨,而是要去作特殊的、具體的研究,向著實踐的方向前進,直到實踐生活中顯示出這種研究的重要意義。”本次年會正是在這個哲學思想的引導下,探索:1)人的生存現狀和生命狀況;2)不同群體的時間分配;3)閑暇時間對某些群體究竟是增量還是減量?4)中國人如何理解“生活目的因”?5)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帶來的最大挑戰?6)閑暇時間的文化價值?7)其它與之相關的內容。
一、關注生活方式意義重大
執著30余年研究生活方式的王雅林教授認為:認清生活方式研究的重大價值,首先必須從理論上回答它在社會發展與進步中具有怎樣的地位。他在發言中提出了“好社會”概念,認為生活方式在“好社會”建設中可以通過作為價值導向的“意義系統”、作為生活資源的“配置系統”、作為主體的“調適系統”、和作為社會運行的“軟動力系統”等四大系統功能改善民生,以建構文明、優雅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這個語境下,清華大學哲學系盧風教授的論文質疑“掙錢+花錢的生活模式”,他認為:人是懸掛于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文化動物,人是追求無限的有限存在者,追求無限即追求人生意義,人的幸福感依賴于他對人生意義的理解。當今社會“資本的邏輯”幾乎統轄一切,經濟權就是無止境地追求財富的權利,而事實上,僅靠物質財富,人們是很難有幸福的生活。因此,超越這種生活方式只能從改變自我做起,改變自我只能體現為自我覺悟,關鍵是覺悟到物質主義的荒謬和“科技萬能論”的錯誤。
馬惠娣認為,28年前,中央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生活方式建設”的問題是基于以往“先生產、后生活”的狀況,喚醒人們從“機器奴隸”的境況中擺脫出來,而需要扮演生活的主人。如今,因為普遍的有閑,而呼喚生活方式能為滿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提供保障。這是生活方式最大的變化,也是生活方式研究的核心問題。
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成思危說:“一方面,我們要看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們身旁各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特別是對閑暇時間利用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也很突出,正使我們的生活、身心失去平衡。如果不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人的生活質量必將受到影響。”
二、閑暇時間的價值亟待全社會所認知
當前,一方面是社會普遍的有閑,我國每年法定115天的休息日已基本與發達國家接軌;而另一方面“時間荒”(王寧語)、“時間遽迫”、“時間低值”(馬惠娣語)普遍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嚴重的二律背反現象。大多代表認為,這與人們欲壑難填的“貪婪欲”有很大關系,也背離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王寧教授的思考則另辟蹊徑,他從“時間荒的制度分析”入手分析了當今社會深層次的問題。他認為:社會分層不但是財富與金錢的分層,而且是時間的分層,由此導致勞動力再生產成本的不斷擴大。他認為:“財富地位的分層和時間的分層必須結合起來考慮。就時間匱乏來說,中產階層和農民工階層以及學生群體是一致的。可見,不論是中上層還是中下層,時間匱乏成為一個頗為普遍的現象。而時間荒現象嵌入在制度轉型的背景中,因此,必須從制度的角度進行探討。他還認為:消費主義和生產力再生產成本不斷增加是為荒唐的制度買單的行為。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邢媛教授發言中指出:“閑暇時間的文化價值”,體現在社會的閑暇時間和個體人的閑暇時間中,她認為:“不論是從社會整體來講,還是從個體來講,閑暇時間的設置與使用,必然內在地包含文化價值的蘊含,它是與人的自然生命相伴隨的社會生命——意義的記錄方式。”
法國SKEMA商學院商軍博士認為:閑暇時間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人是需求者,也是它的承擔者。閑暇時間的出現,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追求并滿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文化需求則表現出多樣性。
休閑研究學者馬惠娣從時間結構與空間結構解釋了閑暇時間在生活方式中的核心作用。對此,她認為馬克思在170年前對閑暇時間的闡釋具有劃時代意義。“人們有了充裕的閑暇時間,就等于享有了充分發揮自己一切愛好、興趣、才能、力量的廣闊空間,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這些深刻的思想在我們這個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國度中被割裂、被忽略。閑暇時間在時空結構上所產生的價值應成為社會科學之重點。
三、旅游作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正成為“經濟工具”
于光遠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旅游既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意即旅游的經濟性和文化性相輔相成。如今,旅游是許多人選擇的休閑方式,但是現在已演變成“黃金周”的“經濟工具”,忽視了旅游中的文化屬性,其可持續問題受到了質疑。因此,來自美國鮑林格瑞大學長期從事旅游項目設計的鮑勃李教授在演講中提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問題。他認為發展旅游的目的要惠及民生,惠及旅游目的地的原住民,惠及自然生態環境,惠及當地文化的發展。如果把旅游僅當成“經濟手段”,那么發展前景將事與愿違。
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寧澤群教授則針對當今旅游發展的過度功利化,批判旅游變成了一種技術工具,而忘卻了旅游作為生活方式所產生的文化傳播的正能量。他認為,扭轉這個局面已勢在必行,否則難以在大眾中確立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趙婧?從人類學的視角分析了旅游,認為旅游不應該成為純粹的經濟行為,而應關注旅游背后投射的文化選擇。旅游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關系,而且正成為族群認同新的邊界和標準。
許多學者還就今年國慶節各旅游景區人滿為患,以及不斷升溫的海外奢侈品消費現象憂心忡忡。他們認為:旅游具有文化傳播的功能,每一個走出去的人,便是“國家形象”與“文化素養”的傳播者。提升旅游者的素質已迫在眉睫,應置于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框架中來考慮。大家也就政府的休假政策與媒體的相關宣傳提出質疑,特別是將節慶日以“黃金周”命名所帶來的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炫耀性消費等負面效果,事實上,是對國民選擇休閑生活方式的一種誤導。
四、城市休閑品質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一座好的城市,必然折射好的生活方式,而好的生活方式有賴于城市中的休閑設施建設。華東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樓嘉軍關注了“中國城市化休閑評價體系的構建”問題。他認為:城市休閑化是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和諧城市建設的重要體現,更是直接關系到居民生活滿意度和幸福度的重要保障。因此,有關城市休閑化質量的研究在當前顯得尤為必要與急迫。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的張國棟幾位年輕教師也指出,做好城市公共休閑空間的設計與建設,對于提高城市市民幸福指數有重要意義。
重慶理工學院張仁軍則質疑當前城市評價中的各種指標體系,他認為:城市幸福指數、休閑城市排名、宜居城市排名等關注城市居民生活的評價體系,但是,這些排名和指數體系往往存在一個共同問題:評價與排名往往是從專家的視角出發,分析城市的硬環境、軟環境,而忽略了居民自身的感受。
廣東體育學院和成都體育學院的栗燕梅、李國棟二位教授則從體育健身、體育強國的角度發表了見解,認為體育休閑通過健身、娛樂、交流等功能成為人們 “自我發展”的手段,這對提高和改善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呼吁加強城市體育健身設施的建設,為國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
北京林業大學的烏恩提出“自然學習型的休閑”概念,他建議,人們的休閑生活可以走出城市,回歸大自然。人們在這個過程中會感受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多么的密切,城市與鄉村的時空聯系是多么的必要。
五、不容樂觀的閑暇時間分配
本次會議多篇論文以實證調查的方法,關注了不同群體的閑暇時間分配問題。其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閑暇時間研究中心的魏翔采用“時間日志”的方法做了翔實的社會調查。調查發現,國民每天用于娛樂休閑和社交活動的時間為5.04小時。其中使用媒體活動用時3.9950,占娛樂休閑和社交活動總時間的64.51%;體育鍛煉與健身活動用時0.9583,占15.47%;業余愛好、游戲和消遣活動用時0.9450,占15.26%,外出參觀、看電影與演出用了0.0683小時,占1.10%;社會交往用時0.1933,占3.12%;其他活動用時0.0333小時。 由此可見,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歡通過互聯網來打發空閑時間。
河南大學彭璐璐等人對城市職業女性的調查顯示:城市職業女性大多有穩定的收入,但時間因素是制約她們參與休閑的主要因素,比例高達70.6%。一方面由于工作原因,除去工作時間和上下班的交通時間,職業女性在工作日的閑暇時間本就不多,另一方面由于其社會角色與地位,尤其對已婚職業女性來講,承擔家務,甚至照顧孩子仍然主要是她們來承擔。
西安交大盧春天與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石金蓮的調查關注了“社會分層與閑暇時間分配”問題,他們發現:在閑暇時間活動上也正體現出階層化的趨勢,而且年齡、教育程度、收入、職業狀況等變量對人的閑暇活動有著顯著的影響。
李享教授關注了“農村老年人休閑生活方式”,她的調查表明:農村老年人普遍缺乏現代意義上的休閑意識,多以各種勞作方式來打發閑暇時間,休閑活動半徑較小,休閑方式簡單、傳統,休閑要求低,休閑滿意度高。
重慶理工大學惠紅關注了“青年休閑生活方式”、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譚家倫關注了“大齡女青年生活方式”、對外經貿大學吳承忠關注了“節慶休閑的時間特征”、首都體育學院黃金葵關注了“休閑教育與現代休閑生活方式”、重慶旅游職業學院張國棟等人關注了“城市公共空間與國民休閑生活方式”、廣州體育學院栗燕梅和成都體育學院李國棟關注了“休閑體育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問題。
六、休閑本體論問題倍受年輕學者的關注
休閑作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當受到各學科的關注,尤其是哲學。無疑,休閑原本存在于對生命價值、對成長空間,以及“成為人”的探尋中,然而,當代社會更多地是將它置于器物層面、技術層面,甚至商業開發層面,將人們對休閑本體的認知離散化、祛魅化。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秘書長尚智叢說:現代科技的發展,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適應和利用自然的工具,幫助人類擺脫了各種束縛,實現從必然的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邁進。他建議,休閑哲學適應時代的發展,探討人的本質、勞動的本質、休閑的本質,以及生活的真諦,認識它們在交互過程中的邏輯關系。
山西省社科院哲學所路強的研究認為:休閑的理解大體可分為四個層次:其一是作為屬性的休閑,則體現為休閑現象;其二是作為生活方式的休閑,主要體現于休閑活動;其三是作為價值觀的休閑,主要體現于休閑的價值判定;其四是作為本體論休閑,體現于休閑的存在論意義以及休閑對于人的超越性。
臨沂大學的王守頌認為:時間維度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基本維度,并從中歸納出三種基本生存狀態:即延生性的生理生存、謀生性的勞動生存和樂生性的休閑生存。其中,生理生存是人類基本生存狀態的前提,必要勞動生存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條件和物質基礎,作為更高層次滿足新需要的休閑生存。
中華女子學院李云霞認為:休閑作為人的一種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主體性、日常性、體驗性、社會性、超越性和建設性等方面充分體現著人的自由維度。休閑作為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其特征、表現方式、意義、作用,及其與生產方式和其他生活方式的關系這些問題亟需得到深刻的闡釋。
湖北理工學院陸慶祥認為:休閑就是人的自然化,其一人向自然的回歸,其二人的本性自然化,其三人自由地掌握運用自然規律與技巧。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盧風、山西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邢媛也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休閑哲學做了闡釋。
本次年會入選了68篇論文,從多視角關注并考察了生活方式中的休閑,以及閑暇時間分配問題。整個會議學術討論精彩紛呈,既有觀點交鋒,也有“英雄所見”;既有老一輩學者的嚴謹治學,也有年輕后學的不恥下問;既有學界精英的洞見,也有后起之秀的明察,既有實證調查,也有理論闡述;既有對現實生活的理性思考,也有對歷史發展的反思。這是十年休閑學術年會不多見的風景。
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在文中說:“黨的“十八大”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將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轉化為人民大眾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而科學、良好、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增強生活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從這個關系上講,本次會議所討論的主題就太有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了。他還特別請大家深入思考“文化與生活”、“美與生活”的關系問題。
無疑,與會者的研究成果不約而同地指出了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與閑暇時間分配中的困局與迷茫。究其深層的原因:生活價值體系、社會管理體系、民生服務體系、制度設計體系、輿論宣傳體系、道德倫理體系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正如王雅林教授所說:中國人經歷了“站起來”、“富起來”,現在需要“文明起來”,要有“好社會”、“好日子”,必須認清生活方式是小康社會的發酵劑。然而,目前我們面臨的卻是生活方式的危機。中國社會學的鼻祖之一費孝通先生早就說過:生活是社會的本源,生活的需要和滿足是社會發展的基本邏輯和動因,生活具有實在性。所有的發展如果背離了人的發展、背離了生活的發展,那么發展的意義一定會被質疑。
會議達成的共識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從生活做起,從健康、科學的閑暇時間分配做起,從每個人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讓人、生活、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優雅、瀟灑而又文明。建成“小康社會”任重而道遠,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學者在這個過程中的使命是:為學術問路,為民生祈福,為社會擔道義,為大眾啟心智。因此,生活哲學、休閑哲學應成為學界的前沿。
本次會議于11月27-30日在重慶市黔江區召開,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研究中心、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由北京聯合大學現代休閑與旅游發展研究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閑暇經濟研究中心、《旅游學刊》、《人民政協報?休閑周刊》協辦,由重慶黔江區旅游局、重慶旅游職業學院承辦。
于光遠、成思危、王文章分別為大會寫來了書面發言。黔江區區長吳忠親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秘書長尚智叢親臨會議。
本屆年會召開期間,黔江區政府組織參會代表參觀了正待建設與開發的阿蓬江神龜峽、濯水古鎮、蒲花暗河、重慶市民族博物館、重慶旅游職業學院等休閑旅游項目。在“重慶黔江休閑文化發展戰略論壇”上,與會代表分別從各自不同的專業視角對黔江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客觀、中立、中肯的意見和建議。黔江區政府對學者的智慧和專業見地給予高度評價。同樣,黔江的社會風情和民居生活樣態也為學者們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提供了生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