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學界的使命與擔當
——2013年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學術年會綜述
紀娟麗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研究中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聯合主辦的“2013年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學術年會”于2013年10月29-31日在北京舉行。
開幕式會場
本次會議的主題:“變遷:中國休閑文化十年”。來自哲學、社會學、倫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政策制定者、文化創意設計者、管理者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和研究者約80人出席了會議。
大會由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魏翔主持,開幕式上,大家共同緬懷了中國休閑研究的締造者于光遠先生,以及龔育之、朱厚澤、韓克華等人為休閑研究所留下的業績。還為成思危、王文章、朱訓、劉夢溪、馬俊如、韓德乾、孔德涌、孫小禮、沈寶祥、陳魯直等人頒發了“中國休閑事業思想旗手”的獎杯。為長期推動中國休閑研究發展的美國教授杰弗瑞·戈比頒發了“中國休閑研究特殊貢獻獎”。
多位嘉賓出席了開幕式,并在會上作了熱情洋溢的發言。他們對中國休閑研究的十年成績予以首肯和鼓勵。
獲獎者合影
回望:十年路不彷徨
中國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寧澤群總結了十屆學術年會的工作,他指出:首屆學術年會發起于2002年,2003年由于“非典”而停辦。過去的十年,中國休閑研究堅持“關注國計民生中的休閑,關注休閑中的人文關懷,關注休閑中的文化取向,關注文化中的休閑現象”;堅持“為學術問路,為民生祈福,為社會擔道義,為大眾啟心智”。“年會”已成為中國休閑研究相互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理論聯系實際的“檢閱臺”。過去的十年,每屆年會都堅持從多學科視角探究休閑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至今有數百名學者參加了學術討論、發表了學術成果,許多人才脫穎而出。
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惠娣表示,十年磨一劍,大家有責任、有必要回望過去走過的路,一方面是“省切”,另一方面是“深究”,希冀中國休閑研究之路在未來視野更寬廣、思想更活躍、成果更豐碩。尤其老一輩大師留下了許多值得我們永遠繼承的學術思想、治學方法、科學態度、人文情懷,以及深入實際、深入調查研究的學問風格,將引領我們繼續去完成他們所開拓的學科與事業。
使命: 重塑傳統休閑文化價值
中國曾創造了歷史上的休閑文化高峰,其中,有些休閑理論至今發人深省,某些代表性休閑項目甚至達到了“極致”,我們古人很會“玩兒”、很會“享受”。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野發現,先秦儒家主張適度的休閑,提倡在休閑中慎思其他有關行為,其休閑觀可以概括為“慎閑觀”。早在中國文化的發生期即先秦時期,休閑活動就已經發生,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還針對休閑行為表達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浙江臺州道德文化研究會舒建盈也表示,在《老子》等經典里可以發現,古人倡導簡單、返璞歸真的生活,倡導從忙碌奔波于身外之物轉向以修身內求為主的生活方式,現在看來仍極具智慧。
“但這只能代表過去,現階段的中國國民休閑水平并不高,整體處于初級階段。怎么讓多數人懂得休閑,做到健康、文明、快樂休閑,進而把休閑上升為文化、提升為文明,迫切需要‘補課’。”中國旅游報社總編輯高舜禮說,對于休閑研究界來說,承擔這項工作具有優勢,可以為“培養國民休閑意識”做出貢獻。他認為,國民休閑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符合中國國情的專業理論和研究的支撐,包括國際研究成果的中國化,中國區域休閑案例的剖析,中國休閑服務的標準體系,中國休閑文化特色等。
以2013年2月《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印發為標志,中國開始邁入以國家為主導的國民休閑時代。曾參與《綱要》推動工作的高舜禮認為,國民休閑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提升全體國民或絕大多數人的休閑水平是個漫長過程,面對中國休閑發展的這一形勢,對于休閑研究界來說,承擔著責任和使命。
擔當: 抱樸守拙,不拘一格
理論指導實踐。年會上,專家們不僅從多個學科出發研討休閑理論,更以時間跨度和空間對比研究休閑現象,以期為休閑事業的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有閑是休閑的前提。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研究所原所長王興斌從中國休假制度的建立與演變說起、分析了現行國民休假制度的利與弊,并提出了完善國民休假制度建議。他說,科學的休閑制度是培育文明休閑意識、建立健康休閑方式、營造良好休閑環境的關鍵。
休閑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空間,對休閑公共服務的研究一直是休閑學界關注的熱點。河南大學白蕎貞通過對我國31個省份基本公共休閑服務相關項目的考察發現,近年來,我國基本公共休閑服務總體水平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其中,東部地區總體公共休閑服務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區最低,然而西部地區對全國公共休閑服務總體水平的持續增長貢獻最大。
不少學者還通過個案研究提供具體參考。中國休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惠娣以北京宣武公園為調查對象,并做了翔實的數據分析,數據顯示,公園正在成為現代城市公共服務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它在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審美需求、健康需求,以及社交需求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休閑活動形式多樣,其中,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豐富著休閑生活的內容。科學普及出版社社長蘇青認為,隨著人民的物質生活日益富足,廣大人民群眾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愿望也日益普遍。而科學走向公眾,休閑生活是一個廣闊的舞臺。他舉例說,高科技創造的電子產品、多媒體形式、通訊手段等既縮短了人與社會的距離,也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距離。于是,一夜之間,“鳥叔”、“蘇珊大媽”便被全世界人知曉,并很快影響我們的休閑生活方式。
沉思:學而不思則罔
孔老夫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踐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才能體現一個學者的社會擔當。
中國社會科學院劉方喜教授從戰略學角度考察了休閑問題,他認為:休閑是一種文化,休閑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地位的普遍提高,是當代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毋庸置疑,普遍豐裕與普遍有閑也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特點。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充分注意到問題的復雜性:今天,物質生產力的發達程度,已經足以使人稍微“閑”下來一點了,然而,市場競爭的邏輯從本性來說卻竭力阻止人“閑”下來,這種競爭邏輯,不僅支配者經濟社會活動,其實,也支配著人的消費休閑活動——每逢黃金周,從媒體上看到各大旅游景點擁擠不堪人群的畫面,我就在想:人們是在“休閑”嗎?市場化時代是一種過度匆忙的時代,人們很難真正“閑”下來——而我強調的是:這并不僅僅決定于我們每個人的心態,“閑”不下來,與“市場”這種制度設計等密切相關。
來自清華大學的盧風教授,與劉教授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認為:當代中國人,特別是各行各業的精英們,太忙了。他們忙著創新,創造工作業績,追求卓越,追求金錢、權力、名譽、地位等。凡可稱得上精英的人們,都極為重視效率。現代文明激勵人們在該知足的方面不知足,在不該知足的方面知足。于是,現代人以科技創新和工業發展的方式追求無限和卓越,無止境地進行技術創新、營銷創新,無休止地追求物質財富,無休止地“改善”物質生活條件,但不再追求極高境界和人生智慧了。這不僅僭越了人的本分,而且完全弄錯了追求無限和卓越的方向。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王興斌教授則對我國休假制度設計作出了反思,他認為,當前,“黃金周”式的假日經濟是以資源與環境的高消耗、經濟與社會的高成本、休閑服產品的高價格、低質量為代價的一種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增長模式。這種方式是用行政手段制造全年幾次旅游消費高潮,實質上是計劃經濟方式的遺習。
這些角度的思考,的確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問題,表達了學者們的學術良知和社會道義。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氛圍下,這種品質難能可貴!
憧憬: 與未來分享
十年,中國休閑學研究一路走來,其發展與變化,馬惠娣歷歷在目。馬惠娣回憶說,自1995年中國政府實行每周五天工作制起,休閑問題便作為一個新的社會文化問題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同年7月于光遠先生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休閑文化研究小組,開啟了有組織、有計劃的研究工作。自2002年開始以“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為標識的學術年會,堅持從多學科視角探究休閑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至今有數百名學者參加,許多人才脫穎而出,一個以于光遠、成思危、龔育之為學術旗幟的學科共同體正在形成中。為此,此次大會還安排了專題報告,回顧了剛剛謝世不久的于光遠先生為締造中國休閑學研究所作出的貢獻。馬惠娣表示,于光遠先生學術情懷與社會情懷并重的人格,以及認知世界的重要方法,是留給我們寶貴的思想遺產,必將鞭策后學們在未來的奮進與努力。
回顧是為了迎接更好的發展。年會上,有專家展望了中國休閑事業的未來。廣東財經大學秦學說,改革開放后,我國的休閑文化發展經歷了覺醒與萌芽、快速成長與多樣化發展、多元化與良莠并存、理性回歸與和諧發展的變化。新世紀以來,休閑文化回歸健康理性、科學文明。國民開始追求勞逸結合、閑暇自由、幸福快樂的新生活。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教授吳文新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實現“共享休閑社會”。休閑的重要地位將凸顯,中國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努力將推動生態休閑的發展,使休閑成為綠色中國的重要支撐。他認為,全民共享休閑是達到全民共享財富和文明的最佳途徑之一,國家應該在共同富裕和共享休閑的大背景下,制定和實施國民休閑戰略綱要,以推進休閑自身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形成全民共同富裕、共享休閑的社會發展機制。
囑托: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休閑研究始終在各級領導和前賢的關注與指導下一路前行。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十年如一日,鼎力支持與扶植。他在給大會的致辭中說:“現在,中國社會文化建設已進入一個繁榮期,休閑生活的確在其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什么樣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理念、休閑趨向是值得倡導的?什么樣的政策和法規可以提升和保障國民休閑生活質量?這些問題都需要學者們的嚴謹論證和理論探索。”
中國科協副主席、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馮長根表示,休閑是當今社會一個重要的現象,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生活實踐問題;既是個體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既是家庭問題,也是學校教育問題;既是輿論導向問題,也是政策規范問題。他表示,這些關系中有大量的科研課題要做,有大量的現實問題需要論證。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的致辭說:休閑研究是于光遠先生留下的思想遺產和認知世界的重要方法。尤其當今社會,科技與經濟的迅速發展,提出了許多哲學問題,那么如何從休閑哲學的視角研究它們,會有很深奧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以及生活邏輯。愿這支隊伍中的所有學者,在未來的研究中取得更多的理論成果,以盡早形成休閑研究的中國學派。
合作:志同道合,能引同類
與以往不同的是,年會專門設立了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的專場討論,與中國學界交流多年的美國、加拿大、卡塔爾等國的學者、專家共同發起了合作項目。一份由中國和美國學者合作擬定的關于“制約休閑發展20個問題”的問卷調查引起了全體與會代表的興趣。這20個問題分別是:管理和領導;需求和動機;障礙與約束談判;休閑和參與強度,休閑深度;非常態休閑;性別和休閑;性取向和休閑;青少年和休閑;家庭休閑;休閑和老齡化;殘障人士;民族、種族、遷移和原住民;社區和社會資本;技術進步;健康和閑暇時間的體育活動;休閑與幸福、生活滿意度;場所依賴;國家政策與規劃;營銷和贊助;時間運用。
各位代表分別填答了問卷,并發表了各自的見解。排在前五位的問題是:閑暇時間利用、假日制度設計、家庭休閑、老年人休閑、青少年休閑,大家認為這些是最值得優先考慮的問題。
大家還就中外學術著作中的研究空白進行了討論,并形成了研究優先順序,倡議建立中外大學之間的聯系和伙伴關系。
會后,與會代表與嘉賓參與了田野工作調查,對北京懷柔區境內的部分企業進行了調研,并與當地企業座談,了解了休閑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代表們坦誠地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見和建議。
會上,還部署了2014年7月在日本橫濱召開的第18屆國際社會學大會的有關事宜,鼓勵中國學者踴躍參與。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承辦了此次會議,會風簡約、簡樸,會議內容卻豐富多彩,倍受代表們的好評。
全體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