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智多謀的城市:夢想與憂思
——國際城市社會學2013年學術會議紀要
馬惠娣
(2013年12月19日)
人類是建造城市的天才,亞里士多德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追逐足智多謀的城市是人類曾經和正在實現的夢想。但是,西方城市化進程的歷史也表明,管理不善的城市也將制造“罪孽”。許多思想家、作家筆下的城市貧民窟、底層大眾、“血汗工廠”等場景的描寫,真實地記錄了城市中曾經的憂思與傷痛。即使當代,這種憂思與傷痛仍在困擾著建造城市的種種夢想。“關注城市健康、理性發展”是國際城市社會學與區域發展協會的宗旨。今年年會便聚焦于“足智多謀的城市”(Resourceful Cities) 這一主題上。
一
國際城市社會學與區域發展協會2013年學術會議于8月28-31日在洪堡大學召開。洪堡大學坐落于德國柏林市中心地帶,是柏林重要的景點之一。人們仰慕這所大學是因為“這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對于歐洲乃至于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它建于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及弟弟亞歷山大·馮·洪堡共同捐資創立。洪堡大學的正門口矗立著洪堡先生的塑像。
黑格爾曾贊譽:“沒有洪堡大學就沒有光輝燦爛的德意志文明”。可見洪堡大學對近現代德國文明乃至歐洲之影響。校園南門的綠地上有一尊黑色大理石的塑像——黑格爾深邃而深沉的目光凝視著遠方。
洪堡大學校園內黑格爾塑像
這里培育了29位在化學、醫學、物理和文學等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成就驚人。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等;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等;神學家施萊馬赫;法學家薩維尼都曾在此任教。共產黨理論的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讀過柏林洪堡大學。
洪堡大學為何成就驚人?我們從洪堡先生當年為大學設置的“雙重任務”中可窺見一斑: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他說的科學指純科學,即哲學。而修養是人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結果,它與專門的能力和技藝無關。根據純科學的要求,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有二:獨立和自由。獨立意味著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距離,強調大學在管理和學術上的自主性。在洪堡看來,自由與獨立是相互關聯、依存的,沒有獨立就沒有自由。
洪堡大學的校園規模并不很大,蠻聲歐洲的洪堡大學圖書館正在修建中,校園內顯得逼仄。而校園外周圍的建筑多姿多彩,蔚為壯觀。一座座古老的教堂、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藝術館環繞著洪堡大學的校園。而洪堡大學卻讓自己保持低調、古樸、務實,著實更令人欽佩。
二
就在這個夏季,就在這個環境中,國際城市社會學學術會議在這里拉開了帷幕。正如國際城市社會學研究委員會主席尤伊·卡澤帕夫在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辭所說:柏林再一次成為社會創新的實驗室,柏林本身就是在世界變化背景下一個足智多謀的城市。歡迎參會者各自從不同的學科對城市的發展戰略給出你們的思想觀點,而且有一個開放的、優雅的辯論。
會議主會場設在Audimax, Senatssaal教學樓,愛因斯坦的辦公室(實驗室)曾經在這里。大門的入口處,鑲嵌了一個標示牌記錄了這段歷史。
大會開幕式會場
本次年會的主題是:足智多謀的城市。參會代表約400人——主要來自歐洲,少許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阿拉伯世界。
大會開幕式一如歐洲傳統——簡單、簡約、簡樸。大會主席與主辦方致辭過后,便進入大會階段,分別邀請來自洪堡大學、哈佛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開普敦大學、紐約大學、巴黎大學等不同學科的著名教授作大會主題報告,共計10余場。一般情況下安排在中午時段。
專題討論分34個會場,約400名論文作者在不同的專題會場上發言。
34個專題討論的內容涉及:
網絡全球化對城市鄰里事務的影響;
東歐劇變后的比較研究,正在畸變的歐洲公民權益;
城市的自閉與連接的理論;
文化和貧窮:歐洲城市中的社會生態之不平等;
新的集中型城市——一個全球化城市的理論研究;
移位研究的新方法;
城市的形式:張力、沖突,以及相互的分裂;
城市公民權的變化與移居者權益的奮斗:在景區土地制度與政策機構之間的不可能連接性;
有爭議的城市;
城市創新定性方法的研究;
與優雅一起生活;
城市社區文脈的達觀意識;
城市達觀意識及其危機:成因、過程和正在變化的城市;
旅游觀光城市的抵制與反抗;
返回城市的財政危機;
郊區和城市邊界:持續推動的外圍擴張;
作為城市轉型中的港口城市;
美化城市:全球化時代的城市政治學, 城市政策的易變性;
是世界城市,還是貧民窟的星球:非正式定居與公共政策;
城市廢墟的探索;
全球化視野中的城市營地:資源、宜居與管理;
歐洲大城市區域轉型中:全球與地方地產商的角色;
城市自治運動中的社會生態空間和政策影響;
多元城市發展中的沖突、論爭:變革軌跡和潛力;
城市的基礎結構;
參與在共識與爭議之間;
從全球到地方,還是照舊復原:精英階層和中產階級處境之間的易變性;
城市和教育;
城市危機研究的方法與理論;
城市大眾化問題。
正如主席尤伊?卡澤帕夫所說:我們正是從城市變化的多棱鏡中窺見“足智多謀”的城市是如何地發生變化,它意味著城市植根于——來自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多種物質元素對它的滋養;也意味著個體、家庭、社會形態帶給城市的多元性,當然,由此也帶來資源分配的不平等性,正是這種不平等的力量推動時代的變化。
三
從本次會議的34個專題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組織者的良苦用心——既看到城市在發展中帶來的積極向好的變化,也看到了發展中的城市正在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既看到城市中社會生態的不平等現象,也看到自然資源和資源分配的不平等性;既看到非定居居民受到不公平的政策待遇,也注意到精英階層和中產階級利益被侵蝕;既看到城市中的繁榮盛景,也看到城市快速發展中的各種沖突與抵牾。
大會會址選在柏林召開,也是組織者的獨具匠心。因為,柏林是一座迷人的城市,體現著城市的本質,是“足智多謀城市”的樣本,可以為發展中的城市提供經驗和教訓。距洪堡大學不遠的城市廣場正在建設一個“洪堡創新盒子”的建筑,建筑的外形是一個多棱角的“盒子”,大型電子廣告牌上滾動著“Create the Box”的字樣。是的,柏林很現代,也很古樸,它在創新中捍衛著歷史文化,在歷史文化中閃爍著現代的光芒。
十多位大會主題報告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足智多謀”城市的內涵與外延,但是更多地是反思建設城市的野心與人類宜居的社會生態環境越來越遠,以至于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生態危機、氣候危機、文化沖突等等現象的發生。凸顯了西方學者的批判精神、理性傳統、嚴密論證等風格。
洪堡大學盛情接待了來自全世界的四百多名參會者,無論是茶歇、招待會,還是午餐都很豐盛。甚至還在柏林一家瑞士餐廳設晚宴宴請了全體代表。會后有一天的自費市內游覽,最貴的一條線路是20歐元,還有10歐元的。組織者精心設計的每條游覽線路都有體驗城市居民生活的內容。而且全部線路為步行。我想,這樣的旅游考察應當是會議的組成部分。
四
國際城市社會學研究委員會每次都是學者們高水準的一次交流。今年還同時舉辦了“第三屆夏季研究班”,這個班的主題是:“城市的比較研究”,從全世界擇優選取25位優秀的proposal(項目申請)年輕學者免費出席會議。
筆者有幸在那里見到了來自英國、美國三所不同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他們的專業分別是人類學、政治科學、金融學。我聽了來自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的陳淑樺博士的發言,她從人類學的視角考察了中國南方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她在講演中還提出了一個新概念“遠離家庭”。她告訴我,她的博士論文就是從人類學的角度研究中國南方外來務工人員的現狀。另一位來自美國坦帕大學卡斯特羅博士(生于澳門),她的論文題目是:日常生活中的抵觸空間。涉及到澳門原住民與旅游發展間的沖突問題。聽過他們的發言,我感觸很深,我覺得他們比國內我見到過的博士生在思維方式上更活躍,問題意識更強,學風更嚴謹,邏輯性連貫。他們說,他們的老師鼓勵他們勇于學術創新,特別是選題角度一定要新。
在另外的會場,我還聽到了英國伯明翰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教授演講中還提到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風水”問題,他認為這實質上是一個生態環境設計的科學性與美學問題。我還認識了在上海創建藝術工作室的美國人凱耶先生,他在講演中居然介紹了中國的“甲骨文”,并以“甲骨文”字開發出藝術作品,以此推廣城市社區文化。聽完他們的講演,我很激動,感謝他們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熱愛,以及所作的正確價值觀的傳播。
每一次我所參加的歐洲會議,都能感受到每一個出席者,的確都是來交流的,而不是借機來游玩的。不論是大會會場,還是分組會場,不論是開幕式,還是閉幕式,會場總是滿滿的。尤其在討論時段,氣氛十分地活躍。
五
我在大會期間,與大會主席尤伊·卡澤帕夫教授有個簡短的交流與溝通,原本是安排一個訪談,我事先準備了幾個問題。我對他說:“您是歐洲城市社會學的領軍人物,發表了許多城市社會學方面的著作,能否就中國在過去30多年間經歷的快速城市化運動給予評論與建議?”他說:“他沒有來過中國,但是,也許世界各國城市化面臨的問題有共性,諸如:“千城一面”、城市規模越來越大,每一個城市都被“水泥建筑森林包圍”,城市的生活質量嚴重降低,諸如: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熱島效應、公共游憩空間被嚴重擠占、人均綠地面積萎縮、人的日常生活活動空間縮小、人口膨脹加劇等等,這在發展中國家尤為嚴重”。我說:“是否可以就世界城市發展中的共性問題發表點意見”?他說:“可以考慮”。我說從我的專業角度提出若干個問題,諸如:人類建造城市的目的是什么?好的城市的標準是什么?城市與人的生活應當是什么關系?在城市的發展中公共游憩空間合適的比例是多少?城市在提升人的教養和素質方面,公共服務應發揮怎樣的功能?城市規劃的合理性由誰來評估?城市規劃的立法與執法由誰來完成?城市風格被破壞要追究誰的責任?一個規劃不合理的城市將在哪些方面影響和誤導人的生活方式?等等問題。我還說,意大利是人類城市文明史中的“佼佼者”,而且像羅馬能保留幾千年前完整的城市遺跡,這本身就是城市的奇跡。他說,歐洲的城市基本上都保留了歷史。
與尤伊主席合影
尤伊·卡澤帕夫教授意大利人,現任歐洲《城市社會學》雜志主編,看上去人在中年,年富力強。會上還套制了若干個內容的小會,諸如:圖書出版會、與作者座談會,博士工作會,暑期學習班等等,他十分繁忙,便沒有深談下去。他答應會后用書面形式回答這些問題。
(2013年12月10日整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