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APP_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

歡迎進入中國休閑研究網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美國休閑管理理論述評

 

       馬惠娣

2014228日)

摘要

美國是對現代休閑研究作出杰出貢獻的國家之一,與歐洲學派不同,它在繼承古希臘休閑思想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系列的數理統計模型、統計學、系統管理方法,對休閑與人、與自然、與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加以研究,為美國休閑與休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本文梳理了美國休閑管理理論的緣起、特點、目標、價值觀,以期對主導中國休閑產業發展的決策者、領導者、規劃者、營銷者、研究者提供可資借鑒的史料與管理模型。

關鍵詞:美國 休閑管理 目標

 

引言

美國是對現代休閑研究作出杰出貢獻的國家之一,與歐洲學派不同,它在繼承古希臘休閑思想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系列的數理統計模型、統計學、系統方法,對休閑與人、與自然、與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加以研究,尤其對“二戰”之后迅猛發展的休閑產業,發揮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

目前,中國在發展休閑產業方面與美國“二戰”之后的狀況有相似之處。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我們在發展休閑產業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巨大,致使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正是基于這個背景,本文梳理了美國休閑管理理論的緣起、特點、目標、價值觀,以期對主導中國休閑產業發展的決策者、領導者、規劃者、營銷者、研究者提供可資借鑒的史料與管理模型。

 

         一、美國休閑管理理論的緣起

“二戰”之后,美國的休閑業快速起步,伴隨經濟的繁榮,人們對休閑產品的需求大為提高。于是,政府部門、民間組織(包括社區組織)都將眾多資源投入到休閑娛樂設施的建設上,商業化的休閑業開始蓬勃發展。根據曼森(Geoffrey Godbey1994355)理論,這些機構的形式可分為:1)個人所有企業,如度假牧場;2)地方公司,如滑雪度假村;3)大型的全國性公司,如健身連鎖俱樂部;4)特許經營,如野營地或其他設施生產商;5)制造商經營的企業,如保齡球器材制造商經營的保齡球館。

還有向特殊群體服務的機構,如因智力障礙、情感問題、身體殘疾、戒毒,等等需求。由此誕生了許多服務型的休閑產業機構或組織,如許多非盈利組織主要向青少年提供休閑服務;有為專門顧客提供服務的盈利性機構(類似于我們現在有些專門為“白領階層”、“富有階層”等)的組織和企業。再如,有私人非盈利組織:野營與徒步旅行者協會、垂釣協會等等。

政府在發展休閑產業的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和積極的角色。首先,政府希望通過提供健康的休閑活動來減少城市中的暴力、性和吸毒等犯罪現象;其次,推廣理性娛樂運動(Rational recreation movement),組織合唱團、銅管樂隊、讀書會、休閑體育、童子軍訓練等活動;第三,規劃、購買、開發和保養公園用地、開辟娛樂區域成為各級政府普遍的現象,如公園、森林、自然保護區、歷史遺跡、海濱的建設;第四,提供具體的休閑技能的教育,如體育項目、各種表演、手工藝、舉辦社區娛樂活動,這些項目常常依托大學、教堂或社區學校。(Godbey, 1994:360

正如馬克思所說:“由于生產力提高一倍,以前需要使用100資本的地方,現在只需要使用50資本,于是就有50資本和相應的必要勞動游離出來;因此必須為游離出來的資本和勞動創造出一個在質上不同的新的生產部門,這個生產部門會滿足并引起新的需要。” 美國各州政府鼓勵人們參與和享用這些設施和活動,不僅促進了消費,而且帶動了產業轉型。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政府及相關企業與機構希望得到理論幫助;另一方面科學管理提到了議事日程。

 

二、美國休閑管理思想的來源

(一)對古希臘休閑思想的繼承與弘揚

美國的休閑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后,其學科體系發展十分迅速,這得益于當時休閑業的蓬勃發展。在休閑研究的理論體系中,不僅體現在休閑哲學方面,而且在對現代休閑產業管理方面,休閑研究學者并沒有追逐市儈和功利,而是在管理理論體系中繼承了古希臘的休閑思想。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在論及休閑時,是將其與人生信仰、人的自由、人的全面發展、人的文化創造等聯系起來。

希臘語中“休閑”一詞為schole,為英語中“學校”(school)一詞的來源(Goodale & Godbey, 1988: 19),說明古希臘人認為休閑與教育密切相關;而在他們的觀念中,對自由人來說,“教育”(education)一詞正如其詞源一樣,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作為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獲得真正自由和全面的發展。換言之,教育的過程基本是現代休閑學中說的讓人能“成為人”的過程。在歐洲興起于12世紀的近代大學,“liberal”(自由和文學藝術之意)是辦學的宗旨:休閑理當自由選擇,知識給予自由選擇的能力。“你將懂得真理,真理將使你自由”是當時各大學的“校訓”(Thoms. L. Goodale, 1988:48)。作為這一思想的延伸,后產生了經院哲學、文藝復興,近現代科學技術,以及馬克思呼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19世紀末葉,凡勃倫創建了制度經濟學和休閑學;20世紀中葉諸如薩繆爾森、皮普爾等學術大家對休閑思想,以及統計模型等做出新的理論探索。

所以,當學者們面對休閑管理時,他們基于已有的休閑思想傳統,能高屋建瓴地思考休閑管理的決策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抓住了休閑中最核心的價值,也抓住了休閑的反功利特點。這為美國學者的休閑研究和管理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價值理念。

(二)對傳統管理模式的借鑒

傳統管理學最早創立了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簡稱TQM))是指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讓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持續經營的管理方法。之所以稱為“全面”質量管理,是因為它是一種全員、全過程、全企業的品質經營。(參見劉立戶, 2004)由于它把全體組織成員甚至社會的利益都作為管理目標考慮進去,這種管理思想已在相當程度上超越了傳統的以利潤為核心的管理理念。

       TQM源于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即全面質量控制),而TQC早期的發展主要受美國的統計學家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與質量管理專家茱蘭(Joseph M. Juran)的影響。“二戰”后,戴明與茱蘭都曾到日本工作,并將他們在質量管理方面的思想和系統的操作方法介紹到了日本,讓日本企業管理者與管理學研究者知道,在產品質量的控制上狠下功夫,建立系統的質量控制體系,最終能讓企業在全球的競爭中成功地搶占市場份額,獲得長久的利潤。后來,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費根鮑姆的《全面質量控制》(Feigenbaum, 1961)和日本組織理論學者石川馨的《日本式質量控制:何謂TQC》(1981)(后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Ishikawa, 1985))使歐美國家的企業及管理學研究者注意到了TQC,并在其企業管理中積極加以學習和研究,還試圖進一步完善它(Houston, 1988),從而在西方掀起了全面質量管理(TQM)運動。

TQM模式用于休閑管理,不僅適合于從事休閑產業的企業,也可供非企業組織在運行某些目標時,用于提高效率和降低運行成本。美國在其經濟增長減慢,導致政府及民間力量在投資休閑領域經費受限時,其TQC模式幫了大忙。

      而“作業基礎成本管理”模式(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作為價值鏈分析(value chain analysis)之環節,對優化企業的戰略和運行決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借用到休閑管理中來時,activity一般是休閑活動項,這時ABM可譯作“基于活動的管理”。

ABM借用于休閑管理領域,可對其所提供的游憩機會、設施保護,以及管理活動過程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均可視作系統的輸出。(Driver & Bruns, 1999:359)借用者不僅有提供休閑服務的私有企業(參見Slack, 1999:407),還有公園與游憩設施的管理者(參見Driver, 1999:526)。

 

三、對傳統管理思想的借鑒與創新

(一)休閑管理與傳統管理思想之異同

休閑管理的主體及其所涉及的對象(包括相關的資源、人員)都與傳統的管理有差異。尤其商業化的休閑設施在很多方面也需要遵循傳統管理學的原則,傳統管理學主要是為解決組織管理,特別是企業管理發展而來的,因此組織運行的效率、經濟效益(往往具體化為企業的利潤率)等成了管理的主要目標,因而經濟學、組織行為學是其主要的理論來源。

但是,除商業化的休閑設施外,現代社會還有大量的以政府或非企業性質的民間組織(如社區組織)為主體來經營和管理的休閑組織。這些非企業性質的民間組織可以是接受政府資助,也可以是自行籌集經費,但與政府經營管理有一共同點,即雖也在一定程度上要考慮經濟效率,但一般不以經濟效率為管理的首要目標,而以提供一種公共利益(public goods),這就決定了休閑管理在其指導思想和具體的實施方法上跟傳統的企業管理有諸多不同。

在某些特定類型的休閑相關設施(如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的管理上,甚至不是簡單地以為人類提供公共利益,而以對自然生態的保護為首要的價值目標。在這方面,研究者不僅可以吸收休閑學,還可以吸收生態哲學、環境哲學的理論觀點,以指導休閑管理的實踐。

(二)休閑管理的價值標準

確定休閑管理的目標需要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傳統的企業管理是以經濟價值為核心來建立管理目標的,這對于休閑管理來說顯然價值過于單一。但是,其中也有值得借鑒的標準,諸如:員工對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的滿意度,對企業的認同感,以及顧客對產品或服務的持久滿意等要素,也一并納入了企業管理目標之列,這樣的管理理論對休閑管理就有較多的借鑒意義。

據克里斯托弗·埃廷頓說,休閑管理的價值目標,常常得益于休閑哲學對休閑業界專業人員的指導,一方面,它能讓人們明確方向、目標和目的,樹立職業的價值與信仰。在他看來,哲學與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認識有直接關系。因此,哲學成為專業人員手中得力的工具。另一方面,管理方法、項目種類以及地域、設施類型等都在持續不斷地變化中,而哲學可以提供了一種視野和一整套核心的價值觀念,從而能夠使人樹立一個長期的思想認識模式。休閑哲學讓從業人員了解 “為什么”的問題,不僅需要在技術層面優秀,而且需要理解職業行為是如何被一些根本性的理念、信仰所影響。例如,在組織運作層面上,美國男女青年俱樂部就認為,該組織的活動的目的在于,通過為美國青年提供多種多樣可供選擇的健康娛樂活動,塑造他們良好的品質與個性。表明這個組織建立在特定的價值觀念、信仰和社會取向基礎之上,因此,這個俱樂部還積極與其他具有相同哲學理念的社會團體合作,并結成聯盟與伙伴關系。(Edginton, 2002:110-116 )

 

(三)休閑管理模式的創新

休閑學注重人的自由、心理體驗,以及休閑對社會文化價值的貢獻,而這些價值要素難以量化,因此,很難套運用ABM模式。

難能可貴的是,休閑學者很快就提出了超越企業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提出了休閑管理的新思路。他們把確定一個領域的管理目標以一定的價值觀為前提。從休閑理論萌芽時期開始,有關的思想家、理論家賦予休閑的就是與企業經營管理不同,在一些重要的方面甚至截然相反的一套價值觀,是以人的自由、人的發展為目的的。在不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的意義上,其價值觀的核心可以說正是反功利的。???

當從事休閑研究的學者開始把企業管理中的一些方法借用到休閑管理中來的時候,休閑學已遠非一個在理論上稚嫩,或機械地去搬用企業管理的思路和操作方法。相反,關于休閑的理論已有兩千多年積累起來的相當豐富和深入的思想傳統,所以休閑學者能從休閑理論的角度,來思考ABM之類的方法,諸如在哪些方面和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休閑管理,哪些地方又沒有把休閑領域重要的價值考慮進去,等等。目前,我們看到發達的美國休閑產業、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誠信的服務體系、博愛的人文關懷、健全的法律制度等等,都與幾代休閑學研究者的努力分不開,也與繼承與弘揚休閑價值傳統密切相關。

四、休閑管理的目標何在

(一)提出休閑管理目標的重要人物

德里弗(Driver)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曾執教于密執安大學的自然資源學院和耶魯大學的森林與環境研究學院,同時任美國森林署研究員,致力于將休閑研究的成果應用于政府休閑項目的規劃及評價體系的設計上。1989年,他與美國猶他州立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系的席萊爾合著《休閑的益效》一書(Schreyer & Driver, 1989),

他首次提出休閑服務項目的管理不能只沿襲其他領域的管理方法,而應從一個休閑服務項目能給各方面的利益相關者帶來益處著眼,進行整體的規劃和管理。此觀點引起了美國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開始,人們主要是針對實際的管理,提出“基于益效的管理”概念。但隨著休閑學者在此領域發展出比較系統的理論,人們的認識從休閑給人們帶來的益處的視角,逐漸提出了應用更為廣泛的“休閑益效方法”(Benefit Approach to Leisure,簡稱BAL)。BAL不僅對實際參與管理的人員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休閑學者、從事休閑教育的人以及制定休閑政策的政府部門都是一種重要的視角和分析方法。

        美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商家、各級政府、地方上的社區都在積極建立各種休閑設施和規劃休閑服務項目。但這些設施和項目在規劃和管理上并不很成熟,或是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或是在滿足人們休閑需求的同時帶來一些其他問題,如建立娛樂場所的同時,可能破壞了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或是打破了當地居民平靜的生活。BBMBenefit-Based Management,簡稱BBM)與BAL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目的是讓休閑管理人員充分認識到休閑管理所涉及的多重價值和多方面的利益相關者,為休閑服務項目的規劃和管理提供較好的理論框架和一些具體的方法。

早在1990年德里弗與布蘭斯合作的一篇文章,對人的休閑獲得的效益列了一份長表(Driver & Bruns, 1999:352-353),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休閑學界對休閑管理價值考慮的廣泛與細致程度。

(二)細化的休閑效益目標

此表將休閑的益效分為個人益效、社會與文化益效、經濟益效、環境益效四大類,各大類下再作進一步細分。

“經濟益效”分得比較粗,只是簡單地分為“降低醫療費用”、“減少誤工曠工”、“促進地方與地區經濟增長”等8種;

“個人益效”分得最細:先是分為“心理益效”(psychological benefits)與“心理生理益效”(psychophysiological benefits)兩部分,其中“心理生理益效”列了諸如“降低或防止高血壓”、“對糖尿病增強控制或加以防止”、“改善神經生理功能”等共18項;而“心理益效”先是分為3小類,第一小類(改善和維持心理健康)列出“應對心理壓力”(stress management(包括防止心理緊張、沉思、從緊張中恢復)、“宣泄”(源自亞里士多德的概念)、“改善情緒”等共5項,第二小類(促進個人的發展與成長)列出“增強自信”、“厘清自己的價值觀”(value clarification)、“提高學習成績和增加知識”、“學會謙卑”、“鍛煉領導能力”等共24項之多,第三小類(自我的良好感覺與滿足感(personal appreciation and satisfaction))也列出“自由感”、“自我實現”、“‘暢’與全神貫注”(flow and absorption)等14項正面的心理體驗。

“社會與文化益效”,雖也只有1個層級的細分,但列出的項目有23項(如“增加對社區的滿意度”、“減少社會疏離”、“增強民族認同”、“解決沖突與達成和諧”等),遠多于“經濟益效”的項目。

“環境益效”,雖僅列了“代管員職責與保持多樣選擇”(stewardship and preservation of options “讓人們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界的依賴性”、“讓公眾關注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等7項,但在“環境保護”下又列了“增加生態系的可持續性”、“保持物種多樣性”、“讓自然能持久作為科學實驗室”(maintenance of natural scientific laboratories)等5項,這樣“環境保護”下實際上有了11個項目。

(三)重要的是發展人

細審上表“個人益效”中列出的項目,可以看出其:一方面反映了從亞里士多德以來的休閑思想中對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強調,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美國休閑學近幾十年的一個特點:休閑心理學取得的成果非常豐富,其中奇克森特米哈伊的“暢”的理論(Csikszentmihalyi, 1982)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這兩方面又互有聯系,因為休閑心理學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把古代以來注重人的心靈體驗的休閑思想跟現代的學術研究完全地結合起來,用現代科學的語言重新闡釋古代思想家的洞見,并將研究進一步深化和細化。

(四)重要的是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

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休閑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萊佛把“環境益效”作為一大類列了出來。其中有些項目關涉到非人類中心的自然價值觀。特別是自然保護區的創建者想多保留一些原生態的自然。但原生態的自然區域又極其適合修建休閑景區,比如目前中國在很多自然風光好的地方都開發成旅游景區修建游樂設施等等,游客自然得到了一種休閑體驗和欣賞了美景,然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有目共睹的。

而美國國家公園系統在不迎合大眾趣味的同時,也“有條件”地進行利用。但主要目的有(Swinnerton, 1999:209):1. 科學研究;2. 荒野保護;3. 保存物種與基因多樣性;4. 長期的環境服務;5. 保護特定的自然與文化景觀;6. 旅游與游憩;7. 教育;8. 對自然生態系資源的可持續利用;9. 維護文化與傳統遺產。

??? 在這個表里,科學研究與對自然的保護(包括對荒野和物種多樣性的保護)被列為前三項,可說是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是首要目的;這些以及第579項涉及的都不是能快速賺取利潤的活動,現實功利性可以說很淡薄。第4項中的環境服務(environmental services)是美國緊急環境問題研究組(Study of Crit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于1970發表的報告《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評估與行動建議》(SCEP, 1970:319)中提出的概念,現在比較通行的說法是“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s)(Ehrlich & Ehrlich, 1981:305),指人類從自然生態系統獲得的各種益處或曰“益效”(benefits),如凈化的飲用水源、廢物的降解等等。這對人類是有直接的功利效用了,但這是生態系統自然運行帶來的效用,而非由企業按利潤的原則進行商業運行的結果。第68兩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納入商業運行的模式,但在自然保護區進行這樣的運營只能是一種附帶的功能,而且必須在科學研究和自然保護等受到優先考慮的目標得到保障后,亦即在原生態的自然得到保護的前提下進行。

??? 可以說,對于國家公園的創建者來說,服務于大眾休閑并非是這些公園的主要目的,而只是其一個附帶的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為了贏得公眾支持不得已而為之的一件事。休閑管理在國家公園這一領域的反功利原則,發揮到了極致。上表列出的多重目的,反映了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者需要考慮的多種價值。其中固然有一些直接的功利價值,包括一定程度上的商業經營價值,但這些價值在自然保護區管理者所考慮的多重價值的優先序列中屬于比較靠后的。

從上面的列表還可以想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涉及到多種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如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對博物學(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等)有興趣的業余愛好者、環保主義者、從有關自然保護區獲得生態系服務的居民、對自然與文化景觀有興趣的研究者及業余愛好者、游客(其中除普通游客外,也包括喜歡荒野自然的背包客等有特殊旅游興趣的群體)、利用有關自然保護區進行教育的教師與學生、對自然保護區的某些資源(特別是旅游資源)進行商業運作的企事業單位,等等。此外,從時間維度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者考慮的不僅是目前和近期內能從保護區各種資源受益的人,而也包括未來世代的人。

(五)“成為人”是休閑效益的最大目標

“成為人”(State of becoming(John R. Kelly, 1990:1-104)是休閑社會學家約翰?凱利提出的概念。他認為:從本質上講,休閑應成為一種“成為狀態”,這種狀態更多地指一種行為取向,而不是單一地以時間、空間、形式與結果來定義它。因為,人類是追求意義的物種,任何行動都有尋求和產生意義的層面;當以物質形式出現時,我們稱其為產品;當它是以非物質形式出現時,人們從中獲得了興趣和想象力。無論怎樣,行為者不僅在表達自己,也在尋找自己;他不僅存在,而且在“成為”。休閑是一個完成個人與社會任務后的主要發展空間,如兒童的游戲、青少年的探索、年輕人之間建立的親密關系、中年人展示能力并表達自我、以及老年階段與社會的融洽,構成了人的一生“成為狀態”的生命鏈。

它是一個過程,人依靠這個過程變成社會有機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共同的文化,人們才能表達自我和相互理解,并在其中實現個性化,即尊重自我和發展自我。為了更好地體現休閑效益的這一最大目標,美國的休閑產業更多地是“提供發展人”的各種設施,如:學校、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歌劇院、運動場、工作室、試驗室、大眾舞廳、小劇場和露天場所等。

像羅爾斯頓那樣的哲學家于閑暇時在荒野中背包旅行,饒有興味地對自然狀態下的動物、植物、礦物作博物學考察,進而沉思生命的本質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參見Rolston, 1989:221-261)。這樣的體驗不是一時的感官刺激,而是能帶來知識與智慧的增長,能啟迪人的哲思,讓人在靜默的沉思中去追問自然與生命最根本的問題。將休閑與人的自由、人的創造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信仰等方面聯系起來,便獲得了最大的休閑效益。

五、政府的服務意識與職責

(一)政府應當做什么

毋庸置疑,人的休閑生活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國民的康體娛樂活動,以及各種輔助設施的建設成為各級政府管理中的一項重要職能,因此,政府如何參與管理、如何服務的問題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據戈比教授概括,至少有多項原則政府必須做努力協調:1)需要有更多的管理,更少的政府干預;政府必須多掌舵,而少劃船。2)必須根據產出情況,而不是指令或意圖來評判政府機構,政府必須關心預防,而不是善后。3)無論在公共領域,還是私有領域,競爭總比壟斷好。4)公民是有評價能力的群體,因此必須聽取他們的意見,給他們以選擇的余地。5)政府職能處于不斷的變化中,所以應變的能力和靈活性是十分必要的。這些原則可以重塑政府對娛樂、休閑、公園、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休閑服務的策略(Godbey, 1994: 378-381),而這些策略也將隨發展的變化而變化。

(二)政府政策與策略變化的原則

政府政策與策略的變化也必須有原則:1)休閑政策應更多地反映環境、社會和經濟改革的需要,問題可能涉及:短期利益對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對人類自我中心主義和經濟上無休止的貪婪予以公開譴責等等。2)要關注到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一方面對“有錢者”提供良好的服務;另一方面加強對“富有者”社會責任的教育,并履行回饋社會、回饋他人的責任與義務。政府的策略是,用來自高收入參與者的資金向低收入參與者提供服務。3)休閑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將在整個政府中展開,諸如運輸、自然資源管理、教育、衛生等等都涉及到休閑問題,認為休閑事宜只關系到一個部門的想法已經過時。4)休閑政策將更多地考慮“預防”,即防患于未然,這對發展經濟、人的道德、身心健康有更大的意義。5)我們必須意識到,美國的消費模式正成為全世界的榜樣,但我們造成的環境后果,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北美消費了全世界40%60%的非法毒品等)必須要求我們的休閑政策應越來越多地響應可持續發展,重新調整我們對休閑的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

 

        正如我們前面所講,目前,中國正在大力發展休閑產業,過去的三十年成績很大,問題也很大。除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自然生態環境所遭受的破壞場景,以及人文生態環境的蕪雜之外,我們至今很少看到中國人的休閑管理思想,當然,在這個領域如同其他領域一樣,我們埋頭于經濟效益,千方百計地賺錢,淡忘了休閑與人的價值取向,忽視了休閑與人的自我理想;同樣,與其他領域一樣,相當多的領導者、決策者把休閑產業操控于股掌之上,任憑其拍腦袋、獨斷專行,并當成政績工程向上爬的犧牲品,同時也把發展休閑產業當成“搖錢樹”。

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休閑社會的來臨,其宗旨在于發展人,是將其與人生信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文化創造等聯系起來;它固然可以進入商業領域,但是最終的目的是和諧社會關系,降低貧富差距,促進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質,改變產業形態,而達到這個目的是有價值觀作指導,否則將是一艘沒有舵手的船,不知飄向何方。

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理論對與實踐的作用影響很大,特別是哲學思想(理性思想)它能讓決策者、規劃者、經營者明確方向、目標和目的,樹立職業的價值與信仰,哲學成為專業人員手中得力的工具,提供開闊的視野和完整的價值理念,樹立長期的思想認知模式,而不至于走錯了方向。

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理論工作者是社會的良知、企業的良知、國民的良知,業態發展情勢和國民的生活方式是對學者良知的考驗和檢驗。特別是休閑理論研究者,不能缺少人文主義情懷,不能缺少人文知識,不能用“技術工具”和“統計工具”替代人文需求。

恩格斯曾說到:一個沒有理論思維的民族,是不可能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同樣,一個沒有理論思維的民族,也不可能站在文化與文明的前列。正如美國學者所言:傳統的管理思想固然有可取之處,卻不能替代休閑管理思想,其中沒有追逐市儈與功利當成為新時代的管理目標。這方面的理論在中國盡管蒼白,但,這不是拒絕研究它的理由。

我們這篇文章拋磚引玉,希冀更多的學者關注中國休閑管理思想理論,希冀“產、學、研、政府”之間有良性的互動,希冀堅實的理論基礎為中國休閑事業的發展作出應盡之責。

 

 

參考文獻

Csikszentmihalyi, Mihalyi, 1982. Toward a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3-36.

Driver, Beverly L., 1999. Recognizing and celebrating progress in leisure studies, in Jackson & Burton, eds., 1999: 523-534.

Driver, Beverly L., Brown, Perry J. & Peterson, George L., eds.,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Venture Publishing.

Driver, Beverly L. & Bruns, Donald H., 1999.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 in Jackson & Burton, eds., 1999: 349-369.

Ehrlich, Paul, R. & Ehrlich, Anne H., 1981. Extinctio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speci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Feigenbaum, Armand Vallin, 1961. Total Quality Control, McGraw-Hill.

Goodale, Thomas & Godbey, Geoffrey, 1988. The Evolution of Leisur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Venture Publishing.

Houston, Archester, 1988. A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Model. Navy Personne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Ishikawa, Kaoru, 1985. What is Total Quality Control? The Japanese Way (trans. by. David J. Lu). Prentice Hall.

Jackson, Edgar L. & Burton, Thomas L., eds., 1999.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enture Publishing.

Phillips, Adrian, 1997. Landscape approaches to national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in Nelson, James G. & Serafin, Rafal., eds., National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keystones to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p. 31-42. Berlin |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Rolston, Holmes, III, 1988. Environmental Ethics: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95-96

Rolston, Holmes, III, 1989. Philosophy Gone Wild: environmental ethics. Buffalo, NY: Prometheus Books.

SCEP (Study of Crit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1970. Man's Impact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action (report), MIT Press.

Schreyer, Richard & Driver, Beverly, 1989. The Benefits

Slack, Trevor, 1999. Changing boundaries and new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leisure organizations, in Jackson & Burton, eds., 1999: 399-413.

Swinnerton, Guy S., 1999. Recreation and conservation: issues and prospects, in Jackson & Burton, eds., 1999: 199-231.

John R. Kelly, Free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1990, Macmilan Publishing Company

Geoffrey Godbey,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1994, Venture Publishing,Inc.

Christopher R. Edgint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Third Edition, 2002,

劉立戶, 2004. 全面質量管理. 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川馨, 1981. 日本的品質管理:TQCとは何か. 日科技連.

 

    耳,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人文學院教授

馬惠娣,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研究中心研究員

“代管員職責”是西方環境哲學在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依賴性后提出的一個概念,主要針對西方受基督教影響而形成的傳統思想中將人類視作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主人的傾向及在此思想傾向的指導下按照人類的利益過度開發和掠奪自然的問題,提出人類在自然生態系中正確的位置應該是做好自然的管理員。通過對《圣經·創世記》的重新詮釋,可以認為神要人管理自然不是讓人高高凌駕于自然之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從自然攫取自己想要的一切;而是代神——自然真正的主人——來對自然進行管理。作為代管員,不能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而應為主人做好管理的工作,讓神托付給人類的自然生態系能達到和維持平衡、和諧的狀態。“保持多樣性”選擇主要是針對由于人類造成的環境破壞使自然界的物種大量滅絕的現實,提出要保護物種和基因的多樣性,讓自然的進化能有多樣化的選擇。

 

 

 

 

周口市| 珲春市| 逊克县| 巴彦县| 金沙县| 碌曲县| 绥棱县| 聊城市| 宁陕县| 洮南市| 榆中县| 黎城县| 阳西县| 界首市| 万州区| 确山县| 内丘县| 郎溪县| 枝江市| 房产| 永康市| 都江堰市| 宝鸡市| 新乡市| 年辖:市辖区| 梅河口市| 宁蒗| 页游| 阳泉市| 宜城市| 昌宁县| 宁都县| 读书| 乌鲁木齐县| 无极县| 阳朔县| 凤冈县| 达拉特旗| 从化市| 资溪县|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