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15:靜一靜、慢一慢、緩一緩
(卷首語)
近日,偶讀《美聯社》(2014年12月20日夏威夷凱盧阿電)一篇文章,說:紛紛擾擾又一年,總統奧巴馬還是要攜家眷和愛犬如期前往出生地夏威夷凱盧阿一處四星級的專屬區休閑度假,但只有一個小小的心愿,那就是“靜一靜”。
咱是搞休閑的,也揣測一下奧巴馬為啥想靜一靜:
第一,此時他需要靜,面對11月中期大選民主黨的慘敗,幾項改革措施成泡影,也應當痛定思痛。唯有心靜,才能讓沉思入境,寧靜致遠嗎!
第二,“動”和“靜”是世間基本的辯證法,只動不靜,人就瘋狂起來,瘋狂的人常常伴隨精神失常,而精神失常怎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更何況國家發展戰略耳!
第三,重視休假制度,總統也應該帶頭,否則有違法之嫌。如果有假不休,只能說明他:要么能力有限,要么越位越權大包大攬,要么假公濟私的事做得多,反倒不得民心民意。
第四,總統休假與家人共歡,乃人之常理。總統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需張弛有序和生理性的療養,是對生命規律的尊重,倒也盡顯一個立體、多維的總統形象。
第五,美國的休假制度是“鐵律”,維護法律和尊重自我的權益人人平等。因此,無論國家處于怎樣的狀況(當然,你必須安排好管事的人)該休假時定然休假,老百姓對之沒有什么微詞(出現重大突發事件要終止休假的事例也有發生)。
第六,奧巴馬知道“靜的力量”——靜心則專一,靜思則通達,靜居則安嫻,靜默則智達。靜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風度,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從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淡定。
看來美國總統奧巴馬對休閑之精髓有足夠的理解,當然,也是人家的文化傳統。
再說一說中國經濟的“慢一慢”。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已改變了中國,今年,已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共同體?反正不是第一就是第二。這是快速發展的成果,誰都得舉起大拇哥!但是,這屆政府似乎意識到,速度也許不能繼續這樣快下去,果斷地提出不以GDP為考核指標,經濟發展速度也要控制在7.5%左右。今年有個熱詞“新常態”,據《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說: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征,并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這個“慢一慢”對中國發展來說,也許算是及時。任何事都有止境、有限制。一味地快下去,肯定違背了自然辯證法,到頭來要受到懲罰......事實上,近些年布滿各城鄉的“霧霾”,頻發的自然災害,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消失,自然資源的枯竭,人們賴以生存的空氣、土地、水、糧食等生態環境大面積地被污染,等等現實問題已然敲響了警鐘。
顯然,盲目地快,會讓人失去理智,制造泡沫與浮夸,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應運而生;盲目地快,還會使人陡然增加生存壓力,“步履匆匆”、“神不守舍”、“戾氣沖天”的社會氛圍何談高效率與高質量地發展!
20世紀70年代羅馬俱樂部曾出版一本《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書,當時工業國家正陶醉于戰后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隨之而來的“高消費的黃金時代”。然而,一群有識之士評估了資源、糧食、環境等一系列帶根本性問題,對此發展模式提出了質疑。他們預見了這種增長模式將給地球和人類自身帶來的毀滅性的災難。呼吁人類社會:改變這種增長趨勢和建立穩定的生態和經濟環境,以支撐人類遙遠的未來。還建議實現“零增長”。可以說,《增長的極限》和羅馬俱樂部一起,不僅成為環境保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而且為日后可持續發展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只可惜,30多年前譯介進來的這本書,根本未引起中國人的重視。
寫到此,突然想起一個故事:一行匆匆疾行的人群,突然有人停了下來,大家問他:何故?他說:靈魂丟了,忘記我們為什么要出發?為什么如此快地走?目的地是哪里?要獲得什么?
這個故事肯定是現代人編撰出來的,其用意十分好,是想警醒和提示人們思索“快”與“慢”的辯證法。關于快與慢的關系,人類有許多真知灼見,比如培根說:“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僅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德國諺語:“穩定慢行才能走遠。”
中國有個成語叫“欲速不達”,其意:一味性急圖快,主觀違背客觀規律,反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典故出于《論語·子路第十三》:“子夏為苣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一般用來勸人做事不要脫離實際條件單純追求速度,否則便要壞事。這個成語值得我們好好地琢磨。
毋庸置疑的是,我們的經濟的確是發達起來了。然而我們的人文環境卻是每況愈下,用丟了“靈魂”二字倒也貼切。沒了靈魂就沒了方向;沒了靈魂會有啥子——“暴發戶”、“土豪金”、“白富美”、“高大帥”,比富、斗富、露富、拼富、炫富之風盛行。這些“富人”雖然只是13億人中的少數,可是“畸形的富足”成了能推磨的鬼。攪得人心混亂,欲壑難填,老虎出籠,蒼蠅成群。因此,習近平下決心“打虎拍蠅”,贏得民眾一片叫好聲。
近日“任性”旅游激怒國人,大有“幾粒耗子屎壞了一鍋粥”的惡劣影響。對此,媒體很似“寬容”稱其為“任性”!那么何為“任性”?字典解:“漢語固定詞組。指聽憑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或謂恣意放縱,以求滿足自己的欲望或達到自己某種不正當的目標或執拗使性,無所顧忌,必欲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
任性,是一個個體行為,表現的是你的家教、家規出了問題。你自己在家任性,頂多讓你的家人受害。中國人有“家丑不外揚”的心理傳統,那也只好由家人承受任性的磨難。但也有家長對任性者施以暴力或其他懲罰措施。這是必須的!
而近幾日被曝的幾件事何止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的“憑秉性、率真、執拗使性”,而這幾個人的行為已嚴重地影響了他人的性命,已不屬于個人行為了,更不是任性的問題,已超越了私德與公德的底線,且觸犯了法律,當然應當嚴肅追究法律責任。
這種不文明行為雖為個人或幾個人的行為,影響的絕不是他自己,卻敗壞了他人形象、民族形象、國家形象。因此,在某些國家又出現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警示,出現了專用漢字書寫的“廁后沖水”、“請勿大聲喧嘩”、“不要加塞”、“不要隨地吐痰”等標示牌。為全體中國人蒙羞!這種“敗壞的個人行為難道只影響了他自己,只代表他自己”?近年來國外對中國游客的總體評價越來越低,難道不是對國家的影響,對他人的影響?
遺憾的是,有學者認為,中國游客不文明行為屬于個人行為,不代表國家形象。即使旅游管理部門介入管理,也不能阻止再有個人不文明行為的發生。這兩句話有嚴重的形式邏輯問題,也有是非不清之嫌。
我個人認為:這種“寬容”是助紂為虐、姑息養奸。中央電視臺用“任性旅游”做標題報道此事,也屬“大事化小”的一種姿態。不管是哪一級教授、哪一級電視臺對此問題所持的態度說明他對律法的理解太膚淺。倒是國家旅游局態度鮮明,態度堅定地要依法調查,依法追究。什么是法?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稱;法的目的在于維護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其中包括公德與私德。對此,我們太放縱了!這次媒體報道以及某學者態度,尤其中央電視臺的報道令人大跌眼鏡,也暴露了我們發展中的軟肋。
不得不擔憂日益壯大的中國游客隊伍,還不知有人再弄出什么“幺蛾子”。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要預見到中國旅游現狀與國家形象,以及中國文化軟實力面對的挑戰與風險。我們必須上升到這個高度來認識這種“任性”行為。不能不說,貪大求洋的旅游發展思路需要緩一緩;再以“出游人數”和“盆滿缽滿”為業績的思路也要改一改。
國外休閑教育有100多年的歷史,中國學者也呼吁了有近20年,但至今仍未引起各方關注,著實令人心寒與遺憾。面對每年1億人次的出境游,30余億人次的國內游,實施全民休閑教育(哪怕僅僅出行教育)太迫切、太重要了。我們希望旅游部門帶頭啟動國民休閑教育。
我們是休閑研究學術組織,有責任關注現實問題,并理性地發出我們的聲音。新的一年馬上來臨,讓我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國家發展注入正能量。
馬惠娣
2014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