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向圣賢與大師致敬
馬惠娣
2015年5月6日
在商務印書館山西大學閱讀體驗店“李提摩太沙龍”舉辦前夕,主辦方邀我“薦書十冊”。
幾乎沒有猶豫,首先想到了“漢譯名著”和“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兩套系列書籍,這些書的翻譯和出版始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今有大約數百冊(也許更多)世界各國學術經典之作、人文社會科學各流派之代表作品先后在中國出版。我們熟知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盧克萊修、黑格爾、康德、笛卡爾、弗洛伊德、盧梭、伏爾泰、尼采、薩特、海德格爾、胡塞爾、韋伯、貝爾等等思想大師們都是通過這些譯著,走進中國、走進中國學者、走進中國思想界。這些作品已經陪伴了幾代人,滋養了幾代學人的人品與學品,為中國人了望、學習、汲取、吸吮人類精神世界之精華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也為當時的解放思想、突破理論禁區、促進文化交流與溝通搭建了舞臺。這兩套“叢書”不知有多少人受益,更有多少人由此走向了學術之路。我是受益者之一。時至今日,與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仍有著割舍不斷的感情。
接著,我就想到了羅素著述系列、房龍著述系列、杜威系列…..
羅素,博學、洞察、溫厚,關切社會與人生的種種問題,尤其對自由和幸福這兩個人類基本生存價值的洞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讀過羅素的幾本書,其中《幸福之路》中的文字被我引用,諸如他說:多數工作都會使人得到兩種滿足,一是消磨時光,二是給抱負以一定的出路,而這就足以使一個即使工作乏味的人,也比一個無工作的人快樂得多。但是當工作有趣時,它給人的滿足感將遠遠優于單純的消遣。”他也確信:“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創造。只有伴以一定程度的寂寞,某些美好的東西才有可能被人獲得。”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他獲得了“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贊譽。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讀羅素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房龍的書,雖然只讀過《寬容》一書,他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尋求思想權利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在寬容中的“不寬容”之原則,即對懶惰的不寬容,對無知的不寬容和對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寬容等等,為我后來思索自由問題開辟了新視角。
杜威先生是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但他的教育思想同樣無以倫比。我讀過《經驗和教育》一書,其中的“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連續不斷的改造”三個重要立論,讓我聯想到亞里士多德對“習得”訓練的忠誠告誡。
中國的經典,立馬想到《道德經》和“四書”,雖然都不是長篇巨制,但足見思想家都是字字璣珠、句句真理,彪炳千秋。《道德經》的發行量與西方的《圣經》幾乎持平,而且世界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有各自國家語言的譯本發行。特別是在一個異域文化國家的一個家庭的書柜中看到《道德經》,見到了中國圣賢的哲學思想被異域文化所仰慕,那時的心情很激動!轉念一想,中國人有何理由不稔熟它,踐行它!我在多個國家的多個家庭有這個經歷和體會。
四書五經是中國文化的根脈、價值的源頭,蘊育了“禮儀之邦”、“尊師重教”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其中的重要思想和智慧是要人們學會“內心的靜寂”—— 四書之《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道德經》說:“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15章)“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1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26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37章)“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45章)。 被稱為中華民族智慧化身的諸葛亮以108個字完成的《誡子書》,其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不僅對“靜”給予最高的贊譽,而且是中國文化的“點睛之筆”。
“靜”中蘊含博大的力量——靜心則專一,靜思則通達,靜居則安嫻,靜默則智達。因此“以靜致動”成為中國人心性修養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獨特形式。這就是讀書與內心寧靜的辯證法。
遺憾的是,在今日中國,伴隨浮躁與喧囂的社會氛圍,連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們也忽略了“靜”中的文化傳統與“靜”中的哲學底蘊。我的休閑研究與這個時代的氛圍反差很大,人們是那樣地不屑“休”與“閑”。事實上,休”:“靜也”; 靜,以修身、以致遠;“閑”:“雅也”;言行正、不逾矩。心好、心安、心靜、心悅、心正乃休閑之本。休閑的本源是中國文化根基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流行“忙”,忙幾乎成為“成功人士”的必備狀態,“社會階層”的分水嶺。可是中國漢字象形表意,“忙”寓意著心的衰朽。正如于光遠先生所說:人一忙就容易亂,頭腦不清醒;人一忙也容易煩,心情不能和平;人一忙就容易膚淺,不能研究問題,不能冷靜認真思考;人一忙就容易只顧眼前,不能高瞻遠矚。這話兒寓意深刻,值得我們回味與反思。
我為什么在薦書中未列“五經”,并不是不重要,而是考慮到當下人們讀書的時間太有限,如不是從事史學研究,可以省略此項。我想,若把《道德經》和四書讀好,至少“獨治其身以立于世間,不失其操也。” 而如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志,恐怕不僅需要四書五經,也需要博覽天下圣賢之書。
接下來,我推薦了《胡適文集》,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接觸胡適的作品,胡適的學識便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個時候胡適思想與學術并未進入中國學界的主流,但我執著地認為,胡適是大家、是導師,是對中國現代文化思想,乃至對當代科學教育體系的建設有著卓越貢獻之人。尤其他的科研方法“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從中可見嚴謹、審慎的學風與學品。在他去世后,蔣介石送挽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對胡適一生而言倒也貼切。不過這一文化現象,至今耐人尋味。
另外三本書是:《夢溪筆談》、《閑情偶記》和《生活的藝術》,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我被幾位作者的博學而震撼,更難得的是他們把人生和思想與生活、自由、體驗、欣賞、審美、創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也貫通了中國文化傳統的脈系,把人性的尊嚴、生活的豐盈、生命的趣味帶入一個新境界,讓世人知道中國人的生活智慧竟是如此妙曼。
《生活的藝術》的作者林語堂學貫中西,對東、西方文化均有精當的領悟與獨到的見解。他在僑居美國期間,將多部中國古典文學、傳統文化乃至中國式的生活理念用英文寫作介紹到國外,為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與生活方式架設了一道橋。他的作品《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在美國剛一問世,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圖書排行榜。至今是休閑研究和獲取生活智慧必須攀爬的一座山峰。
同樣令人遺憾的是,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禮儀之邦,現在沒有了精致的生活;在百年前吸納西方文化時,尋到了馬克思主義,卻忘卻了他的論斷“生活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現象值得我們很好的反思。而像沈括、徐霞客、李漁這等卓越的人物在當今也十分鮮見。想來,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我們的國家遠離讀書生活太久了。
在推薦完十本書之后,還意猶未盡,我覺得先賢與大師們的傳記作品也值得一讀,因為,鑄成經典之著的先賢與大師們的不凡思想,都源自他們不凡的讀書閱歷。
讀《馬克思傳》時,知道了他在寫作《資本論》時,研究科目之多,和使用材料之浩瀚,令人驚嘆。僅僅在俄國統計學方面,他所閱讀的書籍,其體積超過二立方米。他研究了財政金融、農業史和農業方面的所有重要新現象。此外,他還閱讀了地質、生理和數學方面的許多書籍。他讀過的書,幾乎都做了摘記,多半還附以批判性的邊注和解釋。馬克思作為大英圖書館的“常客”,他所坐的位置地面竟然摩擦出了深深的踏痕。由此,我們能悟出什么?
杜威小的時候并不聰明,不過他很喜歡讀書,是大家公認的“書蟲”。在密歇根大學期間,他發現多數學校仍是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沒有適應心理學的最新發現和民主社會的需要。因此教育目的、方法等問題成為杜威最關切的事情,并為之奮斗一生。杜威一生獲得過多個博士學位,可見一個人吸納知識的能力該有多強!
于光遠先生被譽為中國的大學問家,他7歲的時候已讀完了《水滸》、《三國》。小說看完,就看彈詞、曲子,如:《再生緣》、《珍珠塔》、《琵琶記》、《西廂記》都看。所有的文學作品看完了,他就開始看《天演論》、《梁啟超文集》等書籍。對于一個7歲多的孩子來說,這些書是很難看懂幾句的,但他仍會“高興不已”。這些書讀完了,他開始讀父親讀過的數學和自然科學課本。數學方面的有:算術、代數、幾何、八線(即三角);自然科學方面的有:格致(物理)、化學、博學(植物、動物、礦物);還有彈道原理、槍炮制造原理和技術等等書籍。雖然這些書在他11歲之前只是胡亂地看了一遍,然而,卻培養了他渴求知識、追求真理、刻苦自學的好習慣。
雖然,先賢與大師們的成長經歷各不相同,卻都具有獨自思考、獨立思想、獨辟蹊徑的一生追求與努力。同樣,他們都有健全的人格、博大的胸懷、高尚的情操、責任的擔當、超人的毅力,以及對人類真善美境界的不斷探索與追求。
先賢和大師們不凡的讀書經歷不勝枚舉,稍微地關注一下、閱讀一下,你便獲得無窮的力量。
尋得一本好書,事實上你就找到了一位好老師,她會引導你從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陽光大道。
一本好書,也可以改變人生方向,改變人生品質。
一本好書,可以吸引你,并發現你的愛好、特長、興趣、能力,培育你“習得”的品質和習慣,并伴你一生。你的整部人生就不會百無聊賴、孤獨寂寞、意識呆滯。
一本好書,還培養你有“安靜”的能力,并由此寧靜致遠、靜觀玄覽,讓你的人生“于無聲處勝有聲”。
好書,首先從經典起步,因為,這是人類共有文化與文明持久價值與普世價值的載體,并被人類的歷史、實踐所驗證的真理。種下這樣的種子,必然會長出可用之才。
人類的祖先深喑這個道理,讀書也是人類文明創造中最杰出的成就。在西方,讀書便成為人們培養“習得”心理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徑。在中國也一樣,“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而讀書有兩重境界:一是“學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即,學習是快樂的事,是心曠神怡的事;二是“文以載道、知行合一”,可見讀書在于立德、立品、立人。
所以,古人有“君子之座,必左書右琴”之說,這不僅是文化傳統的象征,而且說明讀書對塑造人所產生的潛移默化之影響。
幾千年來,普通人家也以“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為家傳,而不可怠慢。家家戶戶都以“敬重經書,愛惜紙筆,潔凈幾案,整肅身心”教育后代,由此形成“幼耽詩書,博覽弗倦”的社會氛圍。
西方思想家說,讀書可以積累厚實的文化資本,它的深遠影響與回報是金錢資本所不能企及的。歷史經驗不是如此嗎?當然,不讀書的人,也有當官的,也有掙大錢的,尤其在今天這個現象還比較普遍,因此,新的“讀書無用論”和“敷衍讀書”之風正在蔓延。人的讀書心態過于功利、市儈,什么微信閱讀、快速閱讀、電子閱讀、無紙閱讀等等方式,背離了讀書的旨趣。對于個體而言,那時肥皂劇;對于國家而言,那將是悲劇。
當代人出書又易如反掌,什么樣的書只要給錢就可以出版,誘惑人的垃圾書比比皆是。猶如吃“麥當勞”——美味、快捷、實惠、價廉、流水線、標準化,飲食多次便身心病變。讀者,尤其青年讀者一定要有一雙慧眼,否則,會誤入歧途。如果讀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魚躍龍門”、或是僅求“稻粱謀”、或是找到“生財之道”、或是學走“厚黑之路”、或是企及“學霸”、或是混得“一紙文憑”……這種讀書,不讀也罷!
寫至此,想起了我的讀書生涯。青少年時代沒人指導,完全憑自己的興趣,憑借家中的圖書可以書海遨游。留給我印象深刻的《歐也妮·葛朗臺》中那個葛朗臺先生,把每一個銅板都當作命根子的冷酷的暴發戶主;《項鏈》中的可憐女主人公的虛榮心毀了她的一生;《八十天環游地球》作者儒勒·凡爾納超乎尋常的想像,我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內容,他在早晨閱讀報紙后,然后吃掉了,因為報紙是巧克力制作的。那個時候,我不知道這是科幻小說,也不知作者生長的大英帝國當時的科技是何等的發達。年少的我,對未來充滿了無盡的想像。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舞臺生活四十年》,內中有多幅梅大師舞臺表演的圖片。其實書中所談表演體系、藝術修養之類的內容當時并未讀懂多少。但是知道了京劇之美、服飾之美、妝扮之美,后來越發地喜歡京劇和各種戲曲。當然,也影響了我對美的理解。
那個時候我讀的書不止這些,雜亂地看了許多,也并無什么目的,這些書讓我看到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我的心不斷地向遠處飛。可是我的課業學習成績很一般,看似這些書沒有給我什么幫助。其實,這個理解大錯特錯。事實上,許多人物、故事、畫面、箴言為我日后掙脫物質與精神世界中的枷鎖和鐐銬增添了信念和力量。
青少年時期讀過的書,也給我帶來報考北京大學文學系的夢想。但后來兩個原因,使我終生與大學失之交臂。八十年代初期我選擇了國家自學考試。兩年的自學生涯讓我養成了自學的習慣,也養成了我讀書的習慣。讀書讓我與自由快樂相隨。
總之,書海浩瀚、流派紛呈、花繁葉茂——經典與大師作品是人類世代的精神食糧和精神導師,也是通往文明社會的航標;僅靠金錢和物質,常常會翻江倒海,釋放人之貪性與惡性。
縱然博覽群書、博采眾長、兼容并蓄、思想自由是讀書之道;從經典中尋求真、善、美,從圣賢與大師的人格中培育我們的美德、情操、激情、信念。讀書唯此,唯此讀書矣。
商務印書館山西大學閱讀體驗店以“李提摩太”命名,其寓意深刻,亦令人振奮。
李提摩太(1845-1919)英國傳教士,25歲來到中國,在山東、山西一帶傳教45年。據史料記載,李提摩太在中國近代外交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經常參加中國和列強間的斡旋活動,還參與了山西教案的協商調停工作。后來他創辦了中西大學堂(后與山西大學堂合并,稱西學專齋),是山西大學的創始人。但是,后人將他淡忘,甚至被歷史教科書忽略,這是極大的憾事。難能可貴,這次“讀書沙龍”以李提摩太命名,以喚起人們對那段歷史的回憶,喚起對大師的敬意,喚起對讀書新的熱情。
在大師的目光下讀書,將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感受與收獲。
祝愿如此。
附:薦書十冊的列表
漢譯名著系列 ?商務印書館
現代西方學術文庫 ?三聯書店
伯蘭特·羅素著作系列
亨德里克·房龍著作系列
四書、道德經
胡適文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夢溪筆談 【宋】沈括 ?重慶出版社
閑情偶記 【清】李漁 ?山西古籍出版社
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 山西師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