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記——休閑在中國與美國:對話馬惠娣
馬惠娣
(2015年6月24日)
“休閑在中國與美國:對話馬惠娣”這是美國紐約Sleepy Hollow地區教育委員會張貼在
Kendal on Hudson老年公寓的海報主題。6月11日下午1:30分,這個對話在Kendal on Hudson老年公寓開始。
對話開始前,6位教育委員會的成員與馬惠娣共進午餐,同時作為一個正式的招待會。
午餐是自選。在飯廳,正當我選餐時,一個輕柔的呼喚“馬老師”的聲音傳進我的耳朵。我開始循著聲音尋找呼喚者,只見不遠的桌子旁邊一位老人向我微笑,我便朝他走了過去,他又對著我叫了一聲“馬老師”,我驚異地問他,您怎么知道是我?他說,是從海報上看到了我的照片。說著將放在桌子上的幾本書推到我面前,并指著書上的照片說:“這是我爸爸,他曾經在中國燕京大學教書。我就出生在中國,今年已經86歲”。老人需要“助行器”行走,講話已經不甚清楚。這時,他的妻子走了過來,靠著她的“翻譯”我才能聽清老人告訴我關于他的中國情結。他告訴我:他叫Barbour,他的父親名叫Goerge. B. Barbour, 從1921-1933年一直在燕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書,后來因為戰事,回到了美國,并執教于辛辛那提大學。在其晚年撰寫了一部書名為:In China, When……書的內容以日記為歷史線索,真實地記錄了他在燕京大學教書期間的所見所聞,于1975年在美國出版。老人說,他們一家子都對中國充滿感情,多年前,他攜妻子多次訪問中國。此次聽說是中國學者到訪,他興高采烈地要求出席對話。
稱馬老師的Barbour先生和他的妻子
在大家共進午餐間,我了解到這個老年公寓共有300余位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220余位可以完全自理,另有70余位需要專門護理。為了活躍這里的老人們的生活,教育委員會和志愿者組織時常會組織一些活動。這次“對話”就是教育委員會專門組織的文化交流。
組織這次活動的是教育委員會的主席繆瑞爾·福克斯夫人,她是美國早期婦女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如今已88歲高齡。我第一次見到她——步履鏗鏘、身體矯健、思維敏捷、談吐不凡,這哪兒是用“耳聰目明”來形容的一位老人呢!我以為我聽錯了她的年齡,她看到我的驚異,再次重復了她的年齡是88歲。天哪,這簡直是上帝的奇跡!
她講話帶有一點口音,句式很講究,這倒讓我這英語不好的人有些犯楞,米勒教授不得不充當“翻譯”。她說她已經三次訪問中國,敦煌給她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她指著房間內的掛畫和一些小飾品,大多是從中國帶回的。她對中國的太極也十分感興趣,她說,她在中國不同的城市都能看到人們打太極的身影,“那是一個多么優雅的運動呀!”她贊嘆著說。
她說:“很感謝米勒教授介紹了你在中國的研究項目,所以我決定邀請你。休閑,這是一個多么重要的生活內容,尤其在人生的老年階段。”因此,她在設計的海報中寫了這樣一段話:Leisure studies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ubject that encompasses what people do when they are not gainfully employed. How do we use our time to grow as individuals and to support the society that nurtures us? 意思是:休閑研究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尤其圍繞著沒有薪酬工作的人要特別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我們應當學會如何使用我們的時間,并作為哺育和支持個人和社會成長的力量。
米勒教授告訴我,繆瑞爾做任何事都很認真,“你看,她肯定上網查閱了你的資料、你的作品,并找到了你的照片。”
對話在下午1:30分準時開始,大約有50-60位老人出席。繆瑞爾專門準備了投影儀和麥克風。可見她的組織工作是如此地細致與專業。
我首先展示了一組中國老年人休閑生活的照片,我告訴他們,這組照片是我拍自我家附近的公園——宣武公園——這是一個人文學者觀察的對象,我跟蹤研究已超過十年。這組照片中有打太極的、有跳國標舞的、有跳民族舞、有寫地書的、有下棋打牌的、有照顧流浪貓的自愿者、有照看孫子孫女的老人…..
老人們看得津津有味。大約40分鐘過去,我請老人們提問題給我。想不到的是,每個老人都舉起了手,想提問題,想談感想,場面很是熱烈。他們說,從這些照片看,美國人知道了中國老人的休閑生活狀況,很生動、很開放。同時,也問了其它問題,比如:中國的年輕人工作很辛苦,他們抱怨沒有時間放松和玩耍,政府怎么考慮這件事?年輕女子墮胎現象普遍?計劃生育政策是否會改變?老年人的退休金如何發放?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中國作為經濟強國如何治理空氣污染…..
來參加“對話”的老人基本上都在70-85歲之間,算得上真正的老年人了。可是,從提出的題問看,他們對世界、對中國事情很關注。從問話中得知其中的幾位都在中國出生,而大部分人都訪問過中國,對中國有著美好的記憶。很快一個半小時過去了,最后還是Barbour先生打招呼“馬老師”,他說,這是一個美好的下午,這個對話讓他的思緒再次回到了中國,他祝中國人生活幸福。我真是感動得熱淚盈眶。
還有幾位,曾經訪問過中國,“但是這些年中國發展得太快了,我們還需要再到你們的國家去看看”。
最后,大家竟是依依不舍地話別。
與繆瑞兒(左)米勒教合(右)影
繆瑞爾也沒想到“對話”如此成功,她倒是突然有了一個創意,并對我說,我們熱愛中國,希望與中國老年人做廣泛的交流,她打算在2016年組織一個紐約Kendal on Hudson的老人訪華團,可考慮與中國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同吃、同住、同歡樂,讓參與“對話”的人越來越多,讓兩國老人生活互享。她囑我回到中國后,找到恰當的機構商談并促成這件事。
“對話”前,繆瑞爾帶我參觀了Kendal on Hudson老年公寓,她告訴我,這是美國50個大型老年公寓之一,住在這里的老人可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選擇不同類型的房間,有一居、二居、三居三種類型,也有需要人照顧的老人特殊房間。這里的老人一般退休金豐裕。老年公寓的管理者和經營者提供良好的服務與設施,我在參觀時看見了正在擴建大型圖書館和大型公共活動中心。每層走廊都是窗明幾凈,走廊干凈得如鏡面。每個門棟的入口處都有古玩、藝術品、書柜的擺設,供人們交流、休憩、小聚,每層樓道都有老人們休閑生活中的創作作品:繪畫、攝影、編織、手工藝品,其風格各異,如傳統的、現代的、后現代的、復古的、前衛的……整個庭院是由若干個小花園組成,綠草茵茵、鮮花盛開、休閑座椅均掩映在樹蔭下,對面就是哈德遜河。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均屬一流。
美國老人,獨立意識很強,一般不依賴子女,因此,他們老早就為老年生活做足了心理準備。繆瑞爾大約在20年前丈夫就離世,她有一兒一女,都有各自的家庭與事業。“我的生活很充實,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當然,我每年還是安排自己出國旅游,5月份去了伊朗,這就是生活。”
顯然,繆瑞爾是那里受人們普遍尊重的人,人們禮貌地與她打著招呼,她也是友善地應和著。米勒教授告訴我,因為,繆瑞爾為美國婦女運動做出的貢獻,以及老而彌堅的人生態度得到了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的頒獎。我在她的房間看到了一幅希拉里與她的合影。
正當我寫這篇文章時,中美第七次高層對話也拉開了帷幕,中國派出了有400官員出席的龐大陣營參加多元對話。這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不要忘記支持民間對話呦!親切、輕松、親和。
自然,米勒教授是促成這次對話的“功臣”。我與米勒教授是近20年的老朋友,她一直執教于紐約州立大學珀切斯學院哲學系,幾年前退休,很快就參與了各種自愿者組織工作。
完成了與老年公寓的對話,我們倆的對話依然進行,談了許多問題。當我告訴她,今年我們的“休閑與社會進步年會”的主題將聚焦三個問題:科技時代與休閑方式,自由全面地發展人,青年人的休閑教育。她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也發表了她對這三個問題的看法。然后,她在書房中找到了大約10本關于科學技術時代的哲學問題和10余本卡爾·馬克思的研究著作和馬克思早期作品的英譯本。我如獲至寶,后面的四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閱讀這些書中度過的。
米勒教授贈閱了Samuel Enoch Stumpf & Tames Fieser 主編的 Philosophy: History and Problems 一書的第六版,厚達900頁之多。另外三本:Loyd D. Easton & Kurt H. Guddat 合譯并編輯的 Writing of the Young Marx on Philosophy and Society; T.B.Bottomore 翻譯和主編的 Karl Marx: Early Writing; David Mclellan 編輯的 Karl Marx: Selected Writing.
在米勒家中閱讀的書
透過這些書,以及附錄的文獻,可以看到西方人對馬克思主義研究十分的興盛。其中Karl Marx: Early Writing 一書由美國人本主義哲學家埃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于1964年作序,篇幅雖不甚長,卻字字璣珠,濃縮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髓,其中有這樣一段話:“a new wave of interest and research in Marxist theory is sweeping Europe and America. Marx has truly been rediscovered, and one does not go too far in saying that we are witnessing the beginning of a renaissance of Marxist thought.” 印證了我的理解和判斷。扭轉了我們過去不正確的認識,以為西方人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研究,這大錯特錯。事實上,西方人的研究更完整和更系統,更接近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當然,譯文的準確性更強。弗洛姆在序言中高度贊譽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思想,高度關注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馬克思主義的這些思想在過去長達一百年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引介與研究中幾乎是鳳毛麟角。
我帶著這幾本厚厚的書回到了北京,它們將開啟我新的與西方人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