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歐洲社會觀察漫筆
(2015年8月25日-9月16日)
馬惠娣
- 休假: 一道國家風景
在歐洲“帶薪休假”早已成為國家立法,是政府“讓利于民”的暖意,是國民生活方式與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由全面發展人的保障機制,是拉動消費經濟的有力杠桿。
歐洲人的休假一般在兩段時間,一是夏季(從7月至9月中旬),二是冬季圣誕節前后的日子。在我成為歐洲社會學協會會員之后,已連續八年在夏季借參加會議的機會,目睹和分享了歐洲人的夏季度假之盛況。
歐洲人口合起來有近7.5億,每年兩次休假(度假)是每個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兩個多月時間內巨大人口的遷徙、流動,很容易讓人中傷。如果社會管理不當,自律不當,社會條件提供不當,服務機制不當,政策法規不當,那必然是亂成“一鍋粥”,人的度假情緒和情趣也難以持續。
有序、有禮、有尊嚴
歐洲夏季度假(至少我親歷的八年)是有序、有禮、有尊嚴、有多樣性。這得益于歐洲度假者的成熟——其實,游覽大城市的大多是外來游客,而歐洲人則大多選擇海濱、鄉野、小鎮。使整個歐洲大陸的每一個角落都可能成為度假目的地,而不是蜂擁而至所謂的被指定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均勻地選擇,而避免擁堵、敗壞心情。從中看出歐洲人講求個性化、厭棄從眾心理。而政府的“無為而治”達到了無所不為。
我的觀察和理解:一是歐洲“花園城”城市模式的傳統一直保留著,到處都是綠水青山,大地錦繡,樹木參天,鮮花遍地,城鎮個性突出,駐地人熱情友好,適宜選擇休閑度假;二是商業競爭有序,都在提升服務質量上下功夫。一般情況下都是物美、價格合理,服務質量上乘。靠體驗和經歷留下好口碑,不斷贏得回頭客。三是政府的手伸得不長,但,不是不作為,比如在票價制度上有彈性,鼓勵人們坐火車,而不是開私家車。在德國、瑞士,如果票制是一人21歐元,5個人也會優惠到21元,而且火車為攜帶自行車的人提供安放之處;室內的公共交通工具也采用多種票制,比如有單程票,多程票,24小時票,一周票等等,交通站點換乘便利;參觀博物館大多都免費,票價也有多種選擇;政府嚴格監管食品安全;各類公共設施健全,等等。
除此之外,假期的彈性制和靈活性非常重要,尤以帶薪休假制度的全面落實,保證了人們都可以靈活地安排自己的假期,保障了“錯峰”出行,保障了度假的秩序與良好環境。也許這是根本之道。
說道秩序良好,感受最深的是到哪兒基本都“安靜”,鮮見吵鬧,喧嘩,無論是火車(有專門的靜音車廂)、大巴的候車室,還是車廂內,以及其他公共場所(兒童游樂場所除外)人們基本上是安靜的。但是,如果孩子大聲啼哭或叫嚷必被家長所制止。而如果有大聲說話的地方必是美國人和中國人(包括臺灣人)的旅行團,至少我遇見的是這樣。而隨地丟棄垃圾、吐痰之事,我不曾遇見。
“行車禮讓路人”在歐洲是規矩,幾乎是所有的車見到有行人過馬路,必定是停下來。面對這種情形我常常是“中國人規矩”,停下來等車過去,但每次駕車人都會示意讓我先行。我會很感動,甚至受寵若驚。一次,我走在薩格勒布一個狹窄的單行車道上,似乎聽見后面有小汽車開過來的聲音,回頭一看,果真一輛小車慢慢地跟著我,沒有鳴笛警示我。我立馬閃開身子,車子便在我身旁開過去了。我在薩格勒布待了三天,在同一天的晚上下班“高峰期”聽到了三聲汽車鳴笛,但都是只有一聲。
什么是美?這是從內到外的教養美!什么是文化實力?這就是文化實力!
“準學術”與“準藝術”的度假方式
作為以“準學術”與“準藝術”的方式度假是歐美過去一百多年形成的文化精神,19世紀末凡勃倫先生就稱這種度假與休閑方式是高尚的、有價值的。每年的夏季,我知道僅僅國際社會學協會就有無數個不同專業的會議在不同城鎮召開。有一年我在瑞士日內瓦了解到日內瓦大約每年有5000多個會議;而只有2萬人口的法國小城戛納不僅有名聞天下的電影節,據了解,每年從3月到11月各種類型的國際會議和會展被安排得滿滿的。人們一邊度假,一邊養精蓄銳,為來日的工作與生活而凝聚新的力量和智慧。有趣的是,許多非專業人士或學術愛好者,也會選擇邊度假,邊聽會的方式。他們說,度假是暫時脫離慣常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內容,尋得自己喜歡的事去分享、去陶冶、去收獲,使精神感到愉悅。這種度假是我們需要的。
今年我就接到“城市社會學”會議之外的另三個相關專業的會議通知,而且一般都是在會前的一年或前10個月發出通知,以備參與者認真準備論文。像每四年一屆的國際社會學大會和每兩年一屆國際社會學論壇,每次都有4000-5000人參加,去年在日本橫濱居然有6000人。歐洲人開會可不是“撈錢”,注冊費一般在70-120歐元之間。
當度假是以“準學術”和“準藝術”的方式進行,并成為一個傳統、一道城市風景,這意味著社會對體面與尊嚴,對自由與發展有了深沉的理解。對個體而言,意味著人的視野將被打開,人的獨立精神開始萌芽,人對秩序與規矩的踐行得到升華,人發現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新的倫理關系有了通道,生活的張力得到體現,當然,人也達到了休養生息的目的。
如果度假是車馬勞頓、花錢買罪、彼此算計,那一定是社會管理出了問題;度假者的智商與情商肯定也不會高。
二、市井生活:鮮活的歷史
市井生活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真實狀況的表達,是文化教養與生活水平的展示。街頭巷尾、犄角旮旯、公園綠地、街頭椅凳、公共洗手間、孩子和老人的場所等地,才真正看出一個城市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
農貿市場
我在克羅地亞、貝爾格萊德都入住公寓,周圍都是鄰家,街道不遠處就是菜市場——新鮮的蔬菜水果、鮮魚鮮肉、各種雜什,且秩序井然、沒有垃圾遍地,小商販們的著裝大多得體。那幾天如同在北京過日子的感覺。看到塞爾比亞特色風味的“烤肉腸”使我垂涎欲滴。旁邊一位女士建議我 “嘗一嘗,這可是塞爾維亞人的特色食品”。我決定買一截。趁著烤肉之際,我與那我女士聊了幾句,知道她是做白領工作,收入尚可,但是她的媽媽就可憐多了,拿很少的退休金,只能用于過日子……十幾分鐘后肉腸烤好了,小老板把它夾在面包中并放入各種調料,我帶回家品嘗“味道好極了”。我感受到了塞爾維亞人的熱情友好,買賣的童叟無欺。
在薩格勒布和扎達爾的情況也類似。薩格勒布公寓的樓下就是一個酒吧,我在入住前和退房后都在這里喝咖啡,并與業主聊天。他們很友好,幫我存放行李,給我騰出桌椅在此記日記。看到了他們辛勤工作的身影,歐洲大多服務業是私人企業,小規模的店鋪老板也是雇員,雇員也是老板,什么事都是大家干,根本沒有閑雜人員,當然,也沒有指手劃腳的人,雇傭關系平等。這種經營方式在歐洲十分普遍,表明一種效率、敬業、節儉、平等的社會文化。
在農貿市場,看人們買來瓜果梨桃,不洗便可入口,我有些吃驚,擔心農藥中毒。后來了解到,歐洲是不可以使用農藥的,一旦被政府發現便被罰得傾家蕩產。喔,原來是放心食品。
薩格勒布市中心的農貿市場
有趣的是,在我們看來不登大雅之堂的農貿市場,居然在城市的繁華地帶有一席之地,薩格勒布最著名的街區(相當于北京的王府井)以及斯布里特、扎達爾港口鬧市區就有大型的農貿市場,不管是市民還是游客都可以在那里尋到自己喜愛的食品、物品。給人一種親切感。闊大的農貿市場秩序井然、干凈利落,色彩繽紛,許多商家還使用傳統古老的“砝碼稱”。傳統、現代、古老雜揉在一起,別具城市特色與風情。
我的“專車”與城市游憩空間
公交車與自行車是我的“專車”。買一張使用一天的公交車票(一般都在3個多歐元),任意坐各種交通工具,可以使用24小時。上車別忘打卡,記錄開始使用的時間,過了24小時,該票作廢。一般情況下買票完全憑自覺,偶爾也會有查票的,但是我發現人們都買票。我也會租賃自行車,撒開歡兒地跑遍全城。
坐公交車,我從一條線路坐到終點站,再換乘另一個方向的車,一天幾個小時縱橫南北西東,從市中心逛到郊外,途中有感興趣的景點就跳下車來。
這種“專車”方式有助于我對每個城市概貌的真實了解,尤其我希望了解城市的游憩空間和公共服務。數十個城市跑下來,了解到歐洲城市(包括郊區與鄉下)體現了《雅典憲章》精神:工作、生活、游憩和交通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在每座城市,走個幾百米必定有一處供人歇息的綠色環境,樹木、灌木、草地、花叢、水池、孩子玩耍的區域、椅凳,在這兒可以歇息、納涼、聊天、帶孩子嬉戲。因此,城市有了暖意,滲透著生活氣息。
在城市化高歌猛進的今天,每一座城市都希望有CBD中心,然而,聰明的歐洲人并不隨波逐流,不去模仿紐約、東京、香港、新加坡、上海、北京,而是把CBD中心都建在了城外,各路交通都會直通各個購物中心的周圍,十分便利。而千年的老城都被完好與完整地保存下來,也少去了拆遷之困。如今中國老百姓為啥都往國外跑,除了買奢侈品便宜,還有一點,他們可能希望產生望月興嘆的懷舊和對生活歷史的親切感。
貝爾格萊德街頭酒吧
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中離不開酒館和咖啡屋,遍布大街小巷,也讓城市有了溫馨、親切、便利、舒適、隨意的感覺。在威尼斯,我選了意大利流行的B&B家庭旅店,物美價廉,我沒有選“水城”,嫌人多吵鬧,而是住在了泰塞拉島上。這里靜謐,游客極少。走出我的住宅區街角就有一個酒吧,每天我都會花1.5歐元喝上一杯立頓茶,觀察和體驗市井生活。我注意到,來此消費的人一般都會點一種紅顏色的酒,有的會喝上兩、三杯,甚至更多。酒吧外邊三三兩兩的老人在一起聊天喝酒。恰好小老板來自中國,在這兒已打拼了15年。他告訴我,生意蠻好的,除去各種費用,每年可凈賺10萬歐元。我驚異,這樣一個酒館就有這么大的利潤。小老板說,那種紅酒是威尼斯特有的產品,屬開胃酒,一般酒精含量在12度,有人最多喝十幾杯,這就是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說,他們基本上離不開酒館和飯店。一般一個家庭平均食物生活費400-500歐元足夠了,但是,平均每個家庭的月支出在3000歐元左右,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泡酒吧、喝咖啡、下館子,出外游玩。小老板如是說。
歐洲城市樓宇間大多都有小庭院,而且十分雅致,大有“閨閣深藏”之意。有庭院的地方必有大樹遮蔭,有孩子們游憩的場所。我的貝爾格萊德公寓是普通街區的普通公寓,我住五層兩室兩衛一廳一廚,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的大套房,收拾得十分干凈(歐洲酒店競爭很厲害,所以服務特別好)說來有點奢侈。但是我可以零距離地感受市井生活。就是這個普通的公寓,樓下的庭院也是一處不錯的游憩空間,對孩子們來說,這里有秋千、蹺蹺板、沙坑。我在這個公寓比預定多住了一天,第二天清潔員來打掃房間時我說明了情況,接電話的公寓管理者慷慨應允;第三天走時留下的現金缺了五歐元,打通電話,公寓管理者仍然慷慨應允。我留下了一個字條致謝,錢也就放在了那里。我覺得,這不僅是友好和慷慨,而是社會的誠信系統還是那么地堅固。雖然,塞爾比亞人物質生活還不富裕,但是人性中善良品質是優裕的。
留給公寓的字條、鑰匙和房費
中國人認為塞爾比亞、克羅地亞、羅馬尼亞等國家經濟是落后的。但矗立在老城的古建筑依然風韻猶存,可見當年的恢弘,以及每一個建筑師的良心——不僅是藝術杰作,也可以矗立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良心品質。
我尤其頂禮膜拜城市中的大樹,它是我心中的神,因為它們庇蔭了這座城市,帶來了城市的好運。通過大樹知道這個城市的歷史有多長,城市人是如何地保護了它,我便也尊敬這個城市和這個城市的人。
到處都有孩子們玩耍的地方
街心公園、運動場、博物館、圖書館、兒童游樂場卻都均勻地分布在城市的每一個社區。讓城市有了舒展的空間,讓人的步伐放緩,讓心靈得到片刻的寧靜,讓孩子的成長在快樂與自由中度過,讓人與人的交往有了通道。貝爾格萊德不長的步行街上大概有至少8個書店,其中兩個是專門賣孩子們圖書畫冊的書店。一座19世紀的老樓門楣上用英文鐫刻著Book Store。不過我看到時正在內裝修,之后是否還會是書店,我不得而知。
貝爾格萊德步行街上的老書店
看到克羅地亞到處都是運動場,心想難怪克羅地亞足球是一流的。看到貝爾格萊德很多運動場和網球場,孩子們在那里盡情地玩。一下子就想到了網球之國中的德約科維奇以及他的師弟師妹們。這就是他們成長的環境。
人們責怪中國足球,其實這么多年真是難為他們。中國666座碩大的城市能找到幾個足球場?換多少個洋教頭,也做不出無米之炊。
城市墓地公園
中國人的墓地離城市都很遙遠,在歐洲卻不然。每次在歐洲諸城發現的城市墓地公園都是隨意做公交車發現的。我會停下來進去憑吊,雖然是陰陽互隔,但終究是每個人最后的宿地。這里非常靜謐,古木參天,莊嚴肅穆,可以放慢腳步,轉換心境。
城市墓地公園薩格勒布
每次我都輕輕地走在這些長眠者的身旁,有時也會坐下來與他們輕輕地對話。在馬克思墓前,我恭敬地獻上一束花,并告訴他,他的人文思想對我很有吸引力,正在努力地學習。在狄更斯家人的墓碑前,我會默默地背誦他的《雙城記》中的經典句子:“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我說,我曾寫文章引用過這些句子。你們養育了杰出的兒子(馬克思和狄更斯家人的墓地同在倫敦二區Highgate墓地,但是分別在不同的區域內)。在那些不熟悉的人的墓碑前會引起我情緒與情感的波瀾。那對只有45歲的夫妻不知何故雙雙早亡,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鐫刻的照片是倆人相擁在一起,旁邊是一對天使的翅膀。令我唏噓不已,亦是涕淚漣漣。那個出生只有一歲的幼兒照片和他的親人們鑲嵌在墓碑上…..我嘆息,生命竟是這樣的無常。歐洲人的墓碑上有的有逝者的照片,好多墓地又是家族墓地——照片上的人或西裝革履、或維多利亞裙裝,那是19世紀貴族家庭成員?他的后人還保留了貴族傳統嗎?18世紀就有人活了百十來歲,真不可思議。他們無法向我述說他們的故事,但我從中悟到了許多生與死的道理。
我接受墓地公園文化、并能分享,是受于光遠先生的影響,他很早曾與我討論生死問題,也建議我有機會到墓地公園去看看,他甚至建議中國城市也應當發展城市墓地文化公園。中國人喜歡講生,卻避諱談死,這是我們文化的缺憾。
鮮花亭
鮮花亭在歐洲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五彩繽紛、新枝嫩柳、花團錦簇的各類鮮花在賣花人的手下件件都成為藝術品,每個街頭、每個巷口、每個菜市場、農貿市場、大型超市都有售賣鮮花的一席之地。常常是一些老婦人買回一大捧鮮花,定是擺放在家中。可見生活的雅致與體面。我注意到越是發達的城市,賣鮮花的亭子越多。但是,即便在我們看來不發達的貝爾格萊德、克羅地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也是鮮花亭遍地。由此我想,歐洲人體面與尊嚴的生活理念從來沒有在時間的洗刷下而褪色,也沒有被各種“革命”而擊垮。值得慶幸,值得致敬。
教堂與教堂音樂
每一座教堂,無論是氣勢恢宏,還是小巧樸素,都有不凡的歷史,都寄托著人們的信仰。歐洲以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為多數,盡管現在做禮拜的人在減少,但不意味著人們沒有宗教意識或宗教情結,《圣經》仍然是發行量最大的經典,家中必備的藏書。一千多年的宗教傳統與歷史仍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人。教堂也正在漸漸地“打開自己神秘的面紗”,傳遞出真、善、美的真諦,更容易讓人走近。基督教或天主教徒們與中國大多佛教徒不同,他們走進上帝目的是頂禮膜拜——樹立生命的虔誠心,培育人性中的信仰,純潔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人們進入教堂在上帝面前或是自省,或是懺悔,或是救贖魂靈,或是為他人祝福。而不是向上帝求取功名利祿。
奇怪得很,我每次到一個城市,都會在無目的地中走向那個城市最著名的教堂,上帝知我是虔誠的。前年在德國的德累斯頓每年只有兩次的教堂唱詩班便歡迎我的到來,也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有盛大的8-18歲的唱詩班的孩子們用他們天真無邪和高超的專業訓練的歌喉唱出天使般的歌聲。那天至少有上千人在教堂中接受了唱詩班音樂的洗禮。上帝對我是何等的偏愛!
在奧地利的巴登市最大的教堂遇見了16歲的學生們在上帝面前接受獨立做人、獨立出行的訓誡儀式,懂得了文明的來源。
漫步在貝爾格萊德的步行街,不僅看到了城市中的國家公園中一尊尊先賢的雕塑(歐洲所有的城市都堅守這個風格和傳統)、博物館和正在展出的“一戰”百年紀念圖片展,走過這片區域,眼前就有兩座大教堂(附近是法國大使館),我莊重地走了進去。與歐洲大陸的大多教堂不同,這里只是在墻壁的周圍設有禱告者的席座,也不是通常的教堂管風琴音樂,而是播放著無伴奏和聲合唱。我選擇了一個坐席,聆聽著可以洗滌心靈的音樂。這是極高超的和聲音樂,渾厚、低沉、婉轉、悠揚,有哀痛、有奮起、有叮嚀、有撫慰——傳遞著上帝的聲音。進來的信徒不多,人們分別祭祀了躺臥在這里的民族英雄的棺槨,之后會選擇一個坐席坐下——冥思?反省?寧靜心靈?追終慎遠?不知每個來朝拜的人都有怎樣的內心。我被教堂的音樂所吸引,并沉浸在音樂之中,心如止水。出來時在教堂出口處看見售賣部。我問可有教堂音樂的CD盤?她說,與教堂音樂相似。我買了兩盤,和一份教堂簡介。得知這個教堂之古老有近千年,但現在的教堂外形是在老的教堂的基座上重建的。其中近世國王的棺槨就存放在此。(回來后聽了CD中的合聲音樂,老實講,那水平與教堂之音可是差多了。)
這座教堂的對面是另一座天主教堂,但大門是關閉的。是否仍有教堂的功能不得而知。但是,在貝爾格萊德我走過的和看到的多個教堂,已沒有教堂的功能,有的甚至變成了咖啡館。
但大多國家的教堂已成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除了禮拜儀式外,有的還舉辦展覽,音樂會等活動。去年我在阿姆斯特丹大教堂就曾欣賞過“普利策獲獎者”的照片展覽,并在那里學習了一句話,明白了一個道理:If you photographs are not good enough, you are not close enough. 還在那里欣賞了由阿姆斯特丹交響樂團每周一次一小時的公益演出。在冰島的雷克雅未克我也遇上同類的活動。
我與難民“結伴而行”
今年的夏季歐洲正面臨“難民危機”,每天有大量的難民從意大利到塞爾比亞到克羅地亞到斯洛文尼亞到維也納前往他們向往的目的地德國。我的旅行走的正是這條線路。
每個國家的火車站都是安置難民的主要區域。意大利雖然也不十分富裕,但是政府規定每個難民每天是32歐元的資助標準,雖然市民們也有意見,但是還是賦予了同情心,市民們也是以物質予以相助。
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和塞爾比亞,那里的生活水準的確不高,我在貝爾格萊德看到地攤上賣的“二手物品”大多是“垃圾級別的”,許多家庭的生活水準大約在1500歐元左右,真的是談不上富裕。難民得到資助的可能性很小,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但是酒吧、咖啡館依然接待他們,警察們依然耐心地維護秩序。
在維也納的難民安置營,情況卻不一樣。在維也納主火車站的一端開辟了接待安置點,難民們有序地得到登記,得到食品、衣物、鞋帽、毯子等等,然后有序地乘車離開被送往德國。大批的市民絡繹不絕地送來各種物品,大批的自愿者在此服務,一看都訓練有素。安置點周圍設置了醫療站(在汽車上);臨時廁所(在汽車上)我注意到不僅內置了洗手的水池,還提供女性用的“衛生巾”。這里沒有攝像機跟隨,沒有記者采訪,只有我不停地用我的傻瓜相機拍照。我試圖采訪難民,但他們不懂英語。我與幾位警察和志愿者做了簡單交流,得知政府發布了信息,市民們全部是自發地前來捐衣捐物,還有食品、水果、水、蔬菜等等。一位志愿者說,今天是星期天,所以前來參加志愿服務的人很多。難民很可憐,戰爭使他們失去了家園,他們是無辜的。
維也納市民給難民送來的用品
我向這些志愿者舉起了大拇指,我說奧地利政府了不起,維也納市民了不起,你們展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讓我感動。我在這個安置點零距離地觀察了近兩個小時。一個警察問我,你來自哪里?我說,我來自中國,是一個學者。他們對我也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友好和敬意。
三、我遇困難,必有上帝相助
中國人誤以為多造些景點,一個城市就漂亮了,游客就多了。其實,我們錯了,至少是太淺薄了。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構成了美好的社會;人性中釋放的真善美,那是城市中最美的風景,也是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
中國人說“在家千日好,在外一日難”。何況我是個獨行俠,哪能沒有困難呢?可是之于我,每遇困難,必有上帝相助,已成為我多年獨行的信念。僅舉這次旅程中的幾個例子:
有人幫我預定出租車
在烏爾比諾最后一天由于會議結束比較晚,再加上我去購買晚餐,結果錯過了最后一班公交車。天哪,我可怎么回到酒店?山路難走、可能迷路!
這時走過來一個小伙子,幫我確認了大巴車的時刻表,確定7:50是最后一班車。看到我焦急的神色,小伙子說,我幫你要一輛出租車吧。說著掏出了他的電話幫我約車。他說大約一刻鐘出租車會到,是一輛白色的車,已幫我談好價格,八歐元。我十分感謝那位小伙子,聊天時得知他是烏爾比諾大學的學生。我送給他一個小玉墜,看上去,他很喜歡。我說,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上帝總會出現。他笑了。
有人幫我買船票
到達意大利港口城市安卡納要買船票去克羅地亞,在哪兒買票?人們告訴我,賣船票的地方就在火車站的后面,看似不遠,但走路非常困難,因為要盤高速路過去,既不安全,也容易迷路。
此時我正在一家中餐館吃午飯,旁邊一位喝酒的意大利人說坐12路車可以直達。此時餐館中國老板聽見,說“現在正日當午,太陽毒辣,我忙過這陣子,開車送你過去”。我執意不肯,中國老板卻堅持一定送我去。車幾分鐘就到了售票處,我順利地買好了第二天從安卡納到克羅地亞斯布里特港口的船票。過后,他說,我這是舉手之勞,卻可減去你的勞頓。這等好的中國人,上帝在意大利把他送到我面前。我給老板夫婦送來了一個小絲巾和一個小玉墜,以作答謝。
有人幫我抗自行車
在克羅地亞的另一個港口城市扎達爾,我也是下榻一所公寓,每天我要買我的食物。我知道,人在外面,盡量吃喝別馬虎。騎著我租賃的自行車,把小城轉遍,回家時從超市里買回兩大瓶水、四盒酸奶、水果、面包、香腸等食品一大包東西放在了車筐內。在途徑一個地下通道時,上、下都有十余個臺階。下臺階時我捏著閘、扶著車,一蹬蹬地推了下去。可是上階,我要把車抗上去。我艱難地試著往上抬,正在這時,一個金發碧眼的小伙子“give my hand”,說著接過車,把車扛了上去。我太感謝了,并問他來自哪個國家?他說來自英國(British)。喔,這是一個英國小伙子!多年來,我無數次得到這樣的幫助,歐洲人助人為樂的美德總是讓我感動不已。這是歐洲最美的風景之一。
有人送我去車站
在扎達爾所住公寓,老板娘的英語講得很好,一聊天得知她在美國呆了5年,兒子出生在那里,是美國籍,現在只有7歲。那天我騎的自行車正由他的兒子騎著玩耍,結果他媽愣給我“搶了過來”。孩子不情愿地給了我,然后哭了。我心里有點內疚,回來時給這個小孩買了兩盒巧克力(約5歐元),也算向他賠了不是。
說來,“倆好變一好”不僅在中國,事實上是人類交往的普世規則。第二天早晨離開這里,老板娘就是讓他的丈夫和孩子開車把我送到了大巴車站。真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是上帝的訓誡。
有人幫我找公寓
入住貝爾格萊德的公寓是我此行遇到的“最大”困難。因為,貝爾格萊德和薩格勒布提供的公寓,不像德國是整棟樓,并有酒店標牌。這兒的公寓是一棟公寓樓內的其中一套,門口沒有標記,只有地址。我傻巴巴地拖著行李箱找Balkan-Inn Apartment. 因為好多人不懂英文,所以幫不上忙。正在我焦急萬分時,一位與我年齡相仿的女性來到了我面前,她略識英文,也能講一點點。她示意我不著急,她幫助我找。她問了不下十個人,總歸找到了那條街。在那條街上有幾位老婦人買菜回來,她們就住在這棟公寓內,有兩個人拿出電話聯系公寓的管理者,終于有了結果,就讓我站在45號車位前的大門等候,大約20分鐘后過來送鑰匙。前前后后有近一個小時,那位和我年齡相仿的婦女就一直陪伴著我。我說你走吧,你的家人肯定惦記你為啥長時間不回去。她告訴我,她只有一個兒子,在瑞士工作,家里只有她和她的丈夫。她說她的丈夫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我非常感激她,從包里取出一條小絲巾,作為答謝的禮物。但她堅決不要,她把手置于胸前,真誠地說,幫助你是我十分愉悅的事,收下你的禮物,我會內心不安。不禁我的兩行熱淚流了下來。我們相擁而別。
在威尼斯我也面臨找公寓的困難,從“水城”公交車總站到達泰塞拉只有不到半個小時,司機指點我下車,并示意我向右面的方向走。下車的車站正坐著一位女士,不妨再問一下。結果被指向不同的方向。這可怎么辦?一左一右,如何選擇?看見前面不遠處就是一個酒吧,幾個老人正在聊天,想必熟悉這兒?我開始打探,他們不懂英語。這時迎面走來一個比較年輕的老年人,看過我的酒店預訂單上的地址,開始拿出手機查找google地圖,顯示就在附近。還在有點彷徨之際,我才發現另一位青年人也在幫我查地圖,確認酒店就在附近。他是途經此處,聽見幾位老人正在議論我找路有了困難而主動拿手機查閱。我跨過一條輕軌線馬路,不到10米就看見了酒店所在小路的街名,而此時那位年輕的老人竟然騎著自行車跟著我過來了,示意我就是這條街。人的友善,可以好到這種地步,我相信他們都是上帝的孩子。意大利人的這種熱心腸已多次溫暖了我。
幫我選擇物美價廉的酒店
我從薩格勒布乘大巴車,經六個多小時的路程到達維也納已是午夜12點。下車的人沒幾個,而且都被車接走了。(事先我并沒有去維也納的計劃,是我臨時決定去斯洛文尼亞首都Ljubljana,然而,卻錯買了去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的大巴車票。 坐在車上,一個奧地利姑娘與我同席,聊天中,她意識到我走錯了路,便拿出手機尋找google地圖,一看果真是錯了路線。)我沒有預定酒店,現在我該往哪里去?維也納大巴車總站一片昏暗。我猜想附近肯定有酒店,但是,在哪兒?還好,幾百米開外的街上正有出租車頂燈在閃爍。我想,這黑燈瞎火的,只有坐出租車尋酒店一條路了,挨宰也沒辦法。走上前一看,是一輛“奔馳”車,這得什么價呀!但又不能不選擇。我跟司機說明找一個就在附近的酒店,最好物美價廉。司機說,兩公里之外有一家Ibis酒店,價格既便宜又舒適。如果是附近,只能入住希爾頓。我知道這是一個五星級的酒店。我說,咱們就去Ibis吧,這是歐洲流行的經濟型酒店,我曾在瑞典、布達佩斯等地都住過。大約10分鐘左右的功夫車到了Ibis。出租車的計價器顯示只有7.9歐元。大半夜的,這個師傅沒多要我一分錢。
什么是城市的靈魂?什么是城市的風景?難道不就在這兒嗎!
當然,這一路上也有不盡如意的地方,比如,在威尼斯機場到酒店一公里的車程要了我15歐元,在烏爾比諾的酒店不退還我多預定的兩天酒店錢,結果使我白白損失150歐元。但是,一路上人性的光輝普照,這兩件小事也早已化為烏有。
如果說,上帝創造了人,那么,上帝說,真、善、美的本性千萬不要丟了。否則人間就崩潰了。這是真的。
我獨行從來不帶地圖,也從來不尋找“名勝古跡”,我的理念是自然而然地行走,自然而然的遇見,所有都是上帝安排并賜予的機緣。
一路上我讀完了Karl Marx Early Writings 一書,寫下了三萬余字的游記。
我堅持每年安排一段時間到歐洲進行既有學術會議,又有美妙的旅程,以期“竦肅肅以靜謐,密微微其清閑”。另一個原因:“不觀世界,何來世界觀”。最重要的原因,我是一個心智體健康的閑人!
(2015年10月5日校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