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歐洲游學雜記
馬惠娣
(2017年8月28-9月16日)
行前:患眩暈癥
今年年初就決定參加8月份在希臘雅典召開的第13屆歐洲社會學大會,并開始準備摘要和論文。過去十年一直想去雅典,今年是最好的機會。哪個人文學者不向往去雅典衛城,探尋古希臘文明,以及至今帶給人們的神圣感!接著去英國利茲大學參加“國際城市社會學年會”。
本來剛剛完成那本書:Traditional Chinese Leisure Culture and Economy Development,接下來想歇息一段時間。但是,幾件事又湊到了一起,腳步沒有停下來。
7月中旬從德累斯頓國際暑期班學習回來,北京正值暑熱。與以往不同,除了今年北京熱的時間長外,還由于德國氣候環境與北京的反差,今年北京的熱讓我感到酷暑難熬! 8月3日凌晨被一陣眩暈致醒。過去三十多年床頭必備兩種藥:眩暈停和安眠藥,以備眩暈后服用。這些年,眩暈的次數減少,便放松了警惕。此時我的床頭沒有眩暈藥可用。害得我不得不跑醫院急診,接著拍片、CT、核磁、腦電圖、腦超聲波、眼速測試等項檢查……,最終還是“美尼爾氏綜合征”(即大腦前庭平衡出了故障)。醫囑:服藥、睡覺、休息。眼看著兩個會議的日期臨近,可是完整的論文根本無法完成,只好各做了PPT,內心十分焦急。家人擔心我的身體,勸我取消此行。臨行前五天,又一陣暈,我自己也真擔憂在外邊暈倒了可怎么辦?我又趕緊吃藥、睡覺、休息。
法航:全程輪椅
飛機是8月28日凌晨1點,我在27日晚10點得離開家。晚上趕路就是好,一路只用了40分鐘就到達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很快辦理了行李托運,接著安檢、過關。人多、等待、悶熱,腦袋“呼”的一下。天哪?說明我的“暈”還沒好。若飛機顛簸、噪音等等會不會加重我的“暈”?我想有必要告知該航班值機人員,若真的發生嚴重的眩暈,請他們幫我升艙至商務艙我會服藥睡覺。值機人員聽了以后,反復確認我是不是心臟問題,或高血壓之類的病癥,并建議我改天再走。我說應該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我自己負責。在登機時,值機人員告知我全程安排了輪椅,每個出機口都有輪椅接我,并有工作人員將我攙扶到我的座位上。那個時刻我很感動。上機后我找乘務員幫我升商務艙。他說,商務艙全滿,頭等艙還有空位。不過手續費加上票價大約要加2000多歐元。他建議,看看情況,如若特別必要再換。我說,也好。
安坐好后,緊挨著我坐席的是一位姑娘。我告訴她,如我有不適請她幫忙聯系乘務人員。姑娘很友善地答應幫忙。
真是上天保佑,飛機起飛后不久我就睡著了,醒來時還有三個小時就到阿姆斯特丹了,精神狀況蠻好。出機艙時,看見一個輪椅停在機艙口。突然想起有一部電影的名字《再見,腫瘤君》,我心里也說了一句“不見即散,輪椅君”,謝謝你,我能行!
阿姆斯特丹是法航的中轉站機場,我有不下十次在這兒轉機,說來也算熟悉。不過這次轉機的路上發現了供轉機者“免費休息的臥椅”區域——僻靜、燈光幽暗,有簡單的躺椅可以睡臥。飛機到阿姆斯特丹是當地時間早晨5點半,轉乘到雅典的飛機是九點,所以,我有足夠的時間在這里休息。雖然只是躺著,便可以讓全身的血液循環好一點。后來,我在巴黎戴高樂機場也看到了“旅客免費休息區”。法航與荷航的人性化服務,尤其在意每一個細節,這是我多次體驗所感知到的。因此,有時寧可中轉,也選擇法航。幾天后收到法航發來的電子郵件,對服務過程進行跟蹤了解,并重新發來我的電子機票,標注出每一段都有輪椅服務。我鄭重地回復郵件向他們表達感激之情,也寫到:“我將永遠做你們忠實的乘客!也將鼓勵我的親戚朋友選擇乘坐法航。另外,請免去未來行程中的輪椅服務。”
躺在免費休息區,也想到了中國的服務業,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了服務業大發展的階段,且現狀也在改善,但是差距還是太大了點!濃烈的商業意識,幾乎吞噬了服務業的方方面面,顛覆了服務業應有價值觀,包括公共服務在內還是太強差人意。國人不知道什么是服務業,也不知道如何服務得更好,什么樣的服務設計和理念更符合人性。我們缺少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一個“錢”字,是大家向前沖的動機和動力……如是想著,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頭暈,未妨礙大腦思考。真是上帝保佑!
化險為夷,安抵雅典
到達雅典是當地時間午后三點,雅典的陽光熾熱、炙烤。出機場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打車,然后稀里糊涂地上了一輛奔馳車型的出租車,一路上看著計程表快速地跳動,每跳一下我的心就往嗓子眼提一下。最終62歐元到達目的地。我勸慰自己,“身體狀況不佳,這是最佳的選擇。不要在乎!”
客棧(青年旅舍)地處雅典最繁華的傳統商業區域(近百年來),就在雅典衛城的山腳附近。我被安排在相對安靜的一個房間內。說來,這里的條件不夠好,主要是不夠安靜。后悔在不久前取消了很早前預定的一個公寓,而改在這家客棧。當時兩個主要目的:一是這兒離會場(派迪昂大學)較近;二是旅舍常常可以結交年輕朋友,感受他們的活力和吃苦精神。萬一頭暈嚴重可以尋到人以幫助。當然,價格也便宜了一些。
顯然,頭暈與氣溫有關系。初到雅典的前幾天,看書不能超過一小時,也不能寫作,總有瞬間的眩暈感。女兒不斷地發短信給我,告誡我千萬不能大意。注意按時吃藥,也幸虧她去日本時給我買回日本生產的“救心”丸劑,質量就是好。此前20多天我一直服用“強力定眩片”和“眩暈停”中成藥劑,但似乎效果不好。
我在雅典總共停留六天,其中,一天倒時差,最重要的項目時膜拜雅典衛城。女兒說:“必須取消這些預定,你是學辯證法的,應處理好得與失的關系”。這些建議無比正確!
“衛城”山下:與詩人對話
早晨六點半太陽剛露出天際線。透過窗外感受到了早晨與晌午的溫差。我決定利用早晨的時間試著去雅典衛城。
這是我心中的圣城,古希臘的先賢都為這座城留下了無以倫比的精神財富,為創建《理想國》、為“認識你自己”、為“人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尺度”、為“不自由毋寧死”留下了后人至今無法超越的智慧山峰。
雅典衛城坐落在雅典市內最高的山峰上,客棧距山腳近在咫尺,大約步行300米就是上山的路。清早,路上幾乎沒有行人,如何問路?我攀爬著小路,有的路段很窄只能通行一人,緊挨著山腳也有民居。路不陡峭,有石子鋪就的階梯,不算難走。走了一段山路遇一名修路工人,正在用白色的油漆涂石子路。我向他問路,此路可否正確?他明白我的意思,用手指著向上的路。我繼續前行。大約又有百八十米,遇見一個看似“拾荒者”坐在路邊休息,他的腳下是三袋子撿拾的塑料瓶子。我向他打過招呼,并問此路可否通往山頂?“拾荒者”用地道的美腔英文告訴我:“這個路崎嶇不平,但是,可達雅典衛城北側的入門口。如果往山下走,也可以通往雅典衛城的南門,路走起來容易多了。”“喔,你的英語如此純正!”我說。他說:“這是我的母語。”“那你從哪里來?”“我來自加利福尼亞,已經十四年了。”“你是為了追尋希臘文化而來?”“大概,嗯,是我的生活方式。”我開始仔細地打量眼前這位“拾荒者”。他看上去有七十開外的年紀,身體修長、腦后扎著一束馬尾辮、面容清矍、淡然,氣質卻與眾不同。
“您十四年就住在這里?”“是的,他指著對面的一個破舊的民居”。“您有妻子或孩子與你一起?”答:“只有一條狗。”問:“現在怎么不見它?”答“它剛剛死去。”問:“你感到了孤獨?”他沒有回答我。問;“您經常回加利福尼亞嗎?”答:“十四年我從未回去過。”問:“為什么?”答:“沒有為什么,這是我選擇的生活方式。”問:“能告訴我您是做什么的嗎?”答:“我是一個詩人,我喜歡浪跡天涯(wandering)。”問:“那你為什么在此一住竟是十四年?希臘文化對你有吸引力,不是嗎?”答:“希臘文化?現在的希臘哪兒有文化?希臘文化都安臥在山上。”他用手指向山頂。他接著說:“當代的希臘太愚蠢了、太愚蠢了。你看政治家們把國家搞成了什么樣子!”我注意到他用了兩個stupid,強調對希臘政府和現狀的不滿。他又說:“我選擇這里靜謐與自然的環境,寫詩,撿拾垃圾。嗯,這是我的生活。有山上那些死去的人,陪伴在身旁。足矣!你是做什么的?來這里旅游?”我答到:“我到這里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朝拜雅典眾神是最主要的目的。”“呃,那么,你是教授、學者之類的吧?可是,這些與我都無干系。”問:“那你準備出版詩文集嗎?”他說“沒有想這個問題。也許將來會的。”
來自加利福尼亞的詩人
我們倆在整個對話過程中,詩人的面部表情沒有變化,始終深沉,而帶著某種哀傷。經詩人的允許,我為他拍了一張照片,也拍了他居住的屋子。我打算第二天的早晨繼續來拜訪他,他說,已安排了周游計劃。
此時,大太陽已經是光芒四射,我感到了熾熱。必須立即回客棧休息,躲避驕陽似火。
遇見詩人之后,我的思緒飛得很遠。他,究竟是來自加利福尼亞的詩人,是我的導師,還是雅典眾神派來的使者?這個偶遇對我意味著什么?我也想到了三毛、海子、顧城等人。詩人的特質是以燃燒生命,而綻放自由之花。他們不在意存在的物質形式,追求靈魂自由而灑脫地飛翔。
雅典會議:鋒利的“解剖刀”
第13屆歐洲社會學大會開得很成功(詳細內容見另文)。希臘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是慘敗者,前幾年整個國家經濟幾乎崩潰,幸有世界銀行以及中國等援助,目前正走出重創。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雅典派迪昂大學主辦本次大會,并拿出相當的經費。對他們來說,這意味著什么?我也驚異于希臘的學者們勇于利用社會學這把“解剖刀”來解剖自己的機體與靈魂。他們也試圖利用這個機會將“解剖刀”磨礪得更加銳利,以去療治歐洲的乃至于世界的“病體”、“痼疾”。雅典人似乎沒有辜負大家對雅典,對希臘的神性、神秘、神圣探究的熱情,通過各種形式把詩神、酒神、歌神、舞神、女神等諸神呈現給大家。大家都知道,希臘文化的一個重要果實是在她的2000多年之后點燃了“文藝復興”這顆照耀歐洲之路的璀璨明燈。
我對希臘的“資本大佬”們慷慨解囊相助學術和思想交流之舉深感敬佩,這樣的民族與國家一定能振興。在歐美文化傳統中資助教育和慈善事業是一筆重要的文化財富。不是嗎,哈佛、斯坦福、耶魯、牛津、劍橋等等,等等,若沒有當年“資本大佬”的援手何以成為“一流”人才的集散地!這是資本的價值和資本充滿溫情存在的方式,也是人們創造資本的原動力。這次會議有近希臘20個社會組織、團體、機構、企業、出版商、旅游部門、銀行的贊助。而會議手冊并無有商業廣告。
我也猜想,古希臘的“論辯”(debate)是他們尋找精神方向最好的場所,真理在辯論中才能被發現,不辨不明嗎!當然,這也是一種理想國的民主形式!會場常常是人們辯論的地方,也是探索真理的路徑。這,大概就是會議(開會)的價值之所在!古希臘先賢創造了debate,后來有了集會、公共演講、議庭、沙龍、教堂、社區,有了會議等多種公共空間形式。有了“論辯”這把鋒利的“解剖刀”。
歐洲社會學大會開幕式
當世界為希臘經濟而焦慮,而希臘人卻處亂世而不驚,他們依然悠然地生活——飲酒、喝咖啡、聊大天,低工資似乎并未影響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是不是第奧根尼、伊壁鳩魯、亞歷山大大帝的生活方式和休閑理念一直在影響他們?他們根本就不想成為“被物役”的奴隸?現代社會,或后現代社會究竟是一個什么價值標準?值得追求嗎?難道不值得重新考量嗎!
都說希臘亂,不過我在此六天感受到的是一片祥和,大街上幾乎看不到警察,只是在大使館區零星可見他們的身影;交通、人流、景點、商業街、步行街都人流如梭,卻秩序井然。
雅典的沙拉
雅典街景
雅典貓咪:上帝的孩子
雅典的貓咪們體現了“不自由毋寧死”之精神。大街小巷你經常會看到自由行走的貓、貓群,它們體態雍容,神情悠然,都是一副“高貴”的范兒。我每天清晨走在街上總會遇上它們三五成群的。很多人家門口擺放著它們的食盒和水罐,供它們衣食無憂的生活。似乎在伺奉“流浪詩人”或“哲學王”?
我因養貓,所到之處,貓只要見到我,都向我親近。據說,貓是嗅覺最靈敏的動物,即便是遠隔千山萬水,它們也能通過氣味知道誰是它們的朋友。而雅典貓例外,沒有一只貓向我打招呼,也不親近我。我與它們打招呼,它們卻熟視無睹,連乜斜的眼神也不給我。哇塞!雅典貓你好牛哇!我不夠資格來雅典嗎?不夠資格被你們親近嗎?我親愛的雅典貓咪。
衛城山腳下的貓咪們
終于有機會在一個紀念品專賣店向女店主求證這個現象。她告訴我,貓,在雅典并沒有神話的傳說。不過上帝告訴他們,貓也是上帝的孩子,人類要善待它們像自己的親人一樣,你們的家就是它們的家。所有人都這樣做,所有人的家也都是貓咪的家。雅典人幾乎不把貓圈養的家中,它們是自由的。喔!原來如此。店主還告訴我,貓頭鷹在希臘是智慧的象征,她拿出一枚一歐元硬幣,指著其中的一面,其圖案設計就是貓頭鷹。后來我在利茲市內的一個高大建筑物上及廣場上看到貓頭鷹的金像集群。
透過對待貓咪的態度可以看出上帝在希臘人心中的位置,看出希臘人心中的善。這在幾天的接觸中有所感知。比如,旅游商品都是明碼標價,各店鋪間基本沒有價差,貴一點的一定是質量好一點。旅行社大多也如此。一次我在一家酒館買了一個類似于“土耳其烤肉”的餅,然后,希望買瓶水。店家小伙不是拿出酒水單讓我買,而端出一杯免費白水給我。雖然,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卻感到了雅典人骨子里的尊與誠,善與良。
觀察:希臘移民
我依然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和場所觀察與了解我所接觸到的人與事。客棧,自然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客棧的大多服務人員是外來移民。接待處的女孩來自羅馬尼亞,她說,她的國家太窮了,學英語的人很難在那里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資也非常低(我記得2013年去羅馬尼亞開會時,了解到一般工資收入只有400-600歐元)。我問,這里工資高嗎?她答:工資水平也不高,不過要比羅馬尼亞的工資高,工資之外不提供食宿等條件,即便是這樣工資還是高一點。所以大多雇員來自羅馬尼亞、波蘭、馬其頓等國家。勞動強度還好,不是特別勞累,也不是很輕松。
另一位保潔員要比接待處的女孩工資待遇低,勞動強度也大。她告訴我,客棧只有四個人,要負責40多間客房100多個床位的打掃工作。她除了做保潔工作,還負責賣客棧的早餐,每天工作4-7小時不等,每年沒有一天休息日。她來自波蘭,全家三口,有一個女兒上小學,公立學校免學費。她的丈夫做每天四小時的工作,收入很低。工資客棧只給600歐元,其中300歐元租非常小的房子,水、電、交通、通信等各種費用要100歐元,其余的錢勉強維持生計……聽了我的心很酸,給了她10塊錢。我說,我知道你們的辛苦,所以,在哪兒住店我都不需要打掃房間,一來免去你們的辛勞;二來,我是一個環保主義者,所需洗漱用品全自帶。我希望像我這樣的旅客、旅友越來越多。
古希臘的先賢認為“至善”和“美德”是最高的價值理念。雅典衛城的眾神啊,我相信!中國的圣賢也說:“不以善小而不為”,我努力踐行。
希臘:請接受我的虔敬
到了雅典我的心情很激動,有一種信徒般的虔敬在心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賢,他們都不是神,但是他們都有神的力量;他們都已經睡臥在雅典衛城中兩千余年,但是他們的思想仍像火炬一樣照亮世界,照亮人心。如今,人們在尋找真理時,仍言必稱希臘,從中得到精神家園的撫慰、精神導師的引領。正因為如此,雅典需要膜拜。當我行走在山腳下,頭始終仰望著他們,我因受到眾神的愛撫,我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眾神知道我流下了熱淚,囑我免去世俗,免去負疚。學學那位你遇到的“加利福尼亞詩人”吧。保持內心的靜謐,過著簡樸生活……我似乎聽到了眾神的聲音。
每天去會場的路上都仰望"衛城"
雅典、衛城,我一定還會再來,就住你的山腳下。即使我離開了你,我也一定是仰望著你。
十分遺憾,在客棧中遇到一位來自美國的華裔婦女,與我說,“真沒趣,我們一家三口來這里只看到了一堆亂石頭。”天哪,如此?!我愕然。
眾神說:你不必介意。這兒,的確是一堆石頭。滿足你自己的欣賞足矣。
蘇格蘭人:古道熱腸
從雅典到格拉斯哥將近夜里十一點,六歐元的快線大巴車不過二十分鐘就到了。下車時一位儒雅的男士告訴我,轉過街角就是格拉斯哥火車站,我的酒店離那兒很近。便利店的一位顧客看過我的酒店地址決定把我送過去,我跟著他走了約三分鐘便看見了Hotel的標牌。接待處也很善解人意,看我人困馬乏快速安排了房間入住休息。
英國是女兒讀書十余年的地方,我的外孫女也出生在這里,因此幾次來英國。但是,都在倫敦,而英國北部的城市從未到訪過。
蘇格蘭、愛爾蘭、英格蘭構成英倫三島。蘇格蘭也因男士的格裙、風笛、威士忌酒,以及獨特的人文風情而被世人所知。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幾年前我去美國訪問古德爾教授時,他曾駕車帶我去距華盛頓一百余英里的飯館就餐,路過一個蘇格蘭人聚集的村莊,見到了蘇格蘭人以傳統方式舉行慶典的儀式。還有一次是幾年前在飛往華沙的飛機上遇見一位日裔英國人,是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教授。她對我說,格拉斯哥是英國最有文化和歷史最悠久的地方,尤其格拉斯哥大學校園非常美麗。這兩件事給印象深刻,也對蘇格蘭充滿了向往,充滿了神秘的想象。
如今終于到達這片土地。我因身體原因,乘坐了“城市觀覽車”,按照規定的線路看了若干個景點,其中包括格拉斯哥大學。那里真是美極了。教堂式的建筑,大片的綠地和參天大樹,與之不遠就是格拉斯哥藝術博物館,藝術館內展出不同內容的展品。雖然沒有大英博物館震撼,卻也展館設計布局巧妙。蘇格蘭人近現代的日常生活用品都能親切地看到,當然還有其他的展館。
緊挨著博物館是格拉斯哥大墓地,這兒安放著自六世紀以來開始建造這個城市的英雄們的靈柩。古樸、肅穆、靜謐、自然,隨山形地勢處處草木茵茵,古樹遮天,纏綿的雨,給人一些傷感。盡管,我不習慣于這樣的觀覽,但那天我必須如此選擇。大約三個小時后,我又獨自走了幾段路。原來格拉斯哥并不大,但是大多古舊街道和建筑被保留完好。但也有幾座現代建筑對原有城市格局產生了“敗筆”的效果。
在一條商業街的入口處,一位類似“引導員”的男士吸引了我,他身著傳統儒雅男士服飾,頭戴禮帽,耐心地為各位來客指路或回答些問題。我想悄悄地拍照,因為在國外,隨便拍人,未經允許是被禁止的。他注意到了我打算拍照的企圖,便走過來說:“非常愉快與女士合影”。恰巧旁邊一個女孩,幫助拍照。我順便與他聊了幾句,知道這是他的職業。他說,許多游客都與他合過影。我說,你這身一副“英式范兒”代表的是英國文化和禮儀。你是你國家的形象大使。他含蓄地笑了。
下榻酒店的旁邊有中國“功夫湯”,正想吃頓中餐,便不期而遇,何況在“家門口”。正巧是飯店的就餐低峰,人很少。廚師吳先生得空歇息,便端著一杯水與我聊了起來。他說,他從大連來格拉斯哥已經17年了,在這里做大廚,工資每天就是100英鎊。蘇格蘭的水特別好,也特別多,飯店都沒有水表,電表一個字是2便士,買東西也特便宜。他舉了一個例子,同是3000元,在這過日子可太輕松了。買一塊“勞力士”3000多英鎊買挺不錯的,在國內你3000塊錢能買啥呀!不舍得走,也得走,我今年都64歲了,干不動了,另外,不能總打工,回家創辦自己的飯館。機票訂好了,9月29號回去。到底是東北人暢快、豪爽、實誠。他說,他燒得一手好魚,常常有回頭客來吃。我說,我信。大連人是吃海產品的行家里手。我點了紅燒海魚,一杯功夫湯,一碗米飯。那天晚上可真沒少吃,味道也真不錯。我決定第二天中午再吃一道“水煮魚”。
我突然想起我有一個困難,需請吳大廚幫忙。我先來雅典,后到英國,結果臨行前只帶了歐洲制式的電插頭,而忘記帶英國制式插頭,可否借用一個,把我的電腦和手機沖足電,否則后面的10天什么事也干不成了。吳大廚十分爽快,很快就拿來一個,并讓我帶走。我感到了困難時刻總有“上帝”伸出援手。我請他留下電話,回到北京,我請他吃飯。
愛丁堡是蘇格蘭的首府,整個古城基本完好地被保留下來。愛丁堡城堡是這個城市最著名的建筑,也是最著名的景點。因地勢最高,可一覽無余于全城。所以一般游客都愿意花17歐元到古堡一覽。
格拉斯哥和愛丁堡讓我找到一點答案,關于那兒的石質建筑物為什么都是煙灰火燎的樣子?原來,這兩個城市都是建在死火山巖上,當年建城時所取的原石色,所以大多建筑物就像被火燒過的樣子。我就住在愛丁堡大學第一校園后勤保障區的公寓內,物美價廉,物超所值,49英鎊一晚還免費一頓豐盛的早餐。大學率先做改革探索,將一部分學生宿舍辟為客棧,其盈利全部用于教育。客棧理念:可持續發展,物品循環使用,鼓勵人們自己動手。等等我都很感興趣。
喜遇:蘇格蘭人的婚禮
為了休息一下,我選擇了離愛丁堡八公里的郊外城堡住了三天。誤打誤撞地進了原蘇格蘭自治時期王后與王子們的行宮。史料介紹,這個城堡建于1480年,是蘇格蘭時期有名的城堡,整個面積約80公頃,處處古樹參天,據了解,很多樹與城堡同齡,約有700年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伊麗莎白女王及她的母親都曾訪問過這里。后來,皇家把它辟為公共慶典場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城堡內基本保持原來風貌,但是城堡圍墻已經大部不復存在。我在這住一個小的單間,想必原來的住客一定是女王的貼身丫鬟之類的房間。
正好是一個周末時間,有三對新婚夫婦在這里舉行婚禮(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各有一場)。有意思的是,結婚儀式都在下午兩點。出席婚禮的嘉賓都在2點之前到達教堂,新娘在父親的陪伴下兩點準時入場,身穿蘇格蘭民族服飾吹奏風笛的司儀迎候。之后,所有人都可以在當年王后和王子曾經用過的大廳、會客室、餐廳、讀書房交流,晚餐后有一個舞會,一直要high到午夜。
我基本觀覽了大部分過程。新娘都披白色婚紗;新郎,包括所有參加婚禮的男士們都身著蘇格蘭格裙。婚禮按照蘇格蘭人儀式吹奏風笛。英國人的儀式感是很強的,女嘉賓大多都是露肩的裙子,頭戴“花帽”,酷似王室家族的儀式。
蘇格蘭人參加婚禮的人
我在星期天的那場婚禮上認識了凱瑟琳和她的舅舅與伯伯,因為他們仨人很出眾,凱瑟琳身材苗條著白裙,頭戴白色花帽;而她的舅舅和伯伯都是西裝革履,皮鞋锃亮,銀色的頭發紋絲不亂,舉止得體儒雅。我一直遠遠地看她們,這一舉動被凱瑟琳注意到,她特意走到我面前打招呼。我說:“我一直在欣賞你們,瞧,你是多么地優雅(elegance)。喔,那兩位男士又是那么地儒雅(gentle)。你們在這些人中很出眾,是‘英國范兒’”。聽了這番話,凱瑟琳給了我一個緊緊的擁抱。她說這是她的外甥的婚禮,并邀我參加婚禮的Party。
婚禮的PARTY
我在吃晚飯的時候,在大廳再次遇見凱瑟琳和她的舅舅,她們邀我跳舞。我說,我是傳統的中國女性,不會跳舞。凱瑟琳說:“會害羞”!(be shy)我和她都笑了起來。她曾到過中國的海口,因為她的丈夫曾在那兒工作了一段時間,所以有一點了解中國人。她約我第二天早晨共進早餐,我問什么時間?她說,她要睡到9點半。我說,我要在九點離開這里,已經訂好了出租車。只能下次有機會再見了。
有意思的是,第二天早餐剛出房門口,就遇見她的舅舅。他拎著一個服飾袋,說吃完早餐就走,凱瑟琳在睡懶覺。當得知我也是去吃早餐,并馬上離開,他建議我隨他的車走,并把我送到去愛丁堡的公交車站。讓服務臺取消了我的出租車預定。吃飯間,和行車途中與他聊聊。他告訴我,今年他已經88歲,60年前與他的蘇格蘭妻子結婚,而后隨妻子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到了蘇格蘭,所以說話口音也變了。妻子一年前去世,沒有子女。凱瑟琳和他的外甥們都經常看他。之前他是一個商人,現在什么也不干了。不過他喜歡獨處,不太喜歡旅游。他開著一輛大奔馳,我一落座,便讓我按下給座席加熱的按鈕,說,這樣就暖了。
想來,游歷的過程很有趣,一路上不知遇到誰,也不知誰將給你幫忙,并帶來方便與溫暖。我不僅省去了出租車錢,也減少了勞頓。謝謝了,老先生!
這樣的事例在蘇格蘭遇見好幾樁,兩次在公交車上買票,都因為拿五元紙幣而不設找贖,遇到了幫助。第一次是買1.6元的票,五塊錢不找零豈不有點冤,一位老夫婦人拿出1.6硬幣幫我交了。我說,萍水相逢怎能花你的錢。另一位老人家見狀掏出三枚硬幣(兩個兩元,一個一元),這樣幫我把錢還給了那位老婦人。還一次,拿五元買四元車票,司機告訴我不找零,我說就把五元投進去,我口袋內的零錢只有3.6元,司機說,你把3.6元投進去就行了。打出一張四塊錢的票。司機為我豈不得搭進4毛錢。雖然錢不多,足足看到蘇格蘭人的古道熱腸、助人為樂。
從愛丁堡到利茲的車票是101鎊,如果在網上事先預定,只需77鎊,但是我的信用卡由于銀行不給授權,所以支付不成功。第二天我不得不到車站買,結果多花出20多鎊,真讓人心疼。
有了這次教訓,我在利茲金斯頓酒店請店家雇員用他的信用卡幫我訂了一張從利茲到倫敦的直達火車,票價有多種,不同服務需求和不同時段價格有差異。我選了一張10點45分時段的車票,票價只有39.5鎊,加上預定和快遞費8.5鎊,給雇員小費2鎊,共計50鎊。省了差不多一半的錢。
利茲:文化傳統
國際城市社會專業委員會年會在“全球城市正義再思考”的主題下在利茲大學召開。一個分支學科專業委員會一下子就吸引了來自世界50余個國家700余名代表蒞臨會議。這是何等的“文化傳統”和“游學精神”!參會學者中知識背景多元化,諸如:人類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城市設計、城市文化、城市移民、城市經濟等等方面的學者。此次大會是利茲大學2017年最盛大的文化事件之一(詳細見另文)。
我又見到2015年在意大利烏爾比諾大學開會時那個只有一歲多“小學者”,如今已經三歲多。她的媽媽爸爸均認出了我,稱:“再次相逢如遇老友,看我家小學者已經長大了”。我說,“不過今年她不是會場上的最小,我看到還有一個七八個月大的嬰兒到場,已經開始學術訓練了”。大家笑了起來。我吃驚,歐洲的孩子為什么那么小就有那么安靜的本領?
與老友重逢在利茲大學會場上
利茲大學是有著近200年歷史的英國名校,屬英國的常青藤學校之一。中國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主席馮長根,中山大學人類與社會學系王寧教授均在這里讀博。馮長根20世紀八十年代回國,早已是中國著名的爆破力學科學家之一,王寧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回國,也是當今中國人類學和社會學不可多得的知名教授。
倫敦:再遭恐襲
英國的火車也很舒服,旅客上上下下總也不是滿的。客艙內很安靜,一般沒人講話,大多是看書或聽耳機音樂。可能預防恐襲,進站時也憑票通過閘機進入。倫敦也是如此。過去好像沒有。火車站(包括地鐵站)都有密集的警察巡邏。
到達倫敦第二天早晨,倫敦市區內的Parsons Green Station地鐵上就發生了Tube burned 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20余人受傷。我前一天到達倫敦時,地鐵工作人員就讓我乘坐District Line方向的地鐵接近我的入住的酒店。當時,人流不息、熙熙攘攘,卻秩序井然,可想象人們對自己旅程充滿了各種美好和急切的期待。然而,突發事件就在瞬間發生,就在一片祥和中發生。恐襲,怕是防不勝防。
BBC以最快速度通過電視報道了此次事件,可以用“閃電”二字形容。不斷播報恐襲發生的場景與救助情況。隨后大街上不時地傳來刺耳的警笛聲,其他的街道開始變得擁堵起來。
生活還得繼續,人們也不可能因為恐怖襲擊而什么也不做。
倫敦:獨自的懷舊
我住在荷蘭公園附近,這兒離出事的車站很近。這里依然寧靜、安然。女兒過去住在這邊,我對這里的一切還很熟悉,并且充滿感情。
在倫敦戴安娜居所門前留念
High Street Hensingdon 一如既往地繁華熱鬧,10年前的商城、店鋪、超市幾乎都沒有變,連超市內的物價幾乎都沒變。我特意去超市的冰鮮柜看六年前女兒給我買大螃蟹(蟹肉被剔好),仍然6英鎊。其他物品的價格也沒變。
六年前女兒住的房子就已經開始維修了,如今去看,房子依然在維修狀態。保護老房子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工匠精神完成它。
那棵生病的大樹似乎被治愈并被重新植了回來,繼續為人們遮風避雨。
海德公園情景依舊——散步、騎行、跑步、健身、曬太陽、推著嬰兒車漫步等等。戴安娜生前住的亨廷頓宮(Hensingdon Palace),如今她的兒子威廉王子和小王子喬治一家住在這里。所有的景致都依舊,不過大門被修繕了。至今,人們仍然沒有忘記戴安娜,經常有人持鮮花來紀念。
荷蘭公園還是老樣子,人們在此休閑娛樂,孩子們在綠茵場上踢球,仍然有人提著面包給孔雀喂食。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展品依然震撼,多次看,多次都有新收獲。你不得不佩服英國人對歷史敬畏的價值觀。我因時間關系,重點看了歐洲13-18世紀的雕塑展。雕刻的那些人物栩栩如生,細膩無比,造型比例勻稱,骨骼、肌肉,甚至血管、發絲、皺紋等等細膩之處統統震懾人心。
大英科技館,捐助五鎊便可入內。許多大型展品依舊,蒸汽機機頭、早期的火車、大型機床將是鎮館之寶。航天展增加了內容,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成果有一部分展品已經更換。懸掛空中的地球模型,通過燈光技術展現得美輪美奐,同時講解著地球的地形、地貌、氣候變化等等。旁邊就有椅凳供游客留步欣賞,可以駐足休息。這里總是吸引家長帶著孩子徜徉在這里。
大英國家藝術館正有新畫展展出,參觀者絡繹不絕。我已經走了大約5個小時了,很累,不得不忍痛割愛與藝術展擦肩而過。我想,我很快會再來倫敦。
倫敦藝術館內的展品
圣瑪利亞大教堂的鐘聲依然渾厚、凝重,聽到它的聲音如同聽到母親親切的呼喚聲。教堂門旁的鮮花店還矗立在那里,鮮花璀璨,香氣陣陣。
周邊街道的咖啡館、酒館、點心鋪內的“下午茶”依舊,生活還是那么地溫馨、閑適。
像多年前一樣,這兒的一切還是那么地祥和、安泰。看似不變的英國,卻因“脫歐”(Brexit),變數卻是如此地劇烈,不覺讓人心痛。一些英國人說,這都是政治家們的游戲!但是,無論如何,兩百多年前大英帝國僅憑英倫三島40余萬平方英里的海島就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國家,保留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在“君主立憲制”紛紛塌垮之際,伊麗莎白女王卻創造君主奇跡,令世界人民所愛戴。等等。“脫歐”(Brexit)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我們將拭目以待。
學者:學乎、游乎
對我來說,每次出行,都以“學”為主,“游”在次之。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個會議、兩個國家,總共20天,說來收獲滿滿。
我敬意于歐洲學術的傳統。在這個傳統中,學術組織的核心成員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會花很長時間策劃選題,并有足夠的時間供人準備論文。他們的學術獨立性、中立性與自由性有充分的保障,一般不會為某個利益集團、政黨所左右。因此,每一次大會主題都緊扣社會問題、民生問題、棘手問題、緊迫問題,并發表獨立、客觀的思想言論。他們也會為學科發展做出反思,并檢討哪些文章誤導了,或者是迎合了當權者,并敢于承認“歐洲的危機”有社會學者們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學者們不能直接參與政策制定。
我敬意于歐洲學者的參與熱情和“較真勁”。他們從不吝嗇將熱烈的掌聲送與每一個演講者,蘊含著聽眾們禮貌、感謝、鼓勵、喝彩等等。人們的討論也是漣漪泛泛,哪怕只有幾個人,其嚴肅和認真勁也不馬虎!表明了大家對學術的誠意與敬意。。
我敬意于歐洲學者對學術的傳承,以及正式文章的規范性和嚴謹性。當然,學術大腕的演講則有時有特例,我想,那一定是怕有學術扒手的盜用。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老學者的作用和影響力被重視。在他們看來,人文社會科學是“陳年久釀”,沒有長時間醇厚積累、學術功力,以及學派的傳承與創新,很難令人信服。開幕式和閉幕式上兩位耄耋之年的學者都精神矍鑠、鏗鏘有力、思維敏捷、對答如流。當然,最打動人心的是他們對某一領域、某一問題、某一時局、某一學科、某一方法的獨辟蹊徑、見解獨到而贏得大家的學術敬意。
我敬意于一些“資本大佬”們慷慨解囊相助,資助和支持學術和思想的發展。這也是歐美文化傳統中的一部分。哈佛、斯坦福、耶魯、牛津、劍橋等等,等等,若沒有當年“資本大佬”的援手與相助何以成為“一流”人才的集散地!這是資本的價值和資本充滿溫情存在的方式,也是人們創造資本的原動力。歐洲社會學大會有近20個社會組織、團體、機構、企業、出版商、旅游部門、銀行的贊助。而會議手冊并無有商業廣告。
我敬意于希臘雅典,盡管這里正遭受嚴重的經濟衰退,卻勇于擔當,并拿出相當的費用來主辦這個會議。對他們來說,這意味著什么?我也驚異于希臘的學者們勇于利用社會學這把“解剖刀”來解剖自己的機體與靈魂。他們也試圖利用這個機會將“解剖刀”磨礪得更加銳利,以去療治歐洲的乃至于世界的“病體”、“痼疾”。雅典人似乎沒有辜負大家對雅典,對希臘神性、神秘、神圣探究的熱情,會上通過各種形式把詩神、酒神、歌神、舞神、女神等諸神呈現給大家。大家都知道,希臘文化的一個重要果實是在她的2000多年之后點燃了“文藝復興”這顆照耀歐洲之路的璀璨明燈。
我敬意于我自己,在過去的十年中得益于歐洲學術和會議的影響,并分享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材料、新書籍、新朋友、新靈感等等。當然,也見識了歐洲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價值理念。走出來自然會接觸當地的自然風景,而人文風景更吸引我,打動我。
我從不拿地圖,更不會按圖索驥。我喜歡信馬由韁,閑庭信步,自然而然,全神貫注。踐行我的休閑理念,回歸自然懷抱,放松身心,虔敬并規規矩矩地行走、交談、交友、學習。感知人們的喜怒哀樂,感知他們的真、善、美,感知他們如何生活、工作、服務、社交。“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是為再學;“飲之太和,獨鶴與飛”是為修煉。
多日來我在思索,諸如:開會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開好一個會議?如何選好一個會議的主題?怎樣組織一個學術集體?怎樣組織一個會議?如何讓大家有一個富有成果的交流?什么是學術忠誠?什么是學術敬意?這些問題一直在腦中盤旋。再比如:人們為啥要出游?游當是重要的“形而上”問題,否則,“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往那里去了。”
回程:帶回“新朋友”
兩個會議期間,總有出版社的“傾情奉獻”,讓與會者在洋洋萬卷書中尋覓自己的“新朋友”。我在Routlegde 出版社花88英鎊買了一冊書名Green European,準備在路上把它讀完。今年休閑年會主題是“綠色生活方式”。那么,如何講好“綠色”——什么是綠色?為什么要綠色?如何綠色?綠色的哲學?綠色的設計?綠色的踐行……我希望從中找到一些答案和發現文獻資料。
"新朋友在會場上買到的書
在格拉斯哥市中心的Waterstons書店,閑覽之際在“哲學類”書架中發現一本書名The Beauty Myth, 信手取下,在書店的閱覽區讀了起來,興趣盎然。看似在談“美貌的神話”,實則是對女性自我價值的反思,并對第三波女權主義運動提出了諸多的質疑。作者視角新穎,眼力獨到。很具有學術啟發性。
利茲大學召開的“國際城市社會學年會”,出版社雖不多,但英國幾家著名的學術出版社都紛紛到場。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展柜上的Go Home?一書吸引了我的眼球,迫不及待地拿下來。這是歐洲多位學者共同出版的文集,主要關注移民爭辯的政治問題。其中提出的諸多思考值得學習與討論。我在這個書中學會了一個詞“performance politics”(表演政治)。
三個“新朋友”你們與我回家,期待你們的真知灼見。謝謝了。
(寫作于旅行的途中,
完稿于2017年9月23日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