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中國休閑研究網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探訪老友米勒教授 ——兼及“自產食蔬”美國觀察與訪談
馬惠娣
大半年前,米勒教授就發出邀請,希望我安排時間到紐約與她相聚,并囑我這次來多住些日子。 米勒與我是二十多年的朋友。中國人有“八拜之交”,而我倆的交情、友情很有趣,也略帶傳奇。 1998年夏,我去美國出席在波士頓大學召開的“第八屆國際婦女哲學家大會”和“第20屆世界哲學大會”。在第八屆國際婦女哲學家大會我有一個分組論壇演講,題目是:“三寸金蓮與扭曲的審美”。那天,能容納百余人的梯形教室坐滿了金發碧眼的“老外”。當我的演講結束后,一個高高大大的美國人向我走來,她微笑著對我說:你的題目很有趣,我很喜歡。我表達了謝意,并問詢是否聽懂了我演講的內容。她說,一些聽懂了,一些還不太懂。 她告訴我,她來自紐約州立大學哲學系,名叫:馬喬里·米勒。剛剛從中國回到美國不久,她是1995-1998年隨她的丈夫在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工作期間,在上海復旦大學執教三年,由此喜歡上了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她建議我們共進午餐“你介意嗎?”我記得十分清楚,午餐地點就在波士頓大學一側的“香港美食城”,我點了一碗混沌和一碟春卷。馬喬里執意付了錢。她又問了我美國之行還有哪些安排?我告訴她,大會結束后,我將應邀去康奈爾大學和賓州大學訪問。她說,這兩個地方屬于美國東部,都得經過紐約到達。如果我愿意的話,可乘她的車一同到紐約,然后,從紐約乘車去伊薩卡(康奈爾大學所在地),她說,很順路,并邀我在她的家度過兩個晚上。 我們的友誼就此開始了。 以后的每一年她都會來中國參加相關會議,我們都會相聚。2000年的冬天我們共同到哈爾濱參加會議。零下30度的氣候,她只穿了一條絲襪和單褲。她被凍病了,醫生誤判她“心肌梗塞”,住進了哈醫大第二醫院,在那里呆了一周,我成為了“陪床家屬”。此后,她感念我“救命之恩”(她總這樣說),“我的家永遠有你一個房間”。對我視同姊妹。 馬喬里為人熱誠、樂于助人,且學識淵博、聰慧過人。我們一起討論問題時,常常給我很多啟發。她很快能適應我蹩腳的英語,交談中常常按照邏輯完善我要表達的意思,她能聽懂一點點中文。 我前年在Pagrave macmillan出版的那本Traditional Chinese Leisure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她利用一周的時間和我的另外一位美國朋友通讀了全部書稿,修正了不當的詞句。 今年年初,她得知我正在做“自產食蔬”課題,便邀我在春暖花開的五月來紐約住上一個月,與她一起觀賞她的“花園”。 馬喬里的家位于紐約哈德孫河的岸邊,隸屬于Ossinng一段,距紐約市區四十分鐘的車程。紐約大區內有46個區(valley, village or courty)組成,與中國城市的區(district)不是一個概念。這些區域山清水秀,大多房子都被樹木掩映,家家門前都有大片的綠色草坪,庭院的小徑布滿了各色鮮花,無論哪里都沒有裸露的土地。大片的濕地、湖泊、溪流、哈德森河流的支脈縱橫交錯于此。什么是“天人合一”?這兒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馬喬里是在20年前從長島搬遷到這里。她說,喜歡這里的自然環境。這兒擁有一片森林,錯落有致地生長著不同的樹種,也有灌木和喬木,里邊生存著鹿兒、刺猬、松鼠等小動物。再往遠處望去可見哈德森河面。在客廳透過落地窗“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尤其傍晚夕陽西下時,氣相與天相不斷地變幻著,在太陽的余暉下天際編織著色彩斑斕的線條與圖案,甚是陶醉。
我來這兒,陽臺是我們讀書、聊天、小憩的重要場所,也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馬喬里和她的丈夫邁特每天下午品著威士忌,我飲著中國茶。時不時我也會逗悶子:“沒落的資本主義正在摧毀人的革命意志”。她們便會哈哈大笑起來。
馬喬里在陽臺上利用多個空間種植了鮮花和“時蔬”——幾種生菜、香菜、蘿卜、芹菜,一盆盆、一畦畦都生機盎然、碩果累累。我在這里吃的每頓“沙拉”全部來自這里。
呆在這兒的幾天,“自產食蔬”自然成為我們交流的重點話題。馬喬里告訴我:“自產食蔬”是她退休后開始經營的園地。一來有時間了,二來生活內容要充實,三來需要鍛煉身體。這些是初始的心理動機。但現在看,“花園”遠不是這么簡單的事。我問她:既然不是簡單的事,那么是否意味著存在一個復雜的天人情感,與天人關系。她說,這個問題很有趣。我確實體會到自然對人類成長、成熟給予了太多的告誡與哲理。她說:自然、大地、花草、樹木、鮮花、綠草教給我們謙卑、單純、節儉、寧靜、善良、節欲、寬容、同情心。這種理念保持了美國人對“自產食蔬”的距離。我們更愿意讓“自然”自然地生長,這也是在美國很少看到“種蔬菜園子”的原因。 不過,Ossinning社區還是提供了一小塊公共空間,花10美元就可以租用一個“種植箱”,一些人來這里主要是為了社交,當然也相互交流或分享一下種植的經驗,以及收獲的快樂。她專門帶我參觀了Ossining社區的“有機花園”(The Ossining Community Garden)。在她居住的那條街上,有兩家在自家院子里放置了“種植箱”,這個箱子的價格在40美元左右。“美國人的種植還是出于一種敬畏自然的理念,并且體驗這個過程”。馬喬里說。
她的這些觀點在我訪問馬喬里的朋友莉娜時,得到了同樣的回答。莉娜問了我一個問題“關愛花園的人是否更善良和富于同情心?”她在手機上寫下了這句話:people who love gardens are more kind and compassionate? 我說,這個問題富于哲理,也檢驗人的理性。莉娜告訴我,這個社區沒有“自產食蔬”,大自然是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需要人與自然歡愉地相處。你看那個小湖里邊有魚、有烏龜,從來沒有人去傷害它們。家家擁有很大面積的私有土地,大家寧愿讓這些老樹越長越大,讓那些灌木、喬木茂盛地成長。我問莉娜,這兒離紐約市區這么近,在自己的土地上蓋點房子,租出去、或賣出去,不是“寸土寸金嗎?”她反倒問我:“為什么要蓋房子、賣房子?”接著她說:這里屬于紐約富人集聚的區域,每家每戶都有很大的私家花園,但是你看這里有最好的自然生態。大概就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智慧——控制欲望。 與莉娜談話受到很大啟發。也使我對美國各地到處都覆蓋著樹木、灌木、草地有了深刻的理解。
記得三十多年前,第一批留美的人陸續回國探親。國內的人見了他們一身樸素的休閑裝,不禁會問“怎么像從鄉下回來的”,回來的人也常常會說:“我們是從村里來的”,“美國就是一個大農村”。這話,現在有了體會,找到了“大農村”存在的文化背景。 與馬喬里毗鄰而居的鄰居剛剛退休,熱誠地邀我訪問她的家。她的庭院、陽臺上鮮花盛開,或白、或黃、或粉、或紅的花兒在綠葉的襯托下,帶給人的都是詩情畫意。她說,“花園總是給她帶來靈感,也讓我的心態保持平和,并凝神于與大自然的對話”。
馬喬里告訴我:“人與土地的關系(當然包括大地、土壤、江河湖水、山脈)是“供養”關系,大自然可以滿足人的各種生存需要,對自然當然要感恩。如果向自然索取、占有,甚至是掠奪,我們注定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遺憾的是,人與自然的這種關系已被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效應、過度的消費都源于這個關系的崩塌。事實上,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會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它們惺惺相惜,它們會回饋我們很多很多,除了我們的衣食住行外,還可以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和友善的行為。美的存在、對美的欣賞都依賴于我們對自然的敬畏。 我問馬喬里,美國到處都是綠樹郁郁、綠草茵茵、鮮花怒放”,不僅在紐約地區,其他我去的城市鄉村幾乎都一樣,這是怎樣營建而成的呢? 她說:這得益于大多美國人的自然觀,認同對自然的愛護。也懂得一個簡單的道理——你越尊敬自然,它所展現的姿態也越美好,形成了良性互動。美國是私有制國家,這可能在制度層面上確保了對私有產品的倍加愛護。這個私有產品當然包括自家所擁有的房屋、土地、林木、河流等等。對于公共環境,政府當然要維護、改善,這是他們的責任,因為他們掌管著納稅人的錢。尤其在紐約地區,富人很多,納的稅也很高,必須得到營建好自然環境的服務。
不過市民們也會主動參與其中,許多居民會利用業余時間對公共區域的森林、樹木進行整理。也有很多人捐款修建林中休憩座椅、小屋、棧道、運動場所、洗手間,方便人們享受大自然。還有退休人員自愿在山林中巡邏,維護公共秩序。美國人也樂意為營養大地(土壤)付出很多,比如,盡量讓落葉歸根——生于大地、歸于大地;凡是有人工種植的地方都施以有機肥。馬喬里說,如同人們重視教育一樣,一定要有好基礎(肥沃的大地),既碩果累累,也對得起養育我們的大地!美國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農民,不僅供三億美國人,還可以大量出口糧食,除了現代化技術的因素外,更得益于美國人與土地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她還帶我參觀了附近幾十公里范圍內的多個公共游憩空間。真是處處都“純天然”,即在自然環境中沒有什么“人工建造物”,當然,更沒有收費景點。 馬喬里想起了William Robinson’s The Wild Garden《野生花園》,她說,這本書于1870年在英國首次出版,對當時流行的園林風格提出了質疑和挑戰。他認為,那些人工的花園矯揉造作,隔離了不同植物間的相伴而生,是一種扭曲的園藝審美,實際上是對大自然的冒犯。同時,大量的人工設計浪費了許多資源。而自然、質樸可以真正提升城鄉公共空間的美學。因此,他提倡讓花園走向自然主義、回歸自然和野生。這本書對后世影響很大。 這就引起我的另外的問題:“馬喬里,你如何看待中國人的庭院文化?與美國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馬喬里這樣回答了我的問題:中國文化深厚,我十分喜歡,中國江南一帶的園林、山水我都去過。許多私家花園、或者是大型園林都有儒、釋、道精神在里面,是文人雅客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這種風格的存在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人們喜歡中國文化的重要原因。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很不同,它的歷史短,并且很快進入工業化社會,最早地體會到了人與自然分離的痛楚,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觀,以及不同的自然樣態。保留自然的“原生態”、回歸“原野”基本上是美國人的共識。美國的自然山水中極少“人工異化物”或“人工景點”,民眾不喜歡,法律也有限制。我們的學術前輩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經典讀物,影響了美國人的自然觀。 馬喬里特意給我從她的書房里找出幾本書,其中有The Closing Circle:Nature, Man and Technology,出版于1978年。馬喬里說,這是繼Silent Spring (卡森《寂靜的春天》)之后又一本關于環境問題的經典之作。作者Barry Commoner是馬喬里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友、學術前輩,書中以深沉的憂患意識,反思了現代技術產品對人的無盡消費欲望的牽引,而引發生命價值體系和自然系統的破壞。在多個章節中論述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以及不可分割性。特別是技術的缺陷,比如核輻射、汽車尾氣、空氣污染、水質污染正加速生態圈的淪陷。人們在對技術產品的狂歡中,完全迷失了發展的方向,人進入了一個“閉鎖的循環中”。
馬喬里還找來了另外幾本書,其中一本是The Complete Urban Farmer: Growing Your Own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Town。并把這本書送給了我,我在閱讀中發現了“Home Grown Food”這個用語。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最早的出處。這本書出版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在這本書的參考資料中發現了更多的有關這個領域的文獻,出版的年代都很遠。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書,主要指導人們如何種植自己的“菜園子”、種植哪些蔬菜水果、如何儲存多余的果實等等。但還是讓我有許多收獲。我在回程的飛機上基本看完,也做了許多標注。極其遺憾的是,該書竟遺忘在了飛機上。
馬喬里還從她的書堆里拿出一本書,書名:MaMa’s Last Hug: Animal Emotions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Ourselves的新書。作者Frans de Waal通過四十年與對靈長類動物的觀察與生活,認識到動物感情的細膩與敏感。MaMa是一只有四十歲高齡的狒狒的名字,作者與它接觸了四十年,就在書出版前離世。Frans de Waal因為與靈長類動物的生活在動物心理學方面有所發現,而獲得《時代周刊》一百名最具影響力的人的榮譽。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說,動物同樣具有很高的情感交流能力,而非人類專屬,告誡人們應平等地對待一切生物。 這里不得不說交流中的一個插曲:馬喬里家的“珍妮公主”,今年八歲半,按照狗的壽命算如今已是老年人。“珍妮公主”也算是馬喬里夫婦的“掌上明珠”,是她們的好“女兒”、好伴侶,生活難免不奢侈,“同食一鍋飯,同住一張床”。我調侃道:“這是不是發展不平衡、不公平。珍妮的生活水準遠遠超過了落后國家兒童的生活水準,不是嗎?”馬喬里還有點當真了,說道:“惠娣,難道你希望珍妮也像難民的孩子們一樣嗎?”沒過多時,她便拿出了這本書。
原計劃還去拜訪上次邀請我來做講座的Muriel Fox夫人,想聽聽這位美國六十年代女權運動領袖,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如何看待或評價“自產食蔬”。遺憾的是,在我抵達美國的前一周遭遇車禍,致使她鎖骨、髖骨等多處骨折,正住在醫院。征得弗克斯夫人的同意,我隨馬喬里去醫院探望了她。她以九十一歲的高齡正在忍受著傷痛的折磨,我幾度落淚、哽咽。臨走的前一天我又去醫院看望了她。傷痛似乎略有好轉。還不忘問我,繼續做休閑研究嗎?她看上去極其堅強而自信。回來的路上,馬喬里告訴我,Muriel非常了不起,對于這起車禍,卡車司機將賠付她百萬的費用。但考慮到司機生活狀況的艱辛,她免除了賠付。 這次也巧了,我不得不兩次與醫院“打交道”,也有機會深度地了解了美國醫院。馬喬里因為伺弄“花園”摔了一跤,后背疼痛難忍,在堅持了兩天之后,她打電話給私人醫生,囑她到急診看看。美國醫院的急診很漫長,預約、接診、護士、醫生助理按程序完成了一系列的問詢準備工作。這兒不得不說醫療服務的貼心、溫暖。比如蓋在病人身上的被單、檢查時穿的衣服都是從保溫箱里拿出來的;診室的私密性都很好;急救設備齊全;病人就醫檢查周到便捷,病房區域安靜,也充分考慮到了陪護人員的休息之地。馬喬里說,這只是一所普通的美國醫院。 我陪馬喬里在病房內,邁特帶著珍妮在醫院的外邊,總共花了五個多小時。出院時大夫開具了長達九頁的“檢查報告”,檢查結果:右側背部中段一節肋骨骨折……,醫生沒有要求她臥床,而是不做推、拉、拽動作等等。說三周內即可康復。我心里在想,傷筋動骨一百天,怎么三周就可以康復呢?是人種不同,還是理念不同?回來后沒幾天,馬喬里發郵件給我,他們全家已經開車去費城參加外孫的高中畢業典禮。 在醫院等候結果的過程中,我們聊了很多。她說:喜怒哀樂、病痛、離別等等都是人生和生活的組成部分,可以不為此影響正常的生活目標,也不為此而哀嘆。她還告訴我,年歲大了更需要成為智者。她的很多理念感染了我。 我們順便也聊了家常話。馬喬里告訴我,她和丈夫的退休金在年收入20余萬美元,屬于中上中產階層。不過美國的各種稅很高,退休金需要納稅、醫療保險、財產險、車險、寵物險等等,剩下的余額不是很多。紐約地區的稅費更高,當然,也有更好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這兒的人很愿意為發展地區的學校和圖書館捐款,前幾天紐約46個區的投票結果顯示,百分之百的紐約人都樂意為學校和圖書館建設而增加稅費。 不過,美國還有15%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因此,政府、各界、私人通過“食品銀行”、“免費教育”、“免費醫療”、“經濟適用房”改善他們的生活,常常也需要捐助錢款。盡管如此,紐約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修復)的確不盡人意。 我也順便了解了她家的基本生活費用支出情況:日常生活每月500美元;“珍妮公主”的配方食品、用藥、SPA約每月300美元;喂鳥糧食40美元/每月;每周一次家政服務90美元;每月水費30美元、電費5美元、一箱汽車15美元;私人醫生每年支付500美元(倆人);私人健身教練每小時50美元;花園每年投入500美元;每年買大約一百本書;根據里程5-8年換車一次;五年需要維修房子一次,約2萬美元;馬喬里還告訴我,她有存錢的習慣。 閱讀是馬喬里夫婦生活中重要的內容,可謂是博覽群書、“活到老學到老”。馬喬里盡管已經退休,卻仍活躍在紐約的不同社區做“演講家”志愿者。
從5月18至26日,雖然只有一周時間,卻多方面地了解了美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美國人自然觀。 在美期間,劉晨曄教授發微信“七絕?致馬惠娣老師”:“中美貿易戰尤酣,自產食蔬閑訪談。貓咪不服花甲壽,萬里越洋氣不凡。”我隨即應和到:“貿易戰爭掀波瀾,自產食疏美中談。貓咪歡喜彩蝶舞,越洋萬里巡安然。”自然也;安然也!這是美國之行最大的收獲吧!
完稿于2019年6月15日
補記:6月22日馬喬里給我發來郵件,欣喜地告訴我Muriel Fox于6月15日坐著輪椅出席了當天在紐約舉行的The 9th Annual Elly Awards Hosted By The Women's Forum Of New York – Arrivals,并獲了大獎,表彰她始終不渝地為美國婦女運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這一獎項去年頒發給了希拉里·克林頓。Muriel Fox以91歲高齡(一個月前她遭遇了車禍)獲此殊榮。她是一個極其偉大與堅強的女性,也是美國女權運動的杰出領導。
我5月24日去醫院探望時,她正與傷痛進行著抗爭。20天后,她已經站在了高高的領獎臺上。
|
|
岱山县| 枣庄市| 灯塔市| 板桥市| 鄂温| 贡嘎县| 封开县| 渝北区| 孟津县| 上饶市| 田阳县| 正宁县| 濉溪县| 浪卡子县| 平利县| 汕尾市| 鄂托克旗| 黄平县| 赣州市| 张家口市| 钟祥市| 墨脱县| 观塘区| 安远县| 东宁县| 连平县| 达孜县| 垫江县| 湘潭县| 清原| 唐河县| 徐水县| 石棉县| 都兰县| 三门县| 蕲春县| 星子县| 鄂伦春自治旗| 黑龙江省| 屯昌县|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