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中國休閑研究網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 2020年工作總結 (2020年12月8日) 1、作為主辦方之一組織了“紀念于光遠誕辰105周年學術紀念會”(線上會議),馬惠娣主講了題為:“于光遠與中國休閑研究”學術報告。此文正式發表在《哲學分析》2020年第六期。 2、參與了“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筆談”,發表了“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究竟留下了什么——兼及一個哲學學派正在中國興起”,發表在《自然辯證法研究》2020年第三期。 3、繼續“自產食蔬”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工作,先后從后疫情時代的角度解讀這一人類生活體驗(實踐)現象的傳承性、現實性與必要性,先后在《科普時報》和《人民政協報》發表文章和先后作了報道,見詳細內容見附件(1-2)。12月2日參與了國際課題組(線上)“悄然的可持續性系列講座”。詳細內容見附件(3)。 4、5月12日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共同達成合作 “自產食蔬”中國問卷調查數據研究協議。見附件(4)。 5、召開“2020-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休閑年會”,主題為:“休閑哲學、美好生活、價值基礎”,出版了158頁的論文集。 6、英文版《柔特里奇大百科:中國傳統文化》(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2020年由英國著名學術出版機構Taylor & Francis Group 出版。“休閑”作為其中一章。詳細見附件(5)。
附件1: 后疫情時代,“自產食蔬”更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人民政協報 記者紀娟麗文
民以食為天。在這場全世界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搶購食品一度成為人們的一種應激行為。同時,疫情還加速了“自產食蔬”走進都市生活。 “過去,我研究自產食蔬是將其作為都市休閑生活方式之一。此次疫情讓我注意到,自產食蔬對于確保自家的糧食安全還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自產食蔬與日常生活環境倫理”中方課題組負責人馬惠娣說。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馬惠娣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發現,疫情的蔓延,堅定了城市居民在自己家里種植水果和蔬菜的意愿,從而為城市農業提供一種潛在而持久的活動。 泰國曼谷有亞洲最大城市屋頂農場的景觀設計,推動城市反思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糧食安全,減少氣候變化。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約有90%以上的食物依靠進口。如今“垂直農場”和“屋頂農場”在內的城市農業正變得熱門起來。 疫情期間的英國,“采摘果蔬”正在成為一門新職業。因為,受疫情影響,雇傭海外勞動力極度困難。沒人及時采摘,成熟的果蔬就會爛到地里。據英國種植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英國農場大約需要7萬名工人。所以,英國社會已呼吁娛樂、酒店、旅游業從業者填補這些空缺。也呼吁組建當代的“地面軍”,防止數以百萬計的果蔬被浪費。在這方面,英國有歷史傳統。“二戰”爆發前夕,英國政府曾于1939年6月組建“女子地面軍”,招募數萬英國女性赴農場協助糧食生產。這個歷史經驗如今再次被汲取。 而比利時人,此時“愛上了養雞”,起初,人們擔心出現食物短缺,買母雞回去下蛋。可是現在人們不能出去度假,不妨弄個雞舍有事干。因此,比利時各地出現了一波養雞熱。 …… 不僅在國外,自產食蔬也讓我國都市人在疫情期間實現自給自足。去年,由于課題研究的需要,馬惠娣曾到京郊順義和昌平采訪自產食蔬。疫情期間,昌平的劉女士告訴她:“我們雖然進不了城,但依然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順義的方女士也表示:“疫情期間,理解了這小片土地的重要性。” 這讓馬惠娣想起了此前在捷克布拉格著名的“城市花園種植園”訪問的經歷。當地在花園種植蔬菜的都市人告訴她,“自產食蔬可備不時之需。”當時,一心以都市休閑作為自產食蔬研究方向的她聽到這句話時,還有點“意料之外”。 馬惠娣告訴記者,“自產食蔬”(HomeGrownFood),也稱“自留地自種自產自食”,是人類農耕文明社會的一種文化遺產,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種生產類性,是人類確保在各種艱難條件下維系生存的生活智慧。不僅如此,“自產食蔬”也講述了人類文明進步中土地與生活的歷史邏輯,講述了人與自然關系和諧是萬物互助的一種友好行為,當然,也是大自然為撫育人類生存與生長之需給予的饋贈。 在近十余年有關“自產食蔬”國際合作的調查研究中,數據讓馬惠娣認識到,“自產食蔬”這種生活方式從來沒有離開人們的生活。只不過在當代,它的耕植形式與地域方位發生了變化。據英國和捷克學者的調查顯示,在捷克、匈牙利、波蘭、克羅地亞等國家中約有60%的城鄉住戶都開辟了“自產食蔬”園地,其中“防不時之需”仍是許多家庭的心理動機。在中國剛剛完成的“自產食蔬”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農村絕大多數家庭仍延續了“房前屋后種植”的傳統。在城市,許多家庭仍以各種形式尋找條件耕植“自產食蔬”,最初的主要動機是能保證吃到“綠色食品”“親近自然”“享受閑暇時光”。在超大城市中,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城里人幾乎無地可種,但許多人家會利用陽臺、屋頂種植蔬果;還有一些家庭租用郊區農民土地去耕植時令蔬菜。 疫情期間,去年被采訪過的王女士主動給馬惠娣打來電話,告知她“春分”時節自己就從城里趕到了在昌平租賃的土地上開始種植。她說,她很享受與大地在一起的樂趣。“我覺得是做了我從內心喜歡做的事,而且有意義,生活很充實。同時體會到食蔬的種植很辛苦,不容易。可是與大地在一起的人很在意每個節氣的到來,這讓我感受到大地是值得尊敬的。” ?“據調查所知,在歐美國家,‘自產食蔬’被涵蓋在城市農業中;在中國‘房前屋后種植菜園或果園’,現在被涵蓋在休閑農業中。”馬惠娣說:“而這次疫情讓大家形成了一個新的共識——‘自產食蔬’對于自家的糧食安全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馬惠娣表示,一般情況下,“自產食蔬”不僅具有“自給自足”的角色與使命擔當,而且對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美化生活,對閑暇時間利用,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尤以疫情蔓延時期,其意義更是非凡,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后疫情時代,需要思考“自產食蔬”在當代社會存在的合理性、現實性,以及它的戰略性。她認為,規劃與布局一種能夠在長期“不穩定”“不確定”為常態的社會背景下,建構有彈性與韌性的“食物自給”模式,對個體、家庭、國家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附件2: “自產食蔬”:可能性、現實性與戰略性 馬惠娣 (《科普時報》2020年4月17日一版發表)
“自產食蔬”,也稱“自留地自種自產自食”,是人類農耕文明社會的一種文化遺產,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種生產類性,是人類確保在各種艱難條件下維系生存的生活智慧。不僅如此,“自產食蔬”也講述了人類文明進步中土地與生活的歷史邏輯,講述了人與自然關系和諧是萬物互助的一種友好行為。 “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精耕細作、靜待收獲”,是中國人對“土地與食物認知”的基本理念。也正因為如此,每年中央的一號文件都聚焦于“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歷史證明:糧食問題怎么說都不為過。 如今,農業現代化、農民城鎮化,正在改變大部分人生活在農村的傳統模式,形成了數百萬(乃至數千萬)人口的城市、城市群,使糧食供應成為所有國家糧食安全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 2020年“冠狀病毒大流行”正暴露出城鄉之間聯系的脆弱性。我們注意到,病毒大流行之際,世界各國人民呈現的第一反應是搶購食品,超市中最先空架的是食品專柜。說明了“吃飽肚子”是人的生存中不可違抗的“鐵律”。因此,謀劃“自產食蔬”的條件與布局(尤其在城市),不論是個體行為,還是國家行為,都顯得極具合理性與現實性。 “冠狀病毒大流行”,至今已覆蓋世界所有國家,超過150萬人被感染,有近九萬人的生命歿于這次疫情之中(截止2020年4月9日)。當下,全世界幾十億人口正被“禁足”與“封城”所困。“吃飯問題”,成了頭號的問題,全球囤積糧食的意念與行為開始活躍。一些國家,已經頒布法令,禁止糧食出口。隨著世界各國陸續關閉“國門”,對糧食供應鏈的斷裂是顯而易見的,糧食價格面臨上漲,尤其對糧食自給率低的國家受到的威脅更大。與此同時,至少在今年的春季春耕的勞動力短缺成為各國最急迫的問題。這,既打擊生產者、供應鏈和消費者,也威脅到保障糧食安全的能力。 據外媒報道,疫情的發展,堅定了城市居民在自己家里種植水果和蔬菜的意愿,從而為城市農業提供一種潛在而持久的活動。泰國曼谷有亞洲最大城市屋頂農場的景觀設計,推動城市反思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糧食安全,減少氣候變化。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約有90%以上的食物依靠進口。如今“垂直農場”和“屋頂農場”在內的城市農業正變得熱門起來。 這次疫情期間的英國,“采摘果蔬”正在成為一門新職業。因為,受疫情影響,雇傭海外勞動力極度困難。沒人及時采摘,成熟的果蔬就會爛到地里。據英國種植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英國農場大約需要七萬名工人。所以,英國社會已呼吁娛樂、酒店、旅游業從業者填補這些空缺。也呼吁組建當代的“地面軍”,防止數以百萬計的果蔬被浪費。在這方面,英國有歷史傳統。“二戰”爆發前夕,英國政府曾于1939年6月組建“女子地面軍”,招募數萬英國女性赴農場協助糧食生產。這個歷史經驗如今再次發揮作用。 世界銀行最近一份報告指出:“隨著非洲許多經濟體所依賴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出現萎縮,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首當其沖的是該地區最大的一些經濟體——尼日利亞、安哥拉和南非——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生產國,疫情還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糧食安全危機。”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也擔憂:疫情的爆發,導致從亞洲到歐洲再到美洲的消費者和政府恐慌性囤積食品,加之各國政府都在實施嚴格的社會隔離措施,使得恐慌性搶購、勞動力短缺、物流方面的障礙等等因素,很難將產品及時送到需要的地方。雖然,也許“這不是供應問題,而是疫情引發了人們在糧食安全方面的行為變化。” 但足以給人敲響警鐘。 在中國國務院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專門就糧食供給和保障問題召開的發布會上(4月4日),相關部門負責人提供了四組數據說明,我國糧食是產量豐、庫存足、價格穩、流通暢,中國不會出現缺糧問題。 盡管,我國目前的糧食供給狀況不是“臨渴掘井”,但是“居安思危”永遠是領導者、決策者、管理者們“治國理政”的基本素養。 當今,我們常常因為城市化與工業化而忽視“可利用的土地農業”(即房前屋后的種植)的發展,不僅對土地是浪費,而且危機來臨還會很快成為人心不穩、引發社會騷亂的重要導火索。 從全球角度看,“氣候變暖”引發的各種極端天氣異常現象,諸如:地震、洪災、干旱、颶風、洪水、極寒、極熱、狂風暴雨,以及導致的各種自然災害(今年初非洲的蝗蟲)等等現象,對未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破壞和挑戰。 從戰略性的角度來說,“自產食蔬”,可以確保當危機來臨之時食物供應和價格的可承受性,可以維護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因此,“自產食蔬”應當成為國家“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與布局一種能夠在長期“不穩定”、“不確定”為常態的社會背景下,建構有彈性與韌性的“食物自給”模式,對個體、家庭、國家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自產食蔬”在現代化與城市化進程中似乎早已隱退于人的生活。但,有遠見的政府還是鼓勵人們“造就更多的自家菜園”。“一戰”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要求人們開辟“勝利菜園”,以防食物短缺。這種努力在“二戰期間得到了延續”,甚至在當代白宮前面的草坪上出現了菜園種植的生活。 “自產食蔬”的歷史傳統,在近十余年的國際合作調查數據中顯示:“自產食蔬”這種生活方式從來沒有離開人們的生活,只不過,如今它的耕植形式與地域方位發生了變化。據我的合作伙伴英國和捷克學者的調查顯示,在捷克、匈牙利、波蘭、克羅地亞等國家中約有60%的城鄉住戶都開辟了“自產食蔬”園地,其中“防不備之需”仍是許多家庭的動機選擇。在歐美國家“自產食蔬”,被涵蓋在城市農業中;在中國“房前屋后種植菜園或果園”(有的利用陽臺、居室“無土栽培”)的傳統依然流行,現在被涵蓋在休閑農業中。 一般情況下,“自產食蔬”不僅具有“自給自足”的角色與使命擔當,而且對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美化生活,對閑暇時間利用,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在“病毒大流行”的特殊時期,其意義更是非凡,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目前“大流行”的走向并不明朗,據科學家們的研判,冠狀病毒將作為一種常態而存在,并且將全面顛覆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 法國當代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說:在“二戰”德國占領時期,我們尚且擁有多樣化的法國農業,使人民在德國掠奪下不至于陷入饑荒。“食物自主”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必須讓它回歸原位。這段話對現實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此次疫情對經濟系統的破壞力巨大,因此,需要思考“自產食蔬”在當代社會存在的合理性、現實性,以及它的戰略性,并且理當受到政府與家庭的高度重視。盡管現在我們的糧食儲備充裕,但大自然本身的“不可控”、“不確定”、“不穩定”的特點,以及“地球正被蹂躪”的現實,仍不能讓我們掉以輕心。正可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農耕文明留給我們認知自然的法則是:“人是靠天吃飯的”;自然興,則人類興!“科技萬能”、“人定勝天”的思維定式已不斷地招致大自然的報復。正如恩格斯當年所警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大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身和自然界是一致的,而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和自然、靈魂和肉體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愈來愈成為不可能的東西了”。 大自然說:“人類的未來取決于我。如果我繁盛,你們也將繁盛;如果我衰敗,你們也會衰敗,甚至更糟。你們的行為決定你們的命運。”這樣的自然邏輯教導人類: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必須學會“謙卑”、“恭敬”與“仁慈”。如果尚存“自鳴得意”的小確幸,那么,“糧食危機”的日子定將不期而至!
附件3: 悄然的可持續性:探索中的理論與實踐 馬惠娣整理 (2020年12月3日12月7日修訂稿)
作為“悄然的可持續發展”項目一部分,捷克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組織關于“自產食蔬”的系列講座于2020年12月2日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下午1:30(北京時間:2130)通過網絡會議開始啟動。 第一個講座由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露西·索沃娃博士 (Lucie Sovová) 主講,主題:“尋找可持續食品供給:無形的地方、平凡的踐行與不同尋常的想象”( “Searching for sustainable food provisioning: invisible places, ordinary practices and unusual suspects”)。 項目負責人Petr Jehli?ka(捷克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主持了會議。共有來自世界南北半球的48位學者(包括加拿大、阿根廷、中國)分享了露西的演講。中國“自產食蔬”國際課題的參與者也一同分享。 “尋找可持續食品供給:無形的地方、平凡的踐行與不同尋常的想象”,這個主題很具有吸引力,因為無論何時何地何種人群都離不開食物的供給。 露西的演講便從這里開始。她在演講中介紹了她正在進行的科研調查,包括歐洲共同體成員國以及東歐各國的研究數據,并從“社區種植、生態保護、社會教育、食物生產與收獲,以及城市文學風格的創新”等多方面展示了對“無形土地”的利用,這種種植勞作實踐本身的平凡與非凡,以及帶來的生活實踐和思想(理論)創新的若干想象,也包括質疑。露西的PPT圖文并茂,要點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有十余位聽眾參與了討論,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交流平臺”發表了看法。大家表達了對研究者的感謝,對這個看起來“平庸與平常”,甚至是人們“視而不見”的這一領域做了深入淺出,卻發人深省的學術論證。給“可持續發展”這一全球化目標賦予了新的思想含義,尋到了“便捷”的參與路徑,同樣也對改善生活與精神品質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與樣本。 筆者通過“線上提問”平臺提交了三個問題:第一,根據聯合國氣候組織的數據,未來人類可能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那么,悄然的可持續發展如何解決水資源問題呢?第二,悄然的可持續是否受到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第三,悄然的可持續與社會生態學之間在哪些方面有關聯性? 很快,皮特通過電子郵件對三個提問做了回復。 皮特首先說:“你問了一些最棘手的問題……”(You asked some of the toughest questions……) 不過對前兩個問題還是做了認真的回答。對于第一個問題,他說:“悄然的可持續是非正式食品行為的標簽(自我供應、分享等)使我們能夠將這些做法的學術知識帶到有關可持續糧食系統的更廣泛的辯論中,并倡導將可持續性概念擴展到其通常的意義之外(反思由環境和社會的積極成果價值轉變導致的行為動機)。因此,悄然的可持續本身大概不能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但可以成為節約用水和節約用水管理行為的靈感來源。我們沒有對此進行明確的研究,但我們知道許多家庭食蔬種植者用雨水灌溉他們的花園,他們用水罐儲存雨水,這是一種節約用水的方法等。我們還知道,在城市中,花園種植是生物多樣性的“島嶼”,具有涵養水的功能,相比之下它們也起到城市降溫的作用(花園場地在夏季比周圍地區涼爽得多)。 皮特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頗費筆墨,讓我了解到了很多學問。首先,我第一次聽說馬克思生態思想中提出“新陳代謝斷裂”(metabolic rift)的概念。(說來很慚愧,搞了這么長時間的自然辯證法,還不知道馬克思生態思想中的“代謝斷裂”概念,對馬克思文本的理解太膚淺、太片面。)他解釋說:“早在150多年前,馬克思就研究過食物的生產、分配和消費問題;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擴張和伴隨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城鄉之間營養循環鏈和人與自然代謝關系的破壞,以及農村生產者和城市消費者加劇了土壤流失多種因素導致自然生態“新陳代謝”的斷裂。他借用了化學名詞“新陳代謝”試圖尋找經濟與環境的平衡點。后來環境社會學家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擴充和豐富了這一理論。“悄然的可持續”概念的提出與這些理論有相似性,但不是發源于此。我們注意到接受“悄然的可持續”觀點的人,他們更無私,與他人分享食物和技術訣竅,比其他人更關心環境保護,是一種社會多樣性和包容性的實踐。 對于第三個問題:“悄然的可持續性與社會生態學理論有什么關系?”皮特做了如下的回答:“正如你所注意到的,我試圖回避這個問題(同時不排除討論),因為我不知道社會生態學的理論。你能把它的支持者的名字或者更多的信息發給我,我會查一下,然后考慮你的問題嗎?” 我在回復的郵件中介紹了社會生態學家、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詹姆斯·奧康納和歐洲學者亞歷山大?格里戈里耶維奇?斯捷格尼的文獻,以及歐洲學者出版的Green Europea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in Europe in a Historic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Published by Routledge Press in 2017. 人類真是聰明,大流行疫情看似在中斷人們的思想交流,然而技術發明太給力,通過webinar 人的交流仍碰撞出燦爛的火花。 我與皮特相識于2018年在斯洛文尼亞新戈爾察主辦的國際會議上,共同的環保理念,讓我們走到了一起,并決定合作研究。2019年初他和他的同事托馬斯曾訪問中國,并開啟了中國“自產食蔬”的問卷調查。2019年10月中國八位學者應邀訪問捷克共和國社會科學院,并在那里進行了學術交流。 ?“自產食蔬”的概念在英文中有不同的表述,比如:home grown food/Food self-provisioning/garden planting/ informal food practices/ urban agriculture等。在中文中也有不同的表述,諸如:種自家菜園子、種自留地、房前屋后種植等。不言而喻,“自產食蔬”就是在自家所屬的土地上種植果蔬。對于具有五千年農耕文化背景的中國人來說對此行為早已“熟視無睹”了。倒是在城市化背景下舊風習熏,許多人家利用陽臺、街角、社區荒廢土地加以種植。其中的好處:第一是種植綠色食品,以解“糧食安全之憂”;二是食用方便;三是可以有效地利用閑置的土地;四是閑暇時間有了“用武之地”,既收獲果實,又可以頤養性情且可活動筋骨等等。 其實這個“人類歷史現象”一直在延續,只不過是工業化解決和滿足了人的“果腹”問題,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行為的“正當性”與傳承性,以及人與自然存在的倫理關系。 在歐美國家,有關“自產食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之初,而近20余年,“自產食蔬”的研究已經成為歐美“綠色發展”一顆耀眼之星。順便說一點,中國學者與歐美學者在選題上的不同:中國學者往往講求高、大、上;歐美學者常常小、精、尖。因此,這類選題在中國學術圈似難登“大雅之堂”。 皮特·杰立卡(Petr Jehli?ka)英國劍橋大學地理政治專業博士畢業,作為這個項目的主持人已有十余年的歷史,正在成為這一領域在歐洲的領軍人物。悄然的可持續性(Quiet Sustainability)這一概念來自東歐國家花園種植的豐富經驗,由皮特于2005年發文提出,意即:代表了旺盛的、吸引人的、社會包容的、易于接近的、甚至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經濟行為和社會生活,是一種新的文化標簽。 我們參與這一國際合作課題研究,既是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回應,也是有回顧與梳理中國農耕文明遺產的打算。 ??? 按照皮特的計劃,下次討論將于2020年12月16日舉行,由Petr Jehli?ka(捷克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講。主題:如何從“西方視角”解讀東歐非正式食品實踐,以及如何理解某些知識能或不能成為理論。 第三次討論的時間是2021年1月13日,由Petr Daněk(Masaryk University)主講,內容是根據奧地利和捷克2020年的調查結果,討論非正規食品自我供應和分享的空間,特別關注養護和多樣化經濟問題。 皮特還將邀請中國學者在這個討論空間分享中國學者的調查研究成果。
附件4:
附件5: 英文版《大百科:中國文化傳統》(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由Taylor & Francis Group出版 英文版《大百科:中國傳統文化》(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日前由英國著名學術出版機構Taylor & Francis Group 出版。 《大百科:中國傳統文化》(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第一卷本共收錄:建筑、農業、蜜蜂、京劇、龍舟、佛教、書法、粵語、粵劇、俗語、中國畫、孔教、教育、八段錦與五禽戲、刺繡、占卜、柔術、手工藝、昆曲、休閑、皮影和太極拳共22個詞條,總計約28萬字。由香港明愛學院人文與語言學院院長、教授Chan Sin-wai主編。共有24位中、外學者參與了撰寫,幾乎所有撰寫者都有跨學科文化研究的背景,因此,對這些詞條的闡釋有了別樣的意蘊與風格。 盡管大部分作者是外國學者,但對中國文化史料的運用和引介都十分的詳實,甚至附注了國外研究者的作品,使得每一個詞條的歷史依據、歷史線條、歷史邏輯都很豐滿、清楚,文后都附有參考文獻索引;突出了文化傳統大百科的知識性、人文性、嚴謹性、準確性、簡潔性、門類廣泛性、文獻性等特點。 《大百科:中國傳統文化》是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傳統、中國文化歷史、中國文化多樣性一本難得的好書;是中國學者了解西方學者如何闡釋中國文化傳統與研究方法的重要讀本。筆者為該卷本撰寫了“休閑”一條。 據Chan Sin-wai教授的計劃,馬上他將組織《大百科: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卷本。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國際標準書號: 978-1-138-21115-5(hbk) 978-1-315-45349-1(ebk)
|
|
金昌市| 磐安县| 滨海县| 龙泉市| 新平| 上林县| 广昌县| 西林县| 长沙市| 天峻县| 梁平县| 临海市| 浦县| 宿州市| 磐安县| 凤山县| 舒城县| 南澳县| 丰顺县| 新龙县| 霍城县| 克山县| 汉阴县| 高清| 砚山县| 股票| 乌拉特前旗| 独山县| 沾益县| 阿拉善左旗| 宜君县| 扶沟县| 永济市| 嘉峪关市| 疏勒县| 德阳市| 孙吴县| 武夷山市| 辽宁省| 德清县| 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