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中國休閑研究網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變動的生活與變動的藝術 ——觀“藝術展覽”有感 馬惠娣 (2020年12月10日)
北京民生現代藝術館正在舉辦以“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為主題的展覽。 “大雪”時節的北京,天挺冷,還有風,更顯得冷。長達近一年的疫情更讓人內心蕭瑟。值此之際去欣賞藝術,較之以往有了特別的意義和感受。 北京民生現代藝術館的建筑很有藝術范兒,據說飽含著眾多建筑設計大咖們的最新理念。地處“798”藝術區,北京新文化地標地。外地人,乃至全世界都知道。到這兒來“打卡”,既時尚,又有品位,當然也是一個不錯的消遣選擇。藝術可能是當代青年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在變動的中國藝術中成長,也推動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標新立異”。 進入展廳,人比想象的多。青年人頗多,有的看似是情侶,也有閨蜜們、或“哥們兒”在一起。他們個個穿著鮮亮、時尚、浪漫、前衛,可謂是俊男靚女。年輕女孩子們都著淡妝,一個比一個漂亮;男青年們大多也是衣著整齊——有休閑的、有精致的、有典雅的、有炫酷的,幾乎都是文藝青年范兒。他/她們“人手一機”,做出各種造型相互拍照——記錄歷史、創造歷史、綿延歷史。 看此情景,不禁想起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歲月”。五十多年前,我穿了一條黑灰小格的薄呢褲子,竟被人稱為“資產階級臭小姐”。所以女孩子們都要變成“鐵姑娘”,灰、黑、藍、軍綠是當時的“流行色”。僅僅五十年,現在“青年的模樣”已天翻地覆。怎不感慨“流動的生活和流動的藝術”。 展覽主要以圖片、視頻、書籍為主,些許的雕塑和畫作(是否真跡不得而知),其中有吳冠中于文革期間的“長江萬里圖”長卷畫作,還有一幅陳丹青的“藏民”,其他畫家不太熟悉。展覽雖然沒有什么“高、大、上”的展品,卻在平實中記錄了或者說重現了近五十年中國人的生活變遷與審美情趣。
大廳內,一群成年學生在一位老師的帶領下,駐足在陳丹青“藏民”的畫作前講解著,說是陳丹青早期的作品。特別介紹了油畫對光線的運用很重要,也很考驗一個畫家的功力。那群學生看上去聽得也蠻認真。想來可能他們是學藝術的。 那幅題名為《看電視》的油畫,立刻把我帶入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歲月。那時中國人剛剛有了電視,誰家有了電視(僅僅9寸或12寸的黑白)都會引來鄰家孩子們安靜地聚集在一起的時刻,沒有誰家會拒絕。
(畫作:《看電視》) 我的第一臺電視是我的一個叔伯哥哥,當時他是鐵道兵某師師長花了大約五百元,給我買了12寸的電視機,一下子讓我的日子進入了“萬元戶”的水平。當時我的月工資34塊錢。那一年是1979年。 當時我的單位也有了一臺20寸彩色“日立”牌電視機,每天主要節目是由當時的北京外國語學院鄭培蒂老師講授英語課程,我的英語就是通過電視跟著鄭培蒂老師學了兩年,并獲得了“英語單科畢業證書”。鄭培蒂老師端莊、優雅的形象,以及字正腔圓的英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鄭老師現在在哪里? 還有一張《母親》的油畫。畫家選擇了母親立于老舊廚房中背影這個視角。站立于畫作前我不禁淚水流出,想起在兩年前過世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勤儉持家”的楷模,街坊鄰居都是這樣夸獎她。最深的記憶是,在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許多家庭缺衣少食,而我的母親靠著勤勞節儉讓我們七姊妹沒有挨過一頓餓,而且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有一身新衣褲和一雙新鞋子擺在每個孩子面前。這些活計都是她平日里下班之后悄悄做的,過年之際給孩子們驚喜。每逢學校春游還是秋游,母親都會蒸出“紅糖大饅頭”,外加一個雞蛋給我們帶上。我們姊妹都受母親的影響,從十多歲起,開始分擔母親的家務。我記得我每天做晚飯時,每頓飯的米要用稱稱,不能多,秤桿是平的。母親過日子的計劃性、節儉性、儀式性、體面性也塑造了她的孩子們日后的品格。 這幅《母親》的畫作真實、平實、素樸,畫面中出現的高壓鍋記錄的應當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廚房,看了倍有代入感和親切感。作品還原了生活、還原了歷史,升華了藝術感染力。
(藝術家的作品《母親》)
(照片說明:左圖,我母親晚年給我縫補破了的舊被單;右圖是母親年輕時的照片)
另外的幾個視屏也吸引了我,其中一個視屏播放著一個“藝人”(似文物修復師)在修復一面破碎慘烈的鏡子,將那些碎片一點點、一片片地拼接在一起。那是何等的耐心和耐力,又是何等技藝和技巧讓“破鏡重圓”。我立刻肅然起敬——這個技師、這個職業、這項藝術。這個視頻傳遞了一種信仰:這個看似枯燥的工作坊里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力、專注力、持久力,這是所有“成就”的發源地。張張揚揚、熱熱鬧鬧、熙熙攘攘注定的只是“名利場”,怎能鍛造出藝術大師!
那個釋放著激情的、天性的、本能的一群兒童在一片草地上狂野奔跑踢足球的視頻也很打動人心。那是記錄了在非富裕時代、在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蠱惑、在沒有“課外補習班”的背景下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在無邪地玩耍。那是生命內在的活力,是噴薄欲出的活力,是尊重人性的活力,是自然生長的活力,是一個社會充滿信心的活力。發出這些感慨,的確是對眼下社會、學校、家庭、家長對今天兒童成長表達的質疑。人們被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所誤導,甚至是愚頑地持續著。這背后究竟是一種什么邏輯鏈條?是一個什么“推手”讓人“鬼使神差”? 展覽有六個部分組成,包括:時間/空間,生命/身體,日常生活、物質、情感、表演。展覽本身也是一場實驗——一個有無限變化可能的探索與實踐;一個將展覽本身作為藝術作品不斷生長的理念。用藝術家們五十年的積累表達綿延的每一個歷史瞬間,充滿了天分的創造力和專注的精神力量。尤為可貴的是藝術和藝術家們放下身段,去關注日子、生活中的細節和小人物的斷面、瞬間。揭示了生命、身體、時間、空間、物質、精神相互的依存性;揭示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影響生活、影響人性、點燃審美力量的內涵之意。 藝術的力量從來都強大! 歷史讓我們看到了變化,也讓我們反思一些變化中的隱憂。
當天,正在舉行一個題為:“何謂生命,何謂身體”的學術討論會。這兒聚集了約有二三百人,主要來自于學校的學生。演講者來自清華、北大、人大、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高校或科研機構的教授與專家,聚焦于藝術、哲學、人文學科等領域。每個人的演講大約二十分鐘,演講的視角各自不同,給出的立論、論證、文獻也不盡相同。 從知識點來說,還是有不少收獲。比如二十多年前我就知道梅洛·龐蒂的些許思想,今天才知道他有“身體的空間性,空間的身體性”的論述;奧尼爾提出“五種身體”理論:世界身體、社會身體、政治身體、消費身體、醫學身體;阿多諾關注特殊環境中的身體反應(思想禁錮的結果、疼痛折磨的身體),與社會進步的關系;伊格爾頓認為所有的美學都是生命美學;斯奈德提出“精神性失明”,身體空間與自由的關系;德勒茲的“情感是涉及動態與生成”,而且有一本專門的著作。我還知道了關于“生命”與“身體”在藝術家眼里創造出了的一些名詞:諸如:器官、形象、節奏、生命流、表現力、身體的恒在性、通過藝術生成等等。 毋庸置疑,不同的學科對“生命”與“身體”肯定有不同的解釋路徑,關鍵問題是“自圓其說”,并能“站高望遠”,提出自己的新見解。尤其搞藝術的,思想一定獨立而自由,不能照著說、跟著說、接著說、重復說、片面說。 我對其中三個觀點有質疑:第一疑點:“古希臘哲學遮蔽了身體”?對此,我并不認同。古希臘的雕塑歷經幾千年,現在仍無法超越,這源于希臘人對身體最好的理解,并促進了希臘哲學大發展。第二疑點:“身體是在近代被西方藝術家所關注”?這個問題更有點懸,古希臘栩栩如生的雕像——血管,甚至毛細血管,肌肉、骨骼、皮膚的褶皺等等;文藝復興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已經運用了“身體透視法”。似乎不用我多說什么!第三個疑點:“中國哲學里沒有身體的位置”?這個問題似乎也過于牽強。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中有“體悟”一詞,強調人的身體存在是通過行動、踐行中的觀察、體驗與思考,而達成(或者說產生)信仰、價值、靈感、動機、審美的視界,“身體力行”、“身心共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獨有韻味。中國詩詞與中國畫就有這種特征。特別是“大寫意”,都是“神形兼備”、“身心共在”。流芳千古的詩作與畫作創造了永恒,跨越了時空,延展了不羈的靈魂。 “何謂生命”、“何謂身體”,心靈與魂魄若不到場,那不僅是身體的哀傷,也是藝術的哀傷。 喔,這是在“大雪”季中一個被藝術包裹了的溫暖周末。
(2020年12月12日完稿) |
|
阿合奇县| 灵石县| 洪雅县| 泉州市| 阳新县| 时尚| 措勤县| 疏勒县| 榆林市| 报价| 潼关县| 通渭县| 五原县| 山西省| 鹰潭市| 仁化县| 宁阳县| 永吉县| 清徐县| 宁国市| 陈巴尔虎旗| 从江县| 仁寿县| 镇赉县| 富民县| 余姚市| 宜昌市| 青龙| 安溪县| 高邑县| 汕尾市| 比如县| 会同县| 迁西县| 安庆市| 射洪县| 淄博市| 离岛区| 朝阳县| 长武县|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