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中國休閑研究網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成長的藝術·藝術的成長:方李莉朱陽對話》序言 馬惠娣
方李莉與朱陽是母子。媽媽是中國藝術人類學的領軍人物,兒子是正待“破繭成蝶”的青年藝術家。 據我所知,她們的《對話》醞釀了七、八年之久,一直是在進行時。方李莉多次與我談到,她的許多學術靈感常常來自于與朱陽平日的對話。如今正式出版《對話》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我熟識朱陽有二十年了,亦見證了他的成長。 在這部《對話》中,朱陽是主角;媽媽是“新思想的助產士”。《對話》采用了蘇格拉底的答問方式。對話氛圍隨意、自由、沒有羈絆,可謂形散而神聚。呈現了有關家庭教育的別樣樣本,從中洞見母子藝術世界中的哲思,以及“孩子”的成長史。 我認真地讀了她們的《對話》,心生一種無名的激動與感動。 激動,來自于朱陽在對話中所表達的對人性、文化、歷史、未來所作的坦誠、真摯與敬畏的思考。中國有句成語“抱樸守拙、訥言敏行”,而“訥言敏思”更符合朱陽的品格和一貫的氣質。 也許讀者渴望知道朱陽的品格與氣質是如何形成的?在我看來,有天賦秉性,也有一種天生的“另類”思想意志,讓他走向曲徑通幽。朱陽曾就讀于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學業中的數學、物理、生物等科目是他的強項。他從小對藝術世界充滿了熱愛,各種美術輔導班都難以提供他創作時所需的感動與激情。唯有在他五歲時參加中央電視臺兒童美術競賽中在拼接了幾張的畫紙上臨場揮毫畫出的“大將軍”刻在了腦海中,是那樣地無拘無束、任意瀟灑地完成了畫作,并最終獲得了金獎。這次經歷為小小的朱陽種下了一顆“自由的種子”、“不羈的靈魂”。因此,高中一年,他便獨自踏上了英倫。 在英國他就讀于倫敦大學學院傳媒設計專業,這個專業在英國排名屬前三甲,每屆學生錄取比例很小,朱陽依靠實力“馬到成功”。一方面得,益于英國學校對人才遴選的“慧眼”;另一方面得益于朱陽長期扎實的學業功力。 博大精深的英國文化藝術給了他極好的精神養料,助推了他對文化與藝術探究的渴望。與一般留學生不同,朱陽在八年留學期間,其業余生活都是泡在了英國各類藝術館、博物館、圖書館,以及遍及倫敦之外的小城與田園。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呈現在技術世界里的藝術作品,讓朱陽沉浸在對真相與真理、現實與虛擬、歷史與未來、文化與生活、情感與故土、西方與東方等各種認知維度的邏輯鏈條的梳理中。 他在學業之外,還自修了天體宇宙、人工智能、復雜系統、博弈論等方面的書籍,給他的知識結構中增添了編程思想和計算思維,這讓他心中的藝術世界綻放了更多夢幻般的圖景。自然地張開了想象的翅膀。 每次放假歸來,他都熱情地參與母親的藝術人類學田野考察工作。所達之處,會留下他眼中的人、人情、人性、鄉土,以及混雜在一起的莫名糾結。他在苗寨拍攝下的那張“躲在門縫里睜大眼睛向外看的小女孩”讓他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在于虔誠與謙卑、純真而善良;也讓他對藝術的感性與理性有了重新的定位,更是啟迪了他對跨文化探尋人性、社會、藝術的使命感。 這些是他建構“走向未來文化模型”的原動力。 用朱陽自己的話說:他“是在漂泊與遷徙中成長”。這也是讓我激動的一個原因。“漂泊與遷徙”,在很多人看來,這是“無根浮萍”的人生狀態——不定,游離,難盡人意。可是,之于朱陽,“漂泊與遷徙”,恰恰成就了他博觀約取、“鬧中取靜”的精神格局。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閱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書籍,豐富了情感,積累了理性,淡定了心跡,收獲了學識。 激動,還在于朱陽在吸吮中西文化過程中,秉持獨立思考、獨樹一幟、獨辟蹊徑的探路理念,且不仰人鼻息,不厚此薄彼,不盲目崇拜權威。在博覽群書中培養了跨學科、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維方法,提升了他的審美情趣、藝術表現力創造力,以及對未來文化描摹的能力。 我還激動于朱陽在成長過程中,他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對他從小和“青春叛逆期”表達出的個性、特性、叛逆性所給予的尊重、理解、包容、寬厚。不像許多父母將孩子的個性、特性,甚至將創造性、正當性匡正或扼殺在“萌芽”中。母子倆的對話持續了七、八年,表明了母親在聆聽孩子的聲音時,是一種平等的姿態、尊重的姿態、欣賞的姿態。教學相長,互為成長。母子《對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值得每一個家長照鑒內心,且叩問與反思。 感動,是我閱讀《對話》與朱陽著《走向未來文化模型》兩本書后一個快速的心理反應。什么感動了我?朱陽追求的藝術之路! 我不是搞藝術的,但藝術作為一種有形的和無形的形態與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打動人心,并與人產生情感與心靈共鳴,那是藝術的真相。尤其需要藝術家的精神境界與高超的自我創造有完美的結合。 我知道,藝術強調個體意義上的創造實踐與審美性經驗,雖然它的價值前提在于系統的知識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并通過審美及學養訓練而實現向藝術家的轉型。但藝術的領域并不著力學科意義上的規范,也可以不完全依賴于學科共同體所達成的群體共識。如此這般也必定會給每一個“化繭成蝶”的潛在藝術家增加許多選擇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在這方面,朱陽是讓我感動的——抱樸守拙、大道至簡、訥言敏思,走自己的路——既是他的藝術路徑,又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 在這兩冊書中,他多次反思道:在我們的教學中將藝術與哲學脫離于其他課業之外這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即便是進步也是蒼白的、僵硬的、粗鄙的、無法打動人心的。從中看到他對“通識”教育的渴望,似乎也是對當下國人教育中的極端功利性的一種敲擊。 我還感動,朱陽敢于以自己的方式挑戰傳統,質疑權威,帶有些許狷介之品。立馬讓我想到了“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古訓,現在的人們又補上了一句“后浪被拍死在海岸上”,雖有點戲謔,但也是一種客觀規律。想不被“拍死”,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綻放思想的花朵。所以在讀完朱陽的《走向未來文化的模型》一書后,我即刻寫下感言:“朱陽所著《通向未來的文化模型》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探索人類文化的未來,不僅孕育了新知識的萌芽,也給了我們方法論的新視角。這對我們習慣于思維定式,習慣于循規蹈矩,習慣于安穩“窠臼”的研究者來說是一個很大啟迪和挑戰——我們不能總是“接著說”、“照著說”、“重復說”、“引入說”。《通向未來的文化模型》中的“三維文化模型”帶給我們的不止是描摹一個認知未來的文化圖景,更是對傳統學術理念的拷問與反思。” 這是在感動中的感性表達。說來很有趣,當我被感動后,我開始嘗試著體會和欣賞京劇加搖滾的音樂,嘗試著理解和欣賞畢加索的抽象畫作。而反思了過往的“拒絕”。 當然,朱陽與媽媽的對話,以及他的“文化模型”并不意味著完美,或是無懈可擊,但卻值得我們去期許他以鐵杵磨針的精神探索文化的未來,至少提供一種新的認知路徑。 我突然想起來,一百多年前,當德國的出版商打算出版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一書時,經同行評議后并未獲準出版。然,日后這部書卻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的科學觀、自然觀、方法論被過去一百年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所檢驗,并證明了這本書的遠見卓識。 方李莉在《對話》中把自己定位于配角,一方面可見媽媽對兒子的尊重;另一方面也給了我們重要的提示——交流的平等性、循循善誘性。事實上,“思想的助產士”不僅需要過人的術業,且需要一種開放與接納的胸懷,無論對誰!從藝術人類學的角度說,朱陽不是一個最好的研究對象嗎! 像書名一樣,母子倆在藝術中成長,在成長中擦亮人類藝術這盞明燈。
(2020年4月3日)
該書已由山東畫報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見封面)
|
|
平罗县| 喀喇沁旗| 昔阳县| 丘北县| 马尔康县| 黄龙县| 石景山区| 兖州市| 南昌县| 奉新县| 苏州市| 清新县| 肥东县| 青阳县| 监利县| 信阳市| 芮城县| 那坡县| 武穴市| 洛浦县| 嘉荫县| 都兰县| 囊谦县| 葵青区| 鄂托克旗| 运城市| 昌图县| 扬州市| 黔东| 海丰县| 武宁县| 北票市| 西乌珠穆沁旗| 新密市| 金门县| 花莲市| 辽中县| 泸水县| 金堂县| 会同县|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