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中國休閑研究網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我給文章做出評價和(打分):
一、我的審讀原則:(1)抽驗方法:抽檢式、隨機性、參考其他平臺的同類型文章、注重科學精神、思想、方法、道德、倫理;(2)評價標準:選題新穎、知識性與趣味性、時效性與即時性、語言通俗易懂、思想與方法嚴謹等。 二、作為“XXXX“項目的評議人,我的感想很多: 首先,“XXXX“是國家級的科學傳播平臺,在一個融媒體和自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感覺它的”聲音“不響亮、不權威、不即時,也就是說,在科學傳播中我們的影響力有限。我一般是在審讀每篇文章時,再去查找同類的文章作比較,包括首發時間、時效、闡述和揭示的內容、先進性、文字感染力、受眾情況等等,這是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 其次,“XXXX”應當扮演“拉近公眾與科學距離”的角色,這也是科普(科學傳播)的本質屬性,既要要有科學技術的知識,也要有科學精神、思想、方法、邏輯等,并有能力將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融合在一起。科普并不是讓所有人都成為科學家,而是培養所有人都具有嚴密的思維推理、邏輯自洽的知識認知,判斷是非、求真務實的能力,實事求是、堅持不懈的信念、懷疑與質疑的精神,不走急功近利、投機取巧、虛張聲勢、嘩眾取寵的歪路。 在我審讀的一百五十余篇文章中,大多“只有學術陳述和技術介紹,卻缺思想文化精神”。把專業交流或知識介紹放到這個平臺似乎不妥,因為專業內容可以是“科學共同體”、或科學團隊中交流與討論,以利于專業的發展。在如今學科高度分化的今天,極少人能掌握各學科的學問。跨學科的重要性,其中強調科學技術如何放在人文環境中,故而使人明白“科學與我們每個人都有密切的關系,未來既可以成為科學家,也可以是各種工作崗位上嚴謹的匠人;尤其能夠吸引青少年對科學的情趣、好奇心、專注度。 很遺憾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文筆生動、思想內涵深刻、具有吸引力、調動興趣和好奇心的文章很少,也許因為這個緣故“XXXX”閱讀量較小。 第三,“XXXX”在服務宗旨、組織建設、隊伍建設、作者建設、組織者本身的業務水準等存在各種考慮不周。比如受眾群體是誰?遴選文章標準何在?創新原則是啥?等等,這些問題影響了權威性和高質量性,當然,傳播力量、力度會受影響。 第四,既然“XXXX”扮演“拉近公眾與科學距離”的角色,它首先應當影響青少年群體,從小給他們播撒科學(精神、思想、方法、道德、倫理)的種子;調動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讓他們成為將來有文化素養的學人、匠人、職場人,甚至普通人。而我們所提供的文章要么過于深奧,艱澀;要么“小兒科”,多以技術理工面孔出現,而缺少生動活潑具有人文吸引力的文章和文筆。 第五,“拉近公眾與科學距離”應當成為“XXXX”首要要旨,那么需要它有親民性、公共性、即時性、及時性、趣味性、人文性、審美性、兼容性、跨學科性和可參與性等等屬性,用這個標準來衡量“XXXX”還有很大的距離。 第六,“XXXX”需要逐漸形成一個文理兼容、思想并包、科學與人文共備的作家隊伍,但是目前情況不明朗。應當鼓勵更多的大家加入“XXXX”的隊伍。
我認為在過去十個月中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文章有幾篇,意味著我給他們的工作(文章)打分(二十分制):
二十分的文章 “韓啟德院士談科普作品”一文非常好,但是在“XXXX”中未出現。
十八分的文章:(肯定有遺漏) 1)2022年12月25日前沿欄目:語言如何詭異地影響我們的時空感知?思維 時間 影響 語言 08:45 利維坦(點評:這篇文章是新書引介,很有趣,具有啟發性,語言流暢、易懂,具有專業性、前沿性。) 2)探索永恒:哥德爾和愛因斯坦,原創,科學家,2023-06-24,返樸(本文原刊發于《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0年12月號)(點評:轉發文章,將科學家的科學方法、精神、合作、友誼等與人文文化結合在一起介紹給讀者很有必要。發表于三十多年前的文章“探索永恒:哥德爾和愛因斯坦”很好。) 3)聽CheapGPT聊流浪氣球 原創 科學2023-02-17返樸(點評:此文通俗易懂地介紹了“流浪地球”,講解了物理的基本知識,特別是把ChatGPT的英文縮寫意思完整地介紹出來,全稱是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聊天生成性預訓練轉換模型”。另外,作者的語言輕松流暢,敘述結構合理,沒有裝腔作勢,所以引人入勝。) 4)北京理工大學黃佳琪對“綠色低碳新風尚—大改變從小電池開始”,五分鐘的視頻講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對鋰電池的研發、進展、面臨的技術難點、廢舊電池的再利用、再開發等問題有較全面的闡釋。折射出作者的科學精神。對這個領域的研究有了較全面的理解。 5)警惕!智能手環變成“數字手銬”,很多人都被迫做這種事……2023-8-21,XXXX(點評:這篇文章很不錯!文章所指出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其特點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傷害人和控制人的行為,為典型的“技術繭房”效應。作者提示:“大多數自我跟蹤設備都是商業產品,它們受以數據為中心的利潤驅動,并把用戶們塑造成一個高效、負責任的消費者”是一個假象。作者以多篇參考文獻為基礎,論理有理有節有調查。) 6)? 為何夸大人工智能是對人性的貶損?2020-4-6,利維坦(點評:作者利維坦在文章中介紹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維特根斯坦對人類的心靈、意識、語言等諸多方面多人性的剖析,指出的:“整個現代世界觀是建立在所謂的自然法則是對自然現象的解釋的幻想之上的。因此,今天的人們止步于自然法則,把它們當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就像上帝和命運在過去的時代里被視作神圣不可侵犯一 樣。古人的觀點更加清晰,因為他們有一個公認的終點,而現代系統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好像一切都得到了解釋。”從哲學的高度預見到AI技術剝奪人性的本質特征,十分深刻。這是我看到的最具有科學理性精神的文章之一。科學傳播在普及科技進步的同時,也需要反思它將帶來的問題。) 7)人類壽命最多只有150歲,意識可以通過數字化永生嗎?星空計劃 2023-04-04(點評:葉盛教授通過八分十六秒的視頻解說“數字永生”十分精彩。對“人有可能永生”的問題從生物學、腦科學、意識、情緒、理性等多視角進行了剖析,對計算機的局限性做了充分且有據的說明,做到了深入淺出,語言暢達,邏輯縝密,凝神聚力。得出的結論符合人這個類的基本屬性。看得出葉盛教授學術造詣高,且認真負責。我在看視頻時被深深吸引,收獲很大。難得!)(找到了這篇文章,現在補上。)
十五分的文章: 1)科普圖解 | 邁向無碳未來 氫能源離我們有多遠?2023-07-15,人民網科普,原創(點評:該文選題好,指出了氫能源對實現“雙碳”目標的意義,同時看到了這項技術在提取、貯存、利用上的難度和費用高昂的問題。遺憾的是,作者在調動閱讀者的興趣和進一步參與探索的動力上,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如果把氫能源在研究過程中的具體技術路線,以及與其他學科相交織的可能性畫龍點睛地介紹出來,將不失科普文章的魅力與影響力。此文難說是“原創“!) 2)農史研究的創新之作 ——評李昕升《明清以來美洲糧食作物經濟地理研究》,2023-8-11,南瓜博士(點評:這是一本書評,介紹了書作者的研究視野、方法、范式,融微觀研究與宏觀敘事、全球視野與中國視角于一爐,既不落傳統范式的窠臼,也不偏于狹隘走向極端;描繪了玉米、番薯在中國的傳播路徑,清晰了明清以來美洲糧食作物經濟地理,可見“小作物、大歷史”,值得一讀。) 3)國產芯片為啥難開發?7nm 芯片又是啥?2023-9-15,混知(點評:這篇文章有趣生動、圖文并茂,引人入勝,一究到底。對芯片做了系統的梳理,十分清楚。很好的傳播形式。) 4)【二十四節氣話農事】秋分:秋澄萬景清,稻熟天下足,2023-9-23,光明三農,原創,秋分 節氣 農事(點評:視頻講解,制作精良、內容豐富、言簡意賅,5分26秒把“秋分”時節的歷史、自然、文化、風俗等緣起講的清清楚楚。) 5)科普圖解|向鹽堿地要食物,都有哪些招兒?6:26,人民網科普,原創,大國農業 中國農民豐收節(點評:很重要的話題。通過四個篇章,六張圖片把鹽堿地的概念、在我國分布情況、改良措施、收到的效果介紹的系統、清楚。不錯!) 6)“世遺”“非遺”“農遺”……細數文化遺產里的中國茶,2023-9-20光明三農,原創,普洱茶 世界遺產 云南景邁山,光明三農(點評:圖說“世遺”“非遺”“農遺”……,讓人增長很多知識,辨清了三種“遺產”的區別。早知道了我國已有14種茶獲得了不同類型“遺產”中的殊榮,中國茶的厚重與獨特可見一斑,作者梳理得很清楚,值得稱贊。) 7)科學普及 | 古老備荒作物 今日煥發“新生”——對話蕎麥專家周美亮2023-9-19,中國作物學會,原創,科普 蕎麥(點評:這個話題很好。蕎麥是人類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在當今尤其受到營養學專家的青睞,也受到人們健康飲食方式的選用食物。蕎麥燕麥專家在這里用專業精神,大眾語言把蕎麥的歷史、特征、演化過程、營養元素以及正在研發的新品種講解系統而清楚。如果能把改良品種與野生的品質區別介紹出來就更好了。) 8)【智惠農民】農業強國光明談:悠久農耕文化,潤澤農業強國 原創2023年1月5日-19日XXXX(點評:作者系社會科學院研究學者,從文化角度介紹農耕文明以及家風的文化傳統,主張以“半為儒者半為農”的文化價值傳播吸引當代人才的回歸,喚起人才對農耕文化價值的認同,為鄉村振興貢獻文化力量。文化視角的科普值得鼓勵。)
其他的文章十分,或以下(一孔之見)。
我曾重點批判若干文章,比如: 1)征服月球的壯舉:我國載人登月面臨的4大挑戰與技術突破,2023-07-20,XXXX(點評:我首先震驚于本領域的專業人員,“XXXX”出品的文章,居然使用“征服月球”違背常識的題目。“征服“一詞在漢語詞典中被解釋為:①人類用暴力、武力、強力或勞動手段制服對象,使其接受、服從、順從等等含義。而在如今全面反思人類與自然、萬物、太空、星河等領域的占領與征服意識的背景下,正在批駁與反省“人類中心主義”的行為。這樣的題目嚴重違背了“萬物生命共同體“的原則。人類發展進步的歷史表明,人類不僅沒有征服了自然(地球),而且,目前正在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僅僅“氣候變化”和“疫情大流行”已經威脅人類的生存前景,這種教訓直觀而深刻。有些事可能被征服;但是,地球、月亮、星空、太空人類是無法征服的。我們只能去探索、去接近、去了解,以滿足人類更多的好奇心,并與它們友好相處。如果科研和科普工作者的文章,或者是科普工作組織者對探索未知領域還有“征服”的意識,那么,我認為是沒有資格去推動“科學走向公眾“這項偉大的事業!強行要做,也只能誤導公眾,誤導年輕一代。文章題目”征服月球的壯舉,面臨各種挑戰與技術突破“難道不是自相矛盾的嗎?又何談征服壯舉呢?文章談了四項技術需要突破,即使在2030年我們的技術突破了,也不過是去月球”溜達“一下而已,至少在未來五十年,甚至更長遠,但不是征服!) 2)中國科學家新成果!有了這種材料,再也不擔心沒有水喝了?2023-9-22,XXXX,(點評:這文章的題目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為淡水匱乏困擾著人類,尤其中國是一個嚴重的缺水國家,僅為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水平,如果解決淡水處理技術,那真的是造福人民生活。但據我所知,多年前中東地區曾經有海水淡化處理技術,可是造價太昂貴了,似乎也未得到普及。這篇文章提供的“有了這種材料,再也不擔心沒有水喝了“,有幾個問題沒有交代清楚,首先這項材料技術的研發到了什么階段,與國外的材料技術相比有哪些新突破?其次它的應用范圍有什么限制和要求?第三距離到實現成果轉化還有多遠多長的路?第四這項材料技術的成本有多大,會不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副作用?等等。急于標注” 有了這種材料,再也不擔心沒有水喝了“,似不夠嚴謹。某種程度上會有誤導。) 3)“科學家像釀啤酒一樣造牛奶,會讓牛奶更好喝嗎?“一年前的五月20日新華網就發通訊:”以色列科學家實驗室‘造牛奶’”遠比這篇文章介紹的翔實可信。這樣的“星空計劃”是創新,還是拾人牙慧? 4)二十四節氣話農事丨唐志強:二十四節氣是“大數據”的產物布于03月22日 04:34 (點評:四分半鐘的視頻講解,內容還是不錯。但是題目令人生疑,二十四節氣怎么會是“大數據”的產物呢?建議講解者應認真思考。題目是“濃縮的思想精華”,搞不好會誤導人(如果不仔細聽視頻講解,只看題目,就被誤導了。二十四節氣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怎么會是大數據的產物呢?文章題目需要很好動腦,請勿嘩眾取寵。)
一篇質疑性文章: 世界首例!困擾多年的氫負離子超導體問題就這么被中國科學家解決了,超快氫負離子傳導,2023-04-06科技日報(點評:題目中“首例”和“解決”的字樣很吸引眼球。但是,按照《自然》雜志審稿人意見:“認為該工作展示了一種非常有趣且新穎的研究方法”。我理解:使用方法可能是首創,但是否就是解決了氫負離子超導體?似乎并未下這樣的結論。本人不懂這個專業,但質疑題目報道的科學性。對比中國科學報的報道題目:“突破!中國科學家研制出首例室溫超快氫負離子導體”2023-4-6科學湃 ,該題目和內容似更嚴謹。僅一孔之見。)
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一些講解內容不豐滿,講解形式呆板,缺乏對好奇心的激發。 第二:有些問題缺乏深層次的思考,缺乏啟迪人的思考邏輯和思維方法。 第三:技術、科學、人文、生活相脫節。 第四:一些文章審查不嚴,特別是文章題目缺少嚴謹性,似有追求嘩眾取寵之嫌,違背了科學精神中的科學性原則。 第五:我們始終不了解“XXXX”的讀者定位。
建議: 1)? 好多文章都標有“原創”,那么原創的標準應當界定出來,對“原創“應有具體的說明與要求;制定科普文章的基本綱領與規范;分析當代科學普及(科學傳播)與傳統科普的異同;科普文章除了知識和技術的介紹(科研論文、報告、報道和講座等)還應該弘揚什么? 2)? “XXXX”對參與講解或撰文的專家應進行培訓,理解科普傳播在“拉近民眾與科技之間的距離”中,要求每一位講解者通過什么內容、形式、語言、結構、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新智識讓大家對科學和技術產生興趣,增強對知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尤其吸引年輕一代。不應當僅僅是技術講解與傳授! 3)? 再一次強調科普文章的題目一定實事求是,有趣,有語言魅力,又結構合理和富有邏輯性和啟發性;力避灌輸、嘩眾取寵,夸大“結論“,甚至文不對題。 4)“XXXX”的特色和強項在哪里?如何選擇和部署科普選題?這支隊伍的主力是誰?如何培養有潛在能力的科普作家群體?如何設置相關環節傾聽受眾者的意見和建議?個別文章使用網絡語言是否合適?
我的思考 科學傳播(過去我們稱為科學普及)國外稱“公眾理解的科學”(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或是“走向公眾的科學“(Public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在科學時代其地位與份量怎么說都不為過。在我的記憶中,法國科幻之父儒勒.凡爾納的《八十天環游地球》、《機器島》,狄德羅和達蘭貝爾《大百科全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的法國“我知道的什么:系列知識叢書”,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十萬個為什么》、俄羅斯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系列科普作品,中國自己培養的科普作家葉永烈,也包括郭正誼、王瑜生、李象益、尹傳紅,還有我不熟悉的科普作家,現在眾所周知的劉慈欣(遺憾我沒有讀他的作品)他們的題材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人物、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絕對地吸引人,激發想象力和好奇心,引發人對探求科學技術的向往。我們那一輩人得益于這些人、 作品,以及從中折射出來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態度。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日本講談社向著“讓每人口袋里都有一本科普書”的目標而努力;三十年前,美國的科普目標是:“向新世紀撒下了一張網,它捕獲的將是我們這顆行星的下一代思想家和科學家”。 科學傳播在當今中國也受到到了格外的重視,尤其在現代傳媒技術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XXXX”的誕生既是機遇,也同樣面臨各方面的挑戰。 ? 需要說明的是:這項評審工作見仁見智,因為大家的學科背景、知識背景、觀察視域、認知角度都有不同,難免帶有各自的主觀性。 我的學科背景是自然辯證法,涉及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科技與社會互動中提出的哲學問題,過去二十年又執業于中國文化研究所,喜歡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因此,我提出的問題常常出自我的專業背景。(馬惠娣) |
中宁县| 宝山区| 巴中市| 涿鹿县| 通城县| 威海市| 治多县| 乐陵市| 中西区| 萝北县| 肇东市| 高要市| 尼勒克县| 红桥区| 黄龙县| 唐河县| 格尔木市| 阿拉善右旗| 罗城| 郧西县| 鹤峰县| 栖霞市| 郯城县| 宁安市| 甘谷县| 西乡县| 苏州市| 策勒县| 乌拉特前旗| 噶尔县| 涞水县| 沙洋县| 桓台县| 德昌县| 韶山市| 宁波市| 北川| 贵溪市| 亚东县| 米泉市| 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