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中國休閑研究網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減碳”目標與新質生產力內在關聯性:基于休閑哲學之維度 ——2024-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學術年會紀要 馬惠娣 (2024年5月26日) 以“減碳目標與新質生產力內在關聯性”為主題的2024-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學術年會于5月24-26日在杭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四十位代表出席了會議。參會者由來自國家智庫、高校學者、科研機構、企業管理及文化出版界等不同部門的專家學者構成,涉及: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哲學、社會學、文化學、公共管理、生態哲學、科技倫理、可持續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等多學科領域,收錄論文近四十篇。
(2024-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學術年會集體合影) 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長根院士主持了會議,他指出:黨和國家在幾年前就制定了在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實現目標的戰略部署,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我們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構建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方向,讓我們看到了“減碳”與“新質生產力”內在相關性中的必然性。從學術的視角如何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做出科學且有預見性的分析與判斷?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如何喚起公眾對“節能減排”和提升勞動者內在創造力的理解和參與行動,是我們這次會議的使命和責任。同時,閑,作為一個時間概念,對于人的成長和對創造性勞動的價值,需要成為休閑哲學的基礎問題加以研究。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宣傳教育處處長王朝陽,作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換屆領導小組成員,代表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向會議致辭,他說:“減碳目標與新質生產力內在相關性”的主題,體現了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獨特的學術視角。他同時希望在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各位參會代表,在弘揚科學家精神,支持科技事業發展,關愛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促進科技自立自強,以不同學科的強大合力等諸多方面,為這項全國性活動做出新成果和新貢獻。 杭州蕭山區科協副主席傅廣實代表會議主辦方致辭,他說,休閑,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與社會進步有密切的關聯。縱觀歷史,很多重要的工作都不是苦哈哈地做出來的。17-18世紀數學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那段時期,數學這門學科在貴族休閑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留下了伯努利家族等一大批璀璨的明星。本次年會的主題是“減碳”目標與新質生產力,旨在探討如何在實現“減碳”目標的過程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我相信,通過各位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討,我們一定能夠為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九十七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老先生,深情地為會議發來書面致辭。他說:“老革命家于光遠說休閑學是一門大學問。年輕時不懂!到了老年,就越來越感到它的重要性……請將我的這點認識轉休閑年會吧!對于新質生產力,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有大量的這方面的論述,特別是對勞動者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解放的人、自由的人、獨立思考的人,以及全面發展的人,在這些方面,都需要休閑哲學有一個基礎性的思考。” 長期關懷與支持休閑研究的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原計劃到場,但臨時有變,故發來了書面致辭。他指出:“減碳與新質生產力內在相關性”是時代需要回答的新命題,引入休閑哲學的視角很重要。從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的‘技藝’和‘手藝’來理解這個主題也很重要,它既可以保持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是激發各種創新與靈感的來源。這種帶有人性之美的智慧,智能技術是無法替代的。作為新質生產力中的每個生產者都需要這些品格與品質,需要得到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對我們的心性、智性和知性的滋養。”
來自不同領域的八位會議主旨報告人:胡志堅,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研究院前院長、研究員主講題目:新質生產力演化方向與趨勢探討;王乃粒,上海旅游局原局長,早期生態哲學研究者與外文書籍譯著者因正在住院治療,由上海科協原《科普上海》原主編李喬代為主講了“接力前行,讓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的主題;喬衛兵,中國出版集團中譯出版社社長主講題目: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發展;孫洪武,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主講題目:鄉村休閑情境營造與綠色低碳科技選擇;成素梅,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所長、研究員主講題目:新質生產力的人文基礎;劉晨曄,遼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講題目:從兩個生產力范疇出場語境看新質生產力的深層內在意蘊;劉琦巖,中國科技情報所原副所長主講題目:顛覆性技術與休閑。 這些報告都緊扣時代與會議主題,既有對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學習,也有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闡釋與思辨;既有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的深度理解,也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挑戰的思考;既有對人工智能技術風險的預警,也有對人文傳統和科技倫理的呼喚;既有當代生態哲學的建構,也有學術傳承的精神力量;既有深厚的學術立論支點,也有社會實踐的路徑探索;既有對生產力經典理論的借鑒,也有對新質生產力的縱深論證;既有對“減碳”與新質生產力二者內在關系的新發現,也有對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機理所進行的探索。為從休閑哲學的視域理解“減碳與新質生產力內在相關性”提供了很多原創性的思想方法。 三個小組共29位發言人,許多文章選題新穎、立論堅實、視野開闊、文獻廣博。一些學者的學術視角獨特而有趣,透過多個側面表達了休閑在塑造人的品質、素質和新質方面的重要功能。從而對我們思考人的本質、生活的本質、勞作的本質、創造的本質、社會進步的本質有了休閑哲學的剖面。特別是在技術創新顛覆性的變革中,人類面對喜憂參半的未來,對于如何平衡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如何警惕智能機器人對人性的控制與超越,如何把握好“時間利用”這一高級的歷史規律,等等問題都需要休閑哲學提供思想路徑。 “減碳”目標與新質生產力內在關聯性這一主題,在基于休閑哲學維度的討論中體現了兩個鮮明的學術特色:其一,是跨學科與學科交叉,依據實踐哲學理論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探查歷史與現代、微觀與宏觀、抽象與具象、復雜與簡單、公德與私德等多重關系中的社會體系與人文體系,明確了“減碳”與新質生產力的相關性,其核心力量依然是由人所主導,“新質”的提出是對歷史傳統認知的超越,同時也有繼承與發展。其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的人文關切。大家認為,在當今的歷史階段尤其不能忽略休閑思想、休閑價值和休閑人文屬性的研究。休閑本身具有大眾化、普適化、共通化,同時又個性化、多樣化、多層化等等屬性,在塑造高質的人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力量。個體、家庭、學校與全社會的休閑教育的“新質”問題應當成為“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會議在下述四個方面達成共識:當今,世界正面臨各種挑戰—— 首先是氣候變化,已直接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消費方式做出顛覆性的改變。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任重道遠,需要每個人在生活方式中的身體力行。 其次,后疫情時代已然給人們帶來各種身體的、心理的、情緒的、精神的,以及生活日常中的各種后遺癥,引起了社會群體多層面的煩惱與焦慮,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勞動效率和創造力。從深層次上認識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挑戰性,認識顛覆性技術、和技術創新的顛覆性對人性改變的現實,不僅需要對技術介入邊界的限制,更需要全社會增強人文維度的支撐力量。 第三,“美好生活”正在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人們已然從物質生活的富裕向著精神世界的豐盈而過渡。但是,我們依然面臨著“996”、“白加黑”、“5+2”、“全天候”和“內卷”等勞作模式的挑戰;人們陷入被拜物教和消費主義帶入休閑生活泥沼中而乏力于審美;各類電子產品對人的誘惑讓自由時間變成一地雞毛;人與自然的割裂,不僅影響了我們對衣食住行的基本認知,也在慣性中使人性與生活能力鈍化與弱化。 第四,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人類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挑戰人的身體性、本體性、主體性,以及可持續性。一方面,會讓“減碳”話題變得沉重而復雜;另一方面,技術迭代的速度對勞動者的知識與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智能機器替代人的勞作趨勢正在加速,大量的職業將被升級換代,轉業、停業、失業抑或成為常態,如何利用閑暇時間的問題愈發變得現實而嚴峻。休閑教育,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和青少年的休閑教育應提到國家的議事日程。 這四個問題也直接影響“減碳”目標的實現與新質生產力的提升,也將是休閑哲學迎來的新課題。 面對這些新的社會現象與時代之困,不禁讓我們想起在二十九年前于光遠先生、龔育之先生、成思危先生、朱厚澤先生、陳魯直先生等等一批學問家們對“休閑作為新的社會文化現象”的深邃思考與遠見卓識的闡釋。在他們學術影響力的感召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于二十年前成立了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在這個學術共同體中,我們成為他們思想的受益者和后繼者,接棒了他們開創的事業。 “為學術問路、為民生祈福、為社會擔道義、為大眾啟心智”是他們畢生的學術追求;兼備學術情懷與人文關懷是丈量理論與實踐合理性的價值基礎;馬克思主義是“探查疑團,循跡真理”的實踐哲學原理,這些將會影響一代又一代休閑研究的后學。我們欣喜地看到本屆年會眾多的來稿,對學術的孜孜以求,對實踐路徑的大膽探索,對效力于家國繁盛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尤其看到一批青年學者的脫穎而出。
附錄:發言者與發言題目一覽表 ●宋錦洲? 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公共管理視域中的新質生產力” ●李靜蕾、周成,南京師范大學 高級經濟師:“雙碳”政策執行主體何以有機協同? ●劉海春(韓山師范學院教授)趙杰(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新質生產力的生態哲學之維 ●楚怡佳,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路徑 ●鄭小雷,上海依渡工業產品設計有限公司經理:大國工匠精神遇見新質生產力的蛻變重塑 ●吳長旻 南京高端交通裝備新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新質生產力發展要素、支持條件及其與“雙碳”的聯系 ●鮑金(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自然力的科技化及其當代課題 ●于川(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雙碳背景下生活方式轉變路徑思考 ●楊榮發(云南昆明祿勸縣科學技術和工業信息化局):碳達峰路徑下的休閑 ●周立瑋 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如何使用休閑思維去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 ●陳興兵(蘭溪市政協副主席):李漁休閑文化思想對現代生活的啟示 ●鄭? 航(江蘇開放大學 文化休閑系):綠色休閑的空間實踐:花鳥市場的變遷、功能與展望 ●溫昕,顧軒竹,周建濤,易能(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勤勞節儉與物盡其用 ●萬方亮、蔡禮彬(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大四學生與副教授):無序時代下工作與休閑的解構與重構 ●司馬義?哈力買買提(新疆塔什庫爾干縣司法局原局長):中國塔吉克族的飲食文化與日常休閑 ●吳警兵(浙江省磐安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人類綜合焦慮危機”的自我解碼 ●馬惠娣、孫洪武、李凡凡(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庭院種植:可持續設計中的空間生產 ●武強(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路強(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研究院研究員):簡單生活:新質生產力內涵的人類生活的價值反思 ●顧軒竹(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實習研究員):科學、哲學、藝術交匯融合:催生新質勞動力的可能性 ●徐曉恩(原金華分社社長、總編輯):從《浙江日報》的新聞標題看“休閑”觀念的變化 ●徐萍(樹人學院副教授):國內媒體“雙碳”報道的回顧與反思 ●徐賢飛(《浙江日報》記者、浙江工商大學休閑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下的工作與生活平衡:避免勞動者“時間貧困”的策略 ●朱煒(湖州文史館研究員、莫干山文旅集團):山本應多蝴蝶:莫干山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構想 ●任小玫(北京外國語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編審):竹林中的可持續休閑身份構建:基于“中華游圣”徐霞客旅行書寫的觀察 ●郄藝(牛津大學政策介入專業在讀博士、中國兒童發展研究基金會項目主管):我們為什么要工作? ●劉海春、潘慧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研究的熱點主題與演變趨勢——基于25年(1998-2023)CSSCI期刊論文的可視化分析 ●李喬(上海科協《科普上海》原主編):科學傳播視野中的“低碳生活” ●馬惠娣(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休閑哲學專業委員會):奢侈品帶給“新質生產力”的啟示 ●君特?菲伽爾(弗萊堡大學哲學教授):作為研究對象的休閑 |
|
彰武县| 长岭县| 梅河口市| 乃东县| 吉安市| 财经| 通许县| 民县| 郁南县| 榆树市| 巧家县| 馆陶县| 湘阴县| 扶余县| 米脂县| 迁西县| 龙岩市| 大关县| 宁陕县| 青州市| 宝清县| 平遥县| 华坪县| 永康市| 文昌市| 丹江口市| 六安市| 皮山县| 怀化市| 礼泉县| 肃宁县| 天峨县| 镇坪县| 嘉义市| 兴隆县| 绥宁县| 宁河县| 页游| 姚安县| 舞阳县|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