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公共閑暇調查 |
||
|
“我國公眾閑暇時間文化精神生活 狀況的調查與研究”課題簡介 閑暇時間分配是一種時間配置的狀態,通過對時間的“測量”,可以反映人的存在諸方面的狀況,借以體現各種生活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人們生活的活動范圍、活動內容、活動形態的客觀、完整和真實的記錄。閑暇時間的多寡,與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經濟發展程度越高,閑暇時間就越多,閑暇時間的結構也就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閑暇時間是人全面發展自我的重要領域,是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時空”。科學、健康、文明地分配閑暇時間,將指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價值觀。
中華民族是一個懂得利用閑暇時間進行文化和藝術創造的民族,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歷史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休閑文化特色和藝術作品(包括物質的、非物質的及口頭的民族與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及其人文知識,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當今仍然值得傳承和發展的休閑生活內容。
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典籍中,輯錄有休閑內容的作品十分豐富,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閑適小品都記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快樂的靈性文字。不僅如此,文人雅士還常常將“閑情逸致”與自然哲學、人格修養、審美情趣、文學藝術緊密地連在一起。聰明地用“閑”是一個對人的身心健康、社會經濟體系、現代生活方式,甚至對文化價值的確立都將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 休閑教育是人的素質和人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國家管理和服務于公眾的途徑之一,是“育化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那些學會了既能享受工作,又不浪費自由時間的人,才會感到他們的生活是一個整體,才會感到生命的價值。“未來”不僅屬于受過教育的人,更屬于那些學過怎樣聰明利用閑暇的人。 從總體上看,被調查城市居民的閑暇時間有明顯的增加,但閑暇時間數量和閑暇活動質量相比,后者是薄弱環節。閑暇活動單調、活動種類不豐富、趣味不高雅,仍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傾向。如何開發“以閑暇時間形態存在的社會資源”仍是今后相當長時期的任務。
經濟收入低的家庭,生活的重心仍在為生計謀和家務謀,文化精神生活和非物質消費仍不高。 非在業者的閑暇時間分配往往是以閑置的形態出現。城市下崗失業者平均每天用于學習和自修的時間僅為3.97分,僅占其閑暇時間的1.03%,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青少年群體學習壓力大、自由發展空間狹小;閑暇時間的利用與分配表現單調、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壓抑,思想創造性明顯不足。
老年人閑暇時間一是分配給看電視的時間所占比例最高,它帶來的一個直接的副作用是缺少精神運動;二是休閑內容平庸化、休閑行為被動化;三是報刊雜志、文學作品、影視、舞蹈、戲曲等文化藝術形式遠離老年人,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食糧匱乏。
閑暇時間分配的合理性與協調性存在偏差,整體休閑方式的格調和品位不高仍值得重視。 整個社會對閑暇時間的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休閑教育在中國還是一片空白。導致閑暇時間的利用空間狹小、觀念陳舊、休閑情趣單一、休閑技能缺乏。生產力的迅猛發展與滿足人民大眾的文化精神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文化精神產品的生產部門:精品少、媚俗多,文化少、商味多,引導少、誘惑多的現象依然嚴峻;低俗、庸俗、惡俗的流行文化還在很大程度上占領著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空間。社區建設不能充分地適應人的休閑生活需要,尤其是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
科普觀念和傳播形式存在誤區:由于對科普事業理解存有偏狹性,科普所蘊涵的人文性、親和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因而,人們對待“科普”的態度是敬而遠之,“提高科學素養”僅僅是“高雅”的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