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國際家庭大會情況介紹
|
由卡塔爾家庭事務最高委員會和美國家庭政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多哈國際家庭大會于2004年11月29日在卡首都多哈舉行。應卡方邀請,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甄硯同志一行三人、我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馬惠娣同志出席了會議。 一、 會議概況 聯合國大會(聯大)于1989年通過44/82號決議,確定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2001年聯大通過56/113號決議,定于2004年紀念國際家庭年十周年。多哈大會旨在紀念國際家庭年十周年,聯大曾于2003年通過決議歡迎在卡召開此會。 多哈會議組織充分,籌劃精密。會前,在貝寧、墨西哥、瑞典、瑞士、馬來西亞等地舉辦了區域性文化對話會,匯集出版了關于家庭問題的國際論文集和活動集錦,提交多哈會議。全部過程共吸引了13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與。 多哈大會得到了卡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聯合國的認可與支持,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穆斯林國家的廣泛關注。來自近 4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代表、學者和宗教界人士及聯合國機構代表約600多人參加了會議。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派代表在開幕式上宣讀了其致辭。卡埃米爾(國王)禮節性接見了與會重要嘉賓并主持歡迎晚宴;埃米爾夫人、卡家庭事務最高委員會主席穆扎·本特·納賽爾·馬斯納德殿下倡導主辦了本次會議,會見了部分與會重要嘉賓并在開幕、閉幕式上致辭;卡第一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等到會發言。不少國家派出高級別代表與會,如馬來西亞前總統馬哈蒂爾,馬來西亞婦女、家庭與發展部部長,阿爾及利亞家庭事務部部長,黎巴嫩副議長,阿聯酋家庭事務最高理事會秘書長,巴林婦女事務最高委員會秘書長,沙特阿拉伯王子,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等。 大會就“新千年的家庭:挑戰與后果”組織了一場大會發言,圍繞新千年家庭的宗教和法理基礎,家庭與教育,家庭與文化對話三個議題組織了六場小組討論。閉幕式上到會代表鼓掌通過了《多哈宣言》。《多哈宣言》將于年底提交聯合國。 二、會議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會議氣氛寬松、平和,就多項議題達成廣泛共識,未出現重大分歧。與會代表普遍認同家庭的重要作用,認為文化、宗教與價值觀可以并存,強調正確的價值觀,強調應重視家庭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對家庭予以保護與支持。代表們認為,家庭既是生物的,也是社會的和心理的單元,健康的家庭應有穩定的婚姻,有效的溝通,好的價值觀和濃郁的親情,強調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確保個人幸福和健康成長,才能發掘形成巨大的人力資源,促進社會進步。會議強調教育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強調婦女對家庭的巨大貢獻,呼吁建立男女平等的伙伴關系,呼吁增強交流、對話、合作、理解與容忍,共同實現家庭與社會協調發展。 埃米爾夫人在致辭中強調家庭是社會的支柱和最基本單位,是價值和理想的源泉,是保障個人安全、減少對個體的社會壓力的港灣;家庭在生養、培育下一代和促進社會進步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責任。她強調人類共有的家庭觀念超越各類沖突和差異,將人類社會團結為一體,批判以現代主義為借口顛覆傳統的家庭概念,呼吁采取綜合措施為家庭注入新的活力,發揮家庭的作用。埃米爾夫人承諾在卡成立國際家庭研究中心,面向國際社會,協調和推動各個層次的家庭政策與活動。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致辭強調了家庭在傳承傳統、塑造人格、提供和平與安全的環境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指出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在政策制定中往往遭到忽視,呼吁加強關于家庭問題的宣傳,發揮家庭的社會功能,特別是在兒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強調為家庭發展提供國際支持。 馬來西亞前總統馬哈蒂爾、卡第一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撒尼,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穆薩在大會發言中指出,隨著全球化和自由主義的發展蔓延,傳統的家庭定義與觀念及伊斯蘭教義的規定受到嚴重挑戰,引發了諸如婚外情、艾滋病、青少年犯罪、亂倫等社會疾病,導致社會混亂;同時,全球化、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家庭結構和功能,如幾代同堂的大家庭轉變為核心型小家庭,人們推遲婚齡,離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兒童養育社會化等;認為各國既應保持傳統,保護婚姻和家庭的神圣和穩定,也要面對現實,通過現代化與傳統的結合積極促進家庭發展;呼吁鼓勵和支持婦女教育和就業,為婦女提供社會服務以幫助其平衡社會和家庭責任,呼吁在全球發展政策中納入家庭政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等指出家庭在教育和傳播價值觀、信仰及文化傳統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呼吁全民教育不僅要重視數量,更要提高質量。他們強調,只有正規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智育與德育并重,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呼吁國際社會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意大利總理顧問等政府代表和部分學者呼吁將家庭納入決策主流,例如在社會保障政策中以家庭而非個人為單位,以更好地滿足家庭的需要并節約經濟成本。梵蒂岡家庭事務主教理事會主席(紅衣主教),世界教會理事會主席申諾達三世等宗教界領袖在小組發言中強調保護家庭與婚姻對人類社會至關重要;婚姻應是男性和女性在自愿、平等基礎上依法結成的,家庭應由合法男女雙方和子女共同組成,政策和法律應為穩定和婚姻提供保障;應遵循宗教的基本教義和指引;批判同性戀婚姻等不道德行為。卡大學歷史系教授專門發言澄清關于伊斯蘭教壓迫和歧視婦女的誤解,指出伊斯蘭教重視婦女教育和發展,誤解源于工業化后西方國家對伊斯蘭教的扭曲。 2.會議強調政府為家庭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社會各界為家庭穩定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發揮非政府組織作用,把家庭作為優先領域。 聯合國人口司司長等在發言中著重介紹了世界人口和家庭變化的主要趨勢及政策影響。據介紹,面對晚婚、生育率下降、老齡化不斷發展的趨勢,許多國家制定政策,積極保護和促進家庭發展。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制定了鼓勵婚姻和生育的政策;法國和意大利加強了育兒的社會服務和設施,將育兒負擔社會化;其他一些國家采取了便利雙職工家庭(如為照料生病的家庭成員提供病假)、鼓勵男性參與家庭照料等政策;馬來西亞制定了《2020年遠景規劃》并起草了國家家庭政策。埃及代表呼吁各國積極支持民間團體的活動,呼吁家長支持其子女參與民間社團,以培養公民意識和能力,加強協商解決問題的技巧,避免沖突和爭端。不少代表強調面對全球化帶來的網絡色情蔓延等弊病,社會各界必須形成合力,為家庭、為兒童成長提供系統的指導和支持。 3.會議的成果是通過《多哈宣言》。《多哈宣言》重申《世界人權宣言》中 “家庭是社會自然和基礎單位”的原則,回顧了紀念國際家庭年十周年以來的目標追求,指出需應對全球化給家庭帶來的挑戰,認識并強化家庭為系統解決社會問題帶來的獨特機遇,重申健康穩定的家庭對于維護和平和文明對話的作用。《多哈宣言》在文化、宗教與社會價值觀,人類尊嚴,家庭婚姻,家長與孩子五個方面提出行動倡議,號召制定政策鼓勵和促進不同國家、宗教、文化、文明之間關于家庭穩定和婚姻問題的對話,重申信仰、宗教與道德在維護家庭穩定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審查評估有關國家法律和政策;重申全民教育的承諾,承認和保護個人在生命各階段的內在尊嚴;傍黑組家庭脫離貧困,抵抗孜孜并和其他傳人性疾病,審查各項政策對家庭穩定的影響及人口政策,無論在戰爭還是和平時期均為今天提供有效保護;捍衛保護婚姻,加強婚姻穩定,消除家庭暴力;促進婦女全面享有平等權利,鼓勵父母共同承擔家庭責任,尊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權利及其宗教信仰。 三、有關參會情況 到達多哈后,我們和中國婦聯的同志就自動形成為中國代表團,卡方對中國十分友好,對這次前往參加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十分重視,給予貴賓待遇和周到安排。卡塔爾國王艾米爾及王后會見了代表團團長,中國婦聯書記處書記甄硯同志,甄硯同志將文化部所贈禮品送給卡王艾米爾時,他高興地感嘆中國是個大國家,表達了對這個“大家庭”的由衷的敬佩;他及夫人對中國代表團的到來感到十分的高興。 由于決定前往參加會議的時間太短,我國代表沒有能夠被安排在會議期間發言。但代表團成員都為此做了積極的努力。馬惠娣同志此前參加了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亞太地區家庭文化對話會,提交了題為《獨生子女時代的中國家庭教育》的論文,并在會上發言,她的論文被收錄到《多哈國際家庭大會的文集》中,是亞洲學者唯一入選的論文;甄硯同志抓住大會提問機會,做即興發言,向與會近700名代表宣傳了我國在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指導下,重視家庭建設以推動社會發展的情況,宣傳我“國以家為本,人以德為根”的思想觀念,表達了中國愿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不懈推進家庭與社會共同發展的良好愿望。文化部陳迎憲處長也向大會提交了《中國家庭文化建設慨述》的論文,并在會上散發,就文章中的情況、觀點與到會代表交流。中國婦聯也散發了《促進家庭與社會同步發展》的書面發言及全國婦聯宣傳材料。會議期間,無論會上會下,我們都爭取機會,和各國代表友好交流,溝通情況,宣傳中國文化藝術建設和家庭、教育情況,這些都產生了較好反響。卡《祖國報》、《東方報》等對中國代表團都進行了報道,新華社駐埃及記者發了綜合消息。 會議期間,陳迎憲和馬惠娣同志一起,與卡塔爾家庭事務最高委員會、卡皇室教育顧問Abduljalil M.Labmamate先生和美國家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ICHRD G.WILKINS 先生進行了友好交談,對他們的邀請和熱情接待表示感謝,并互通情況,交流友誼,表達了加強聯系和來往的良好的愿望,就加強下一步的合作進行了初步的溝通。 此外,在卡期間,我們參觀訪問了卡塔爾基金會和阿爾巴彥女子學校,了解了包括其幼兒園和小學設施及教學情況。卡大力發展教育的戰略行動和隨處可見的堅持將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文化風格以及卡人民對中國的熱情友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卡塔爾基金會于1997年投資建設教育城,以十年規劃為期,與世界主要是美國頂級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合作,在卡開辦分院,結合卡國內需求開設計算機、醫學、工程、工藝設計及媒體等課程,迅速提升卡教育質量和規模,并輻射周邊阿拉伯國家。在考察參觀中,我們認真傾聽,積極提問,主動交流,互相交換了大量資料,溝通了情感,建立了友誼,雙方都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聯絡就交流。
|